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陶山》的头像

《陶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03/11
分享

怀想,那绒花飘飞的岁月

作者:胡志祥

在人生的际遇里,总有一些念想,历久弥新,令人难忘。“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不知不觉,离开母校已经三十年啦,虽然时日久远,但她留给我的印记却极为深刻,每每悠然长思——那绒花飘飞的岁月!

我的初中、高中学习生活都在馆陶一中度过,那时节,初中每个年级仅两个班,教室、宿舍都是普通平房,宿舍还是土砖大通铺。上高中时每年级六个班,教室改为两层楼,条件有所改善。学校的伙食条件是清苦的,每到开饭的时候,以各班为单位,同学们抬着桶到食堂打饭,饭菜很简单,或稀粥、或炖白菜、或咸菜等,经常是抬回来就地一蹲围着盛饭吃。全校就一个开水锅炉,每到接开水的时候,大伙抢着接,接晚了就没啦。我是县城走动生,可以回家吃饭,每当看到同学生活艰苦,就想法从家带些吃的,有时约几个要好的同学到家里吃饭,改善一下生活。那时学校的操场远没现在那么大(约有现在的四分之一),一进学校大门,往北依次是老师们的办公室、校长室、会议室、学校食堂、锅炉房,办公用房的左右两侧是教室和宿舍,化验室在西头,最北头是操场,我们称为后操场。学习生活是艰苦的,但我们欣喜的发现在后操场的南侧,东西向种植着一排绒花树,在校园的其他地方,也间或有几颗绒花树存在,每到夏秋时节,粉红色绒花盛开,像柳絮一样在整个校园曼舞,给人一种灵动、飘逸的感觉,记不清有多少次在这样的氛围里,尤其是晚自习后的夜晚,我和同学一起在后操场漫步,谈人生,谈时事政治,谈学习心得,青葱的心田随着绒花一起荡漾,知识、年龄也随着绒花的开开落落不断成长。

我在学校里一直是学生干部,自上初一 直到高三都是班长,初一时就进入了学校学生会,上高一时开始任学生会主席,鉴于此,和校领导,学校的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很熟悉。那时的校长是吴子江,副校长是张金柱等,记得每次学校开大会或给学生干部开会时,校长们对教学工作的安排既有条不紊又苦口婆心,他们致力学校发展,关心学生成长,渴望学生成才,并为此竭尽所能,令人感动,让我至今不能忘怀。吴校长、张校长间或问我一些问题,充分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学习、生活,及时出面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

老师们则是格外亲切的,我的初中班主任何付修老师、高一三班的班主任高书勤老师,高二分科后文科班主任高振环老师都是非常认真、敬业的,除教好自己的课程外,每天早晨五点半,他们都会赶到后操场,和同学们一起晨跑、出操,他们关心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一次次谆谆教导使我终身受益。那时的任课老师们都是很淳朴的,对工作高度负责,他(她)们对待学生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倾注了母亲般的温情,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生病的同学,思想有困惑的同学……初中时教数学的崔俊美老师,教英语的张延臣老师,教生物的李淑芳老师......高中教语文的张育才老师、教历史的李清章老师,偶尔带过课的刘兰山老师、古东学老师,还有到一中任课不久却极为负责的王明照老师、王书云老师等等……他(她)们高度敬业的教学精神,高超的教学水准,殷殷的教育情怀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赞扬。记得张育才老师在讲课时每每引导同学们思考,正应了孟子“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的道理。李清章老师是教历史的,他思路清晰,经常把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列成纲目,使大家易懂易记,一目了然,李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当闻知我近几年成为《馆陶县志(1997-2013)》主编和河北省省级方志专家后,李老师欣然为我题写书法“鸿鹄高翔”以示欣慰和勉励。老师们关怀的例子还很多很多,不一 一叙述,师恩难忘,永在心底。

因为在校担任学生会主席的缘故,还有两件事记忆比较深刻,上高一时,我组织高一、高二擅长写作的同学成立了学习兴趣小组(写作小组),定期约定题目,写专题作文,然后挑选好文章讨论学习。还鼓励各班成立其他学习兴趣小组,如英语小组、数学小组等等,对大家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第二件事,高一后半学期,我在写作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繁星”文学社,在学校支持下办起了“卫河浪花”校报,我任社长,主编是高一老六班的才子郭秀庭,编辑主要由写作小组突出者担任。发动全校同学积极投稿,还挑选擅长绘画的同学担任设计人员,印刷人员,定期出校报,发送各级各班,吸引了大量同学参加进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同学们的文化生活,文学社持续到高二下半学期,高三时因学习紧张,校报才停办了。除此之外,我们学生会还组织同学们参加纪律检查,卫生评比,文体活动,外出做好事等,一件件,一幕幕,清晰历历,如在昨日。

“曾经的过往历练人生”,一中的学习生活如校园的绒花一样红红火火,令人铭记在心,无论走到哪里,看见灿若云霞一般的绒花,都会让人由衷地想起母校。在学校的经历使我受到了很好的锻炼,直到后来参加工作至今都受益匪浅,这是一种青春精神的延续,更是一中教育文化传承的结果,馆陶一中火焰一般的绒花已红遍祖国各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广大一中学子会把母校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小到“格物、致知”,大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不同岗位,不同领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陶山毓秀,卫水钟灵。馆陶中学,坐落此中。”母校的校歌会在每一个学子的心灵里回响。在建校七十二周年来临前夕,又逢一年绒花盛开的季节,让飘飞的美丽,沁人的馨香经久延续吧,直到永远。

母校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本文发表于《陶山》2023年第4期奋斗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