搜索
《陶山》的头像

《陶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02/05
分享

我们的“根据地”

我们的“根据地”

作者:识丁

“陶山”是馆陶的别称,馆陶的许多建筑、品牌、场所、街道以他而命名,“馆陶”定名,是以陶山为依据。所以陶山在馆陶人的心目中是相当的有位置,稳如一尊磐石。《陶山》用“陶山”为刊名,一是地方特征,二是影响力度。这可进一步加深陶山和它内在的深层意义在人们心目中铭刻的印迹。

《陶山》是馆陶文学,乃至文化会聚、交流之中心,更是文学爱好者们的“根据地”,也可以说是本县文学队伍团聚并展现各自才华的一个可靠的平台。在编辑部搭建的这个平台学习、交流、讨论、研究、畅谈、欢笑,当然也可以在此发发自己情绪里的不满或牢骚。所以大家都很看重和珍惜这本《陶山》 ,并且把编辑部当作“娘家人”。

是的,因在《陶山》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因在《陶山》读到了名家的力作,因在《陶山》了解到了文学的更大世界,因在《陶山》编辑部提供的大“舞台”表演了自己的才艺,使年龄大的不再显老,或说不服老,呈现出满身的健壮与精神亢奋,继而是勤奋读书,笔耕不辍。尤其是活泛了脑筋,增强了免疫力,逼迫百分之一例的“阿尔兹海默症”夹尾逃窜远远离去。年少的多了成熟,增了认知,宽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完善了人生。更值得一提的是青年人的文学成就,给人的感觉是才高八斗,后生可畏。因而, 自卑者有了自信,骄傲的多了谦虚与自重。季刊《陶山》已满十岁,从蹒跚学步到强壮少年,如果说还不是十分完美,这更应该承认他的可发展性。

回忆过去,畅想未来,在已经过去的十年前,每到市里参加文学活动,看到其他县很有底气地一本本地发放人家的刊物,自己的心里就觉得空落落的,同时更有自卑感——难道我们是小县?难道我们是贫困县?难道我们县的文学水准还不够?难道我们县的文学队伍还不够壮大?

事实上并非如此,好多年前,在本市,馆陶在文学方面是有一定影响的。最近几年更上一层楼,通过《陶山》这本刊物增温和发酵,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文学男女,他们有教师,有机关干部,有企业老板,有社会青年,有工人,有农民,甚至还有退休的老领导和校园里的小学生。更加鼓舞人心的是,经过几年的努力与创建,申报馆陶县中国“文学之乡”已经具备了充分的条件。

当我们有了自己的刊物,多少有几分扬眉吐气,再去参与文学活动就要带上几本,在活动现场分发、介绍、宣传、告诉文友与编辑部的联系方式和投稿须知等等。印象最深的是张胜女,她曾经是《邯郸日报》资深记者、编辑,还当选过全国人大代表,为得到几本我们的《陶山》和投稿电子信箱号码,与我通过不少次电话。尤其是在几次文学聚会中,大家为馆陶县办的纯文学《陶山》纷纷竖起大拇指,胜女女士表现得尤为亲切和感人。《陶山》是馆陶的一张艺术了的“名片”,更是展现馆陶文学提升程度和繁荣的对外窗口。

我在《陶山》发表过小说、散文、评论等。好像有这种感觉,不管你的作品投稿到祖国的四面八方,山南海北,但似乎都离不开“自己家”的这个根源,更是牵挂着自己出发始点的“后方老营盘”。

相信《陶山》越办越好,在主编为首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日渐完善,稳步壮大,并且能够在文学爱好者们中间产生更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功能。再过几年看,我们的《陶山》定会结出文学的累累硕果,放射出无数的亮点与耀眼的光芒。祝福《陶山》 !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