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这个地处南国山清水秀的临海小城,一年四季绿树葱郁,鲜花盛开,宜人的风景总会吸引大量游客忘情山水。我这次来珠海,却不是为了游玩,而是寻访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革命烈士杨匏安的革命足迹。
一到珠海,我就直奔海滨公园,因为那里有一座杨匏安烈士的塑像。
海滨公园背山面海,北面是翠林茂盛的石景山,石景山又名犀牛望月山,因其山石嶙峋古怪,酷似望月犀牛而得名;南面则是形如半月、碧海银滩风情多姿的香炉湾,因过去渔民从这里登岸到石景山香炉洞朝拜而得名。
青山如黛,碧波含烟。在杨匏安的家乡,崇尚英雄的人们因他而自豪,于是怀着无限敬仰把这一处最美的风景留给了杨匏安——在这里安放了他的铜像,使他能够永远守望着家乡这片热土。
怀着无限敬仰的心情,我走到杨匏安烈士的铜像前,领略到了英雄的风采——
身上的长袍和围巾被强劲的风吹得向后激荡,然而再大的风也吹不乱他的脚步。他迎着风稳稳地站在那里,右手托着烟斗,左手习惯性的背在身后,神情镇定的凝视着远方,在沉思……
周围的紫荆花和三角梅开得热烈而奔放,就像在高唱一曲英雄的赞歌。
一
我想到了杨匏安烈士光辉而壮烈的短暂一生。
其实英雄的伟绩早有定论:革命理论家和宣传家、华南地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南杨北李”、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杀身成仁的革命先驱……
然而,我更想知道他是如何百炼成钢成为一名非凡的英雄,又是什么让他拥有坚定的信仰和钢铁般的意志,能够为了信仰慷慨赴死,义无反顾。
要想找到答案,也许只有沿着岁月的长河逆流而上,走近他,从他人生的起点开始,探寻他人生的足迹。
英难的背后有一位了不起的母亲。
杨匏安的母亲陈智接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诵读诗书,而且精神高洁,心怀大义。杨匏安尚在幼年时,母亲不仅教他背诵唐诗宋词,而且还给他讲述文天祥、陆秀夫、岳飞和杨家将的故事。这些在民间代代相传的英雄故事,是滋养一个人精神成长必不可少的食粮,也是一个民族培育共同价值和精神信仰的沃土,是支撑和推动一个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之源。
正是母亲在杨匏安的童年时代给予他的良好教育,母亲曾无数次向他讲起的这些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在他心里播撒下了民族气节、人生大义和忠诚守信的种子。
母亲在艰难的生活处境下,从不悲叹哀怨,以看似柔弱实则坚强的双肩支撑起一个家,让杨匏安懂得了向苦难的命运抗争和自强不息。
当他在青少年时代,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雅中学,看到学校礼堂上悬挂的广雅书院创办人、清末两广总督张之洞撰写的对联:“虽富贵不易其心,虽贫贱不易其行;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广东巡抚吴大澂撰写的“当秀才即以天下为己任,处为名士,出为名臣”,广高监督(校长)吴道平训勉学生,对荣名利禄“应异乎世俗之相待;尤戒内役于自市之见,而外劫于众楚之咻”之时,一定会联想到小时候母亲给他讲的文天祥、岳飞等历史英雄的故事。他的心里一定激荡着“以天下为己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神思。
这就注定了他的读书和求学,绝不是为了个人的富贵和腾达,而是为了他心中的家国。
二
英雄的命运从来都是和国家、和民族、和时代紧密相连。
杨匏安所在的时代,正是民族和国家苦难深重之时。黑暗的时代,需要点亮照明的灯盏。杨匏安决定做一个时代的点灯人。
他游学日本,并不是为了渡金,不是为了用洋学问装点门面,以抬高自已的职业身价,而是为了寻找照亮民族前途的灯火,寻找救国救民的治世良方。
他百般求索,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他认定马克思主义就是能够照亮中国的“灯火”,只有走马克思主义道路才能完成救国图强的民族大业。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母亲早年在他心里播撒下的民族大义、英雄气节和忠诚守信,与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交融汇合,让他有了英雄所具有的铮铮铁骨和坚定的精神信仰。
他决定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旗手。从日本归来,他拿起了笔,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发表了《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社会主义》一文,成为中国最早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杨匏安知道宣传固然重要,但没有实践和实干,再好的理论和主义也是纸上谈兵,也只是坐而论道。
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民族和国家,在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他就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中共最早一批党员之一。为了完成党交办的工作,他告别了书斋,走向学生,走向工人,走向农民,和中国最底层的劳苦大众走到了一起。他用最通俗的语言,传播着马克思主义,努力点燃革命的星火。
历史的巨轮滚滚前行,时代做出了理性的选择——国共两党合作,是国家之幸,是民族之福。
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杨匏安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担任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积极推进国民党改组工作的同时,坚持在学生、工人和农民中培养和发展中共党员,不断壮大组织队伍。
1925年6月,为了支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广州和香港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杨匏安参加了省港大罢工的组织领导工作,为大罢工的顺利进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刺身亡后,杨匏安作为“廖案”审判委员会委员,全程参与该案的侦查和审判工作,力主严惩凶徒。
1926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杨匏安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成为“九大常委”之一。他与常委谭平山、林伯渠共同组成秘书处,负责处理国民党中央的日常事务。
那时节,国共两党进行的北伐战争势如破竹,节节胜利,让人们看到了国家步步走向和平安定的希望。
然而,1927年风云突变,形势急转直下。随着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国共两党彻底分裂。杨匏安等共产党人走上了腥风血雨的革命险途。
这是一场大考验!
在国民党蒋介石反革命集团的白色恐怖统治下,有人胆怯了、害怕了。主动脱离党组织,甚至变节投敌、卖友求荣的现象时有发生。
杨匏安没有害怕,因为他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有着坚定的信仰,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他早已置生死于度外!
“公忠不可忘”,就是他对党无限忠诚的铮铮誓言!
三
时代并不见容于智者,反动的民族败类专以残害爱国英雄为能事。这是时代的悲哀,这更是国家和民族滴血的伤痛。
1931年7月,杨匏安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这是他第四次入狱。
抓捕他的反动警察和特务,在他的家里只搜出几本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一副眼镜和七块钱,这就是他的全部财产。其实国共合作期间,他在国民党中央政府担任要职,有着不菲的工资待遇,然而他只是拿出很少一点钱用于维持全家生计,绝大部分都交给党组织作为活动经费。在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期间,正是革命事业最为艰难的低潮时期,党组织经费紧张,他的工资很低,低到不足以维持一家人最基本的生活。一家人靠做手工、卖糍粑、打零工艰难度日。他的肺病因为无钱医治日趋严重。虽是困顿如此,他还经常拿出钱用于党报党刊的印刷和发行。
这次入狱,杨匏安知道国民党反动派不会放过自己,于是对身后事做了交待。他从狱中传出纸条,叮嘱:“玄儿不可顽皮”,“缝纫机虽穷不可卖去”。因为这台缝纫机是家中惟一的谋生工具。他还告诫家人,千万不能接受国民党要人送的钱物,如生活不下去就回广东老家自谋生路。
杨匏安就义多年后,周恩来还经常带着深情讲述他的动人事迹,并用他“为官清廉,家境贫寒”的品德来教育身边同志。
在极端贫困和危险四伏的恶劣环境条件下,杨匏安从没有动摇过自已的理想信念和革命追求。他拖着病弱的身体,以笔为枪,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暴行,宣传党的理论和政策,鼓舞同志们的革命激情,出色完成了党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之余,他还编译出版了20万字的《西洋史要》和3万多字的《地租论》两部经典著作,为党开展革命工作发挥了极具意义的借鉴作用。
杨匏安被捕入狱,亲者痛,仇者快。
他不幸被捕后,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在第一时间就积极组织展开营救工作:一面请国民党左派领袖宋庆龄、何香凝等人设法营救,一面安排中央特科准备在他被押解往南京或苏州时,在途中武装劫持解救。然而,国民党反动当局没有给杨匏安和周恩来留下一线机会。
杨匏安被抓捕,最高兴的当属蒋介石。他先后派出亲信、得力干将熊式辉、吴铁城和吴雉晖等人进行劝降,许以高官厚禄。然而,杨匏安并不为之所动。蒋介石又亲自出马,先是写信劝降,而他的信件杨匏安看都不看,直接撕碎。他又直接给杨匏安打电话进行劝降。杨匏安听到是蒋介石的声音,大声说:“我和你蒋介石没有什么好说的!”说完,气愤地把话筒用力摔在了地上。
蒋介石恼羞成怒,下达了密杀令。
1931年8月28日夜,杨匏安被国民党反动当局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内的荒草地上。
英雄遇难时,年仅35岁。
四
“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
这是杨匏安就义前写下的不朽诗篇。
这首诗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君子风骨。
这首诗更表现出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为了心中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崇高革命气节。
这是英雄的生命绝唱!
黑格尔说:“一代英雄,必然是公认的那个时代目光敏锐的人。他们的业绩、他们的言论,就是那个时代的精华。”
杨匏安就是一位走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前列,为那个黑暗的时代点亮灯盏,推动历史的巨轮滚滚前行的英雄。
英雄是民族精神的生命之源,英雄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精神的激励和鼓舞。
英雄长逝,然而英雄的事迹会穿越时空,代代相传;英雄的精神更是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历史和未来。
写作此文,因为怀念和敬仰,更是为了让英雄精神时刻激励我们,坚定信仰,永远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