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陶山》的头像

《陶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04/15
分享

我流过这片土地

作者:王金亮

“馆陶”这两个字,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我的祖辈而言,这便是他们的“世界”,甚至于他们人生所有的轨迹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一草一木,一牲一畜,雨丝风片,都是他们人生的底色。对于我的学生而言,这便是他们的“起点”,从这里出发,带着成长的勇气,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一路虽风尘仆仆,但终有归途。

对于我而言,则又些许不同……

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去年1月18号,我去了一个被称为“诗画小镇”叫做“颜窝头”的村庄,这个地方位于馆陶县南徐村乡,“诗画小镇”中的“诗”源于诗人雁翼,而“画”则说的是当代画家颜景龙。这两位,都是走出去的“馆陶符号”,也正是这一次的出发,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

大约五年前,我在大学参加了文学院举办的一场朗诵比赛,当时抽到了一篇散文,是林莽先生写的《我流过这片土地》,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正当我在出逃的旅途上疲惫地行走时,老人家乡的朋友打来电话,邀我去邯郸馆陶感受一下老人生前的那片土地……”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中瞬间有一种无法言喻的情绪,“那片土地”,不正是我生长的“这片土地”啊。异地他乡,随机抽到的一篇文章,描写的竟然是我的家乡,我家乡的名人,我家旁边的那条河——卫河。这次神奇般的相遇得益于雁翼先生将馆陶介绍给了更多远方的人,而在无形中我也成为馆陶走出去的见证者与推广者。当时我内心暗自发誓,一定要去这位老人的故居感受一下。

一次偶然的家访机会,在学生的带领下,我到了雁翼的故居,看到了县政府颁发的那块写着“馆陶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还看到了雁翼先生的后人……

一条脐带般的河流,流过了一片被岁月遗忘了的或者是被岁月忽略了的土地,也许,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条河流仅仅是一个标点符号,但它却深深地印烙在了馆陶人的生命中,那般地难忘,那般地深情,那般地疼痛……

终于,我和林莽先生一样,也站在卫河边了,并不见宽的河道,水自南向北流去,它似一位和蔼的老者,更像一位重逢的亲人,让我倍感亲切而熟悉。

为什么这样一个偏僻的村庄能培养出两位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对此,我竟然一无所知,我赶紧打开手机,网上随便一搜“馆陶县”,就出现了:中国黑陶艺术之乡,粮画之乡,黄瓜之乡……这样的美称。

河水在这里分流,历史在这里延续。卫河不仅见证了我的成长,更见证了馆陶的日新月异。曾经作为学生的我现已成为一名教师,而在我不断成长的道路上,我生长的这片土地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从一个又一个的贫困村庄,到远近闻名的粮画小镇,黄瓜小镇,教育小镇,这就是奋进。

实施乡村振兴,轴承产业园,北科产业园……一个个产业园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进而带动全县脱贫,共奔小康,这就是务实。

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按照“东优西扩”总体布局,学校、医院、公园、绿化……等等,这些惠及民生的一个个政策,全都在这片土地上不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就是包容。

就连当初抗疫关键时刻,馆陶县在确保自身大局稳定之余,积极支援附近各县,这就是担当。

“担当、务实、包容、奋进”,这四个词不单单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责任,体现在每一个馆陶人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自己和这片土地一起成长。

有太多太多的馆陶人,和你,和我一样,我们从这片土地出发,流过这片土地,最终又回到这片土地。

如果问我“馆陶”这两个字,对我来说意味什么?我想,它意味着吾心安处。朴素,但有力量。

(本文发表于《陶山》2024年第1期丛台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