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莉
路边店铺林立,挑担子的货郎,抬轿子的壮汉,骑马的官吏,赶驴车的商贩,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这是一幅《清明上河图》,各色人物生动传神,色调质朴自然。然而,当我走近一看,这幅画居然是用一颗颗粮食、一粒粒草籽菜籽制成!
2012年,一位美国客商在网上看到这幅画后,订制了同款《清明上河图》,成交价6万元美金。2013年,这幅画在美国拍卖会被拍到160万元人民币。
晒粮灵感
粮画的作者名叫张海增,是河北省馆陶县的一名农民。农民怎么会在艺术领域有所成就呢?经过慢慢了解才发现,他果然不是普通的农民。
这位出生于1980年的冀南小伙,似乎天生就有丰富的艺术细胞。下课铃一响,他第一件事就是跑到讲台上捡粉笔头,于是,家里的墙面地面都成了他涂鸦的画板。有时候,墙上绽放开一朵朵荷花,娇艳欲滴;有时候,地上跳出几只小鸡小鸭,呆萌可爱;有时候,墙上生长出一穗穗小麦,颗粒饱满,飘出阵阵麦香……
张海增对绘画的喜爱与父亲的愿望背道而驰。父亲一度期望他能考上师范,毕业后当老师,捧上铁饭碗。
然而张海增注定与艺术结缘。初中毕业后,他如愿考上山东菏泽美术工艺学校。他学啊,学啊,像一条小鱼游进了大海,如饥似渴地学习素描、国画、油画、设计、书法等知识。他画啊,画啊,这个痴爱画画的青年,眼睛里闪着亮晶晶的光芒,微微一笑,双颊绽放两朵浅浅的酒窝。
但是命运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尽管他成绩优异,美术功底扎实,还是没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迫于生计,张海增只能加入打工仔的行列。他南下广州,东去青岛,北到石家庄,搞过设计,干过电气焊,蒸过馒头花卷,擀过饺子皮,当过保安。直到后来妻子怀孕生娃,他才结束四处漂泊的日子,回家安顿下来。
几年过去了,兜兜转转又回到农村老家,当年的梦想仍然在梦里,似乎与现实丝毫不搭界。
有人看起笑话:这美术生还是回到农村啦!上学白上啦!母亲叹息道:学美术,打了几年工,最后还是回到农村种地呗。
这个倔强的小伙子暗暗发誓:我不能像祖祖辈辈那样靠种地为生!馆陶的特产有黑陶、黄金酒,我也要搞出一种特产!
2007年6月,阳光炙烤着大地,炎热干燥。张海增赤着双脚,在摊开的麦粒堆中蹚来蹚去,蹚出一列列小小的麦山,又像一条条黄灿灿的线。换个方向蹚,一条条经线变成纬线,经纬交织,反复变幻,麦粒就像沙盘上的沙,勾勒出一幅流动的阡陌纵横的麦田画。
画?能不能用粮食做成画呢?青年的脑子里突然闪现出一个念头,他眼中闪过一片亮晶晶的光,转身跑进屋找到一些红豆绿豆黄豆,加上麦粒拼成图案,一只灵动的小鸭子瞬时呈现在眼前!
以粮为画
馆陶是一座古老的城,人杰地灵,著名漆画大师乔十光用大漆和蛋壳做成漆画,殷俊亭等陶艺大师把卫运河边的胶泥做成黑陶,而张海增则立志要用粮食做成画。
说干就干!他买来相框,动手制作粮画。没想到一周后,画上面爬满了小虫子,拿起来,虫子咬过的粮食呼啦啦掉了一地。精美的粮食画,仅仅几天时间就面目全非、丑陋不堪。
张海增被现实兜头泼了一盆凉水。防虫蛀,找合适的胶水,这两个问题必须解决!上网查,查不到;问粮库,仓库保管员笑了:粮食保存三五年就要换新,总归是让人吃掉,干嘛要永久保存?
研制胶水也是难题,他先后买来109种胶水,全都不能用,只能自己动手!他在桌子上摆满了瓶子,里面是各色各样的液体。他一次次地调制、勾兑、试验。一年多过去了,张海增终于研制出一套科学环保的方法,制成的粮画不霉变、不虫蛀、不脱落,可永久收藏。
后来,几乎每个初次来参观的人都会问:“粮食会生虫吗?”
“我们的粮食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不会虫蛀,也不会发霉!”
“粮食染过色吗?”
“粮食都是天然的色,您看,头发是黑芝麻,皮肤是草籽,衣服是绿豆!”
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有一天,张海增一个人在家看奥运会比赛,他灵机一动,想做一幅福娃的粮食画。但是福娃有5个,需要尺寸较大的框,他抬头看到墙上的婚纱照,来不及跟妻子商量,把镶在相框上的照片取下来,用相框做起了粮食画。妻子回到家一看,精美的婚纱照没了相框,狼狈地靠在墙角。“张海增,我还没你的画重要!你跟你的粮食画去过吧!”说完扭头回了娘家。
尽管心疼老婆,他还是专心作画,终于克服了所有技术难题,成功创作了第一幅粮食画《福娃》。这个痴迷粮画的青年,眼睛里再度闪现亮晶晶的光芒。他带着《福娃》到县城找到有缘人,以260元的价格成交,为《福娃》找到如意的“婆家”,他也如愿把妻子接回家。
点粮成金
2010年底,江苏省张家港市粮食博物馆负责人来访,提出用30万元买断粮画技术专利,再聘张海增负责技术指导,月薪5000元。
当时馆陶县的房价才1000多元,30万元对他们家来说是一笔巨款。但是,想到要把粮画技术卖掉,张海增一阵心酸:这项工艺耗费了他太多心血,历尽千辛万苦才研制出的粮画工艺,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怎么舍得卖掉呢?他一夜没合眼,第二天回复对方:不卖。
2011年底,张海增完成一幅《清明上河图》(部分),邯郸日报刊发了记者胡清华采写的相关报道,多家报纸网站转载,引起海内外人士关注。
2012年,正在搜寻中国手工艺品的美国客商在网上看到这幅粮画,大为震惊。整幅作品人物栩栩如生,色彩生动自然,居然是用一颗颗黍子、芝麻、谷子、小麦、绿豆、菜籽、草籽等35种粮食制成。复杂的场面,众多的人物,用画笔临摹尚且不易,用粮食描绘出原画的神韵,可谓难上加难!
美国客商通过QQ与张海增取得联系,来到中国河北馆陶,签署订购合同,成交价6万元美金。普通的粮食变成艺术品,其价值呈几何级爆增,可谓点粮成金!
2016年,江苏张家港的客户再次来到馆陶,订购了一些粮画,笑着说:“如果当年你把专利卖给我们,馆陶就不会有粮画小镇了!”
彼时,粮画小镇已名扬四方,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粮画已经成为馆陶特产,一张闪亮的名片!
粮画小镇
2013年,馆陶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寿山寺东村打造成美丽乡村。这是一个英雄的村庄,抗日将领范筑先和129师新八旅旅长张维翰都出生在这里。1943年,村粮秣委员张寿山为了保护军粮,被日寇捆在村中央大坑边的槐树上活活烧死!为了纪念张寿山,冀南行政公署发布命令,将南彦寺村更名为寿山寺村。
为了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张海增决定把粮画产业落户到寿东村,他投资600多万元建设了粮画基地,包括粮画生产线、展示大厅、粮画体验馆等。这个过去少有人光顾的村落渐渐热闹起来,一拨又一拨外地人闻讯赶来,在小镇的街道漫步,体验乡村风情,回味过去的乡愁,找寻艺术。
粮画产业做大了,张海增同时带动数百人就业。他举办免费培训班,培养出一批粮画姑娘,姑娘们手里常年有订单,不愁挣不到钱。
春节期间,粮画小镇游客爆满,最多时一天达到5万余人。游客们走进粮画展厅,看着粮画姑娘把一粒粒粮食粘成画,赞不绝口!有的接过粮画姑娘手中的工具,体验一把粮画制作;有的打开相机,留下这奇妙的瞬间……
2015年,粮画小镇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2019年,粮画小镇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粮画工艺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盛夏,漫步在粮画小镇,宛如人在画中游。街边水流潺潺,阵阵花香袭来,曾经的硝烟战火被岁月冲刷得干干净净,村中央那个曾洒满鲜血的大坑已变成下沉式篮球场,坑边那棵大槐树早已消失。然而,我们每一次提及寿山寺村,都是对张寿山先生的一次怀念!而张海增的粮画又给了小村一个美丽的昵称——粮画小镇!
这个英雄的村庄如今这般岁月静好,只见一粒粒粮食在粮画姑娘的巧手中,就像精灵一般,有的变成花朵,有的变成小鸟,有的变成山峰,有的变成村庄……转眼间,这一粒粒普通的粮食被粮画姑娘点粮成金!
这,或许也是寿山先生希望看到的吧!
(本文发表于《陶山》2024年第3期娲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