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陶山》的头像

《陶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04/22
分享

陶山缘

作者:张海峰

与《陶山》结缘,不得不提卫运河畔的馆陶。2017年3月下旬,百名散文家走进馆陶大型采风活动在馆陶举行,陶山杂志社是承办单位之一。春风荡漾,万物复苏,我与《陶山》,与馆陶来了一次亲密的接触。

行走馆陶,徜徉在粮画小镇、黄瓜小镇、羊洋花木小镇等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流连在魏徵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千年古县换新颜,历史的积淀与现实的发展交相辉映,如同波光粼粼的卫运河,绵延流淌,生生不息。优美怡人的风景,勤劳好客的人民,日渐向好的生活,通过《陶山》的文学渲染,走出馆陶,走出邯郸,走向全国各地。美丽乡村大学、黄瓜博物馆、黄瓜美容院、黄瓜酒坊,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翟庄的街道,演绎着馆陶黄瓜产业发展的时代印迹。其时,开着蓝色农用小三轮运送黄瓜的老农,头戴白毛巾,笑意盈盈,热情地请我们品尝刚采摘的黄瓜,阳光下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在寿东,一幅幅形态逼真的粮画悬挂在街墙上,精致,精巧,惟妙惟肖。李沿村则是一座生态花木小镇,名副其实的农民花博园。风情悠悠,乡愁悠悠,采不够小镇的美景,书不尽文学的情怀。我把对馆陶的喜爱融在心田,化为文字,像信鸽一样从冀西北放飞到冀南的天空。没过多久,我的采风作品《多彩小镇》就刊发在《陶山》2017年第2期榆钱号。榆钱,清香萦萦,书香脉脉,青春,活力,想想都那么美。

其实,于我而言,这并不是我第一次与《陶山》结缘。早在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网络上看到《陶山》,封面上“河北省邯郸市优秀文学内刊”的字样吸引了我。做为地方性文学期刊,肯定以发出本地声音、宣传地方人文风物为主,会不会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呢?我半信半疑,试着投了一篇散文《乡间菜事》。没想到,竟然美梦成真,被编辑刊发在《陶山》2015年9月金蕊号。刊物装帧大气,号别新颖。刊名系贾平凹题写,封面的狂草人物极具文学意蕴。捧着收到的散发着墨香的样刊,虽说不是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但心情还是有所悸动。我看了一下,当时是总第6期。那一刻,我成为了纯文学期刊《陶山》初创阶段的作者,而后,我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陶山》的读者。翻开崭新的杂志,《花韵》《秋天的况味》《寿山先生》《黑小麦组诗》《民族的脊梁》……阅读每一篇文字,沉浸其中,享受乐趣,内心也便获得了安宁和平静。一篇短文的发表,让我在颇感意外之余,喜爱的情愫油然而生,对《陶山》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心向往之。人际交往,初印象往往很重要,对于一本刚刚创刊不久的文学期刊来说,亦如此。于是,也就有了后来与《陶山》的相遇,与馆陶的实地接触。尽管当时穿越飞狐古道时积雪尚未消融,春风料峭,山路崎岖,雇的面包车拴了防滑链,仍然一个劲地呲溜打滑,终究还是没能挡住我们结伴同行的几个人前往馆陶,与《陶山》相见,与文学结缘的激动的心。

做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一旦对一本文学期刊心生艳羡,就会持续地关注其成长和壮大,不知不觉地将其发展融入自己的文学生活。除了刊物本身的正常出版,雁翼诗歌奖、桃园诗会、黑小麦麦田节征文、汉语千字文大赛等,一次次活动成为连接作者、读者与编者的文学桥梁。一份份助力,是《陶山》人对《陶山》的钟情,对馆陶的痴心,对文学的热爱。这期间,我有幸参加了由馆陶县委宣传部、中国黄瓜嘉年华、陶山杂志社共同举办的黄瓜文学作品征文活动,荣获了三等奖,并入编光明日报出版社《美丽乡村之歌·听花开的声音:黄瓜礼赞》。

不经意间,《陶山》季刊已经花开十年,出刊40余期。瑞雪,春雨,秋实,金镰,菡萏,鹿鸣,复兴,冬奥,天宫……从刊物创刊、萌芽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刊物、全国地方知名期刊,从开本大小的变换到内容版式多样性的演化,个中的酸甜苦辣,我无从得知。但是,在文学日渐式微的今天,《陶山》依然在描摹馆陶场景的阵地上坚守着,发展着,在文学的芳草地上盛开着、鲜艳着,足以让人心生敬爱之意。能够有缘成为《陶山》的作者和读者,且缘分继续,让文学的梦想之花常开常新,既是《陶山》之福,也是作者和读者之福。

“明天,《陶山》依然带着温馨的祝福,迈着轻盈的脚步,款款向您走来,余香袅袅,悦动心灵。祝福我们共同拥有一片纯净的天空。”这段话,摘自我一直珍藏在书橱的陶山杂志社赠予的《陶山写作营》。主编寄语文字不多,却带给所有喜爱《陶山》,热爱文学的人以信心和希望。这话,我信。

(本文发表于《陶山》2024年第1期丛台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