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托夫的头像

托夫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9/14
分享

话说上津

上津古城位于湖北省郧西县城西北70公里的上津镇,地处鄂西北边陲,与陕西省漫川镇接壤,南临江汉流域,北枕秦岭山脉,古城坐落于汉江支流金钱河下游东岸,素有朝秦暮楚“天子渡口”之称,历为交通、政治、文化、商贸、军事之要地。

上津古城为清代城址,是湖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县级古城,古城本体、建筑风貌、空间格局均保存较好,对研究明清鄂陕交界地区建筑历史、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

 

一、你从《水经注》中来

上津!你是一位隐士,几千年前,名不见经。

你默默地隐身于秦岭南麓茫茫的崇山峻岭之中,静汲天地氤氲之灵气,巧取山水万物之精华,修身、固体、静心、养性、蓄锐。

秦岭风南吹,汉江潮北上,风雨在这里积聚。你稳坐“钓鱼台”,静观天下时局,等待着最佳时机,等待着有缘人。

缘分天定!有缘千里。北魏太和年间伟大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先生与你有缘,他出冀、跨晋、越秦、入楚,千里迢迢,和你有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偶遇。

是他“伯乐相马”,慧眼识珠,把你那隐士神秘的面纱揭开,是他第一次亲切地呼唤你的乳名——上津!是他那装模作样的掐指一算和他那一句故弄玄虚且美其名曰:“天机不可泄露”的神话,平添了你的几份神秘,留待后人几多猜想。

“丰乡水西南合关村水而南入上津”!

更是他的神来之笔让你走进《水经注》,随着《水经注》的传播而声名远扬,是他让你登上历史的舞台,开始演绎你的未来和梦想。

 

二、古城似靴河似带

曾槐!这个名字,没有多少人知晓。

他!是明朝时一个小小的县令,却是上津古城的始作俑者。

他!是一位天才创意师、设计师、建筑师,是他信手拈来的创意,奇思妙想的设计,建造了别具一格的上津古城!

上津古城东靠山(大盘山)西依水(金钱河)而建,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1007米,南北宽306米,面积8万平方米,墙体周长1236米,高约7米,下系青石浆砌而成,上用青砖复修,城墙顶部建有雉堞(现仅存东南部10余个),城墙拐角处建有城楼,环城修有宽4米,深2米的护城河。

“古城似靴河似带”!这是对上津古城最为形象的描述。

站在大盘山上俯瞰,古城似一只巨大的靴子落在山脚下,古城西边的蜿蜒流淌的金钱河似一根粗长的靴带儿,紧紧地系着、连着、拦着、拉着这只“天下第一靴”。

说上津古城是“天下第一靴”,一点也不为过,8万平方米的面积的靴子,在天下你绝对找不出第二只来。至今,也许没有人来研究这只“天下第一靴”,更不知道曾县令靴子的创意是什么?

靴子,是落脚的地方。

南来的、北往的、走街的、串巷的、赶考的、经商的……累了,请到这里来歇歇脚;乏了,请到这里来睡睡觉;好了,就在这里成个家。正是营造了这样舒适而又温暖的生存、生活环境,吸引了天下四面八方的仁人志士来此相聚,流浪天涯的游子到此落脚,外出的商贾富人流连忘返。人口的剧增,文化的交融,商业的繁荣,生产的发展,使上津古城日益发展壮大。

靴子,是用来走天下的。

告诉生长在这里的人们和后来在这里落脚的人们,好男儿志在四方,正如“好马配好鞍”一样,好男儿!请穿上这只坚实的靴子,保护好你的脚,要走出去闯天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寻找你的用武之地,用你的脚和靴去征服自然、征服地球、征服人类,实现你的梦想和希望。

有了靴子,自然离不开靴带儿,靴子与靴带儿的关系不离不弃,亲密无间。

上津古城与金钱河依依相伴!

金钱河蜿蜒前行,河面时宽时窄,河面宽处水流平缓,河面窄处水流湍急。你可不要小瞧了金钱河,就是这条粗长的“靴带儿”发挥着巨大的调节作用,你是想在这里落脚或是从这里走出去,靴带儿说了算。靴带儿系松了,靴子就落在这里,表明你在这里不想走了,就在这里落脚算了,随遇而安;靴带儿系得紧紧地,表明你有出外闯世界的远大志向,是个想干大事、能干大事的人,是人中之“龙”,是个了不起的人。

一个人如何验证你的靴带儿系的紧与松呢?方法很简单,请你到金钱河里去走一趟,如果你喜欢走在水流平缓的河里,说明你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如果你喜欢站在水流湍急处,说明你是一个勇于挑战和富有进取精神的人。

上津古城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五门”的设计,这在古代的城池建造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众所周知,在古代城池的建造中,为了防御的需要,一般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开一门,到了晚上,城门就紧闭,禁止进出,很不方便。曾县令在建造上津古城的时候,利用地形的优势,充分考虑到老百姓的办事的方便,在不违背防御原则的条件下,在古城的西南侧多开了一个角门,既方便百姓劳作出入,又方便生意人、赶路人落脚歇息,深受百姓欢迎。

上津古城城门的取名太有创意了。东西南北四门,分别叫“接郧”、 “连汉”、“达楚”、“通秦”,既通俗又气势非凡!简单的几个字,把上津古城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描绘的淋漓尽致。《读史方舆纪要》这样评价的:“而上津者,密迩武关,蔽翼汉中,亦东西之喉也!” “盖南北多故,从江、汉而达梁洋,必取道上津也。”

是哪位文人骚客的杰作,没有记载,也无从查证,令人有点怅然和遗憾,但城门的名字已流传至今,算是对他或者是他们最好的安慰。

我不禁在心里感叹,他们太有才了!曾槐!是个奇才。还有那个或者那些取名者,是个好文才。

上津古城历经多少次战乱考验无从考证,受尽多少回风雨洗礼无法记忆,饱经沧桑却巍然挺立。我想可能与他们这样的人才有关,他们对上津古城的贡献功不可没!

至今,上津古城是湖北省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县级古城,风采依旧,笑傲江湖!1985年12月被郧西县政府确定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被湖北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国家建设部、文物总局评定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每天都有无数游客慕名而来,登上津古城,领略古城雄姿,品读古城故事。

 

三、县衙无意争春秋

过往云烟留不住时代的变迁,泛黄的史册却承载你的容颜。

上津!你的历史悠久,古为商国,春秋属晋,战国归秦。上津可考的历史要追溯到1700多年前,三国魏末(公元262年)首建平阳县,隋代大业三年(607年)改设上津县。历史上曾14次建县,6次设郡,2次设州。

你的履历在社会的进步中丰富多彩,你的地位在朝代的更迭中跌宕起伏,你的兴衰在时局的动荡中荣辱与共。

上津县衙见证了你的沧桑。

上津县衙有“文衙门”和“武衙门”之分,这在古代地方建制中并不多见。“文衙门”和“武衙门”坐落在上津古城里明清老街上, “文衙门”就是原“上关县人民政府”旧址,“武衙门”靠近北城门,两个衙门相距不到200米,建筑风格基本一样。

古代当权者在上津建立“文衙门”和“武衙门”,其本意是想利用金钱河便利的水路交通给上津人带来了繁荣与幸福,维护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可是事与愿违,不想卷入战争硝烟的上津,却屡屡被无情地伤害。历数上津的战争史,令人黯然神伤。

北宋时,上津被金人多次侵占,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部将王彦收复上津,次年,金兀术派将求和,划金钱河上游鹘岭关为宋金分界线。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方撕毁和约重侵上津,宋将任天锡又领兵收复上津。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1263年),元将阿术领兵20万两次侵上津。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派征西大将军邓愈到上津平定叛乱,使上津局势稳定,明崇祯七年(1634年)和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率农民军两次进驻上津,清末,白莲教首领王聪儿率义军转战上津,最后在上津古城对面的槐树阎王碥兵败跳崖。解放战争时期,贺龙、徐海东、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转战上津,完成了中原突围的战略大转移。1947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4纵12旅34团解放漫川关和上津镇,成立上关县,1949年,撤上关县并入郧西。

“上关县人民政府”旧址,是上津古城最后的县衙。

他!无声地坐落在上津古城的古巷中,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门头上“上关县”三个黑色大字依然醒目,在清晨金色阳光的照耀下,光芒四射。县衙内,陈设的大砍刀、煤油灯、发黄的文件袋等珍贵的历史文物,在向人们诉说烽火岁月的同时,也告诉人们要好好地珍惜现在的太平盛世。

上关县衙保存完好,我想与他的性质有关。上关县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民主政权,为人们服务是他的根本宗旨,所以深受人们群众拥护,与古代封建专制下压榨人民的县衙有本质不同。所以无论是现在的地方政府,还是上津的人们群众都在自觉地保护他、敬仰他。如今,上关县衙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旅游名胜古迹。

“自古衙门朝南开,上关县衙门朝东”。

这正是上关县衙的独特之处,很多人不理解,其实道理很简单: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打破旧衙门思想的束缚,打开东门,迎接东方升起的火红的太阳,创造一个新世界。

上津古县衙和现存的上关县衙旧址,完成了各自的历史使命,纷纷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再与人论天下,更无意与人争春秋,重归隐士生活,悠然自乐!

 

四、流金淌银金钱河

金钱河从上津古城北面轻轻而来,从西面蜿蜒而过,向南潜入汉江。

“接秦之水,水澈见底,云绕鹤飞,仙境叠翠”。古代郦道元老先生面对金钱河醉美风景曾经发出最为震撼人心的感慨。

古时的金钱河叫“甲水”,随着她的作用日渐显现,人们发现她是一条流金淌银的河流,遂改名为“金钱河”。她!是一条美丽而又富饶的河流,水中丰富的鱼类资源为沿岸的居民带来稳定的生活保障。金钱河连着汉水,每年鱼类产卵季节,汉水中各种各样“带鳞似钱”的鱼类成群结队的逆金钱河水而上,寻找最佳的繁衍地;汛期时节,它们纷纷从滔滔汉水中逃入金钱河,找寻生命的安全地。这样金钱河畔就诞生了无数个打渔人,他们在享受上天赐予的美味佳肴时,也将金钱河视为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钱袋子”,需用钱时,就到金钱河里去取,把捕到的鱼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换钱,满足个人、家庭之需。

金钱河在上津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发挥着核心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金钱河的存在,就没有上津古城的建立,更没有上津统治政权的产生,其影响力相当深远,很有点“唯我独尊”的味道。

金钱河是古时重要的交通驿道。“河中舟停数里,陆上马帮数百,三十余家车马大店客满,路边仍有数百匹骡马露宿,店镇灯亮通宵,钱庄车运金银,马驮银票,农者多弃其田,路边摆一茶摊亦日进数贯”。这是对当时金钱河繁忙景象的描述和记载。

金钱河的作用很快被当朝精明的统治者发现和掌控,特别是周王朝的时候,历经数代帝王的无数次尝试与探索,到周穆王二十五年(公元前952年)时,终于开通了从镐京,越秦岭,经金钱河,达汉水最为便捷的古驿道——“镐京(今西安)至甲郡”(今夹河镇,金钱河与汉水交汇入口处),史称“中线”。从此,周王朝以及后来的各个朝代,都把以金钱河为核心、以上津渡口为支点、以上津古城为据点的中线作为战略通道来把守、来经营。“镐京—甲郡”的战略通道达到了高效捷运、随时战备的要求,贵重物资及信函2至3天就可以从甲郡到达都城镐京,而在这之前的东线、西线运递,最快半个月,迟则20天左右,还不能保持常态。

于是,“南粮北运”,经金钱河源源不断地送到统治者者手中,作为战略储备物资;“北军南下”,经金钱河挥师南侵,征服南蛮,扩疆拓土 ,满足统治者的野心和权力的欲望。

时过境迁。如今的金钱河早已舟尽帆远,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取代了金钱河古驿道的繁忙与辉煌,使金钱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显得冷清和寂静,似乎要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的样子。

但是,金钱河毕竟不是一般的河流,自有她的非同凡响之处,不甘沉沦和堕落,想法设法展示她的风采,体现她的价值。终于在二十一世纪初的近10年中,迎来了她的第二春,金钱河上建起了陡岭子、孙家滩、玉皇滩3座水电站,为人们创造出更大的金钱和财富,形成2个万亩以上的库区水面,出现“深山峡谷出平湖”壮美景观,为上津打造古城旅游增添新的后劲。

金钱河!今非昔比。

 

五、柳州城里传佳话

上津人对“柳州城”是情有独钟,津津乐道。

20年前,上大学的时候,我的一个同学是地地道道的上津人,他很善谈,只要一有空他就给我们讲述关于上津、关于柳州城的古今儿,特别是讲杨家将大战柳州城、杨六郎镇守三关的故事,他感到很自豪。我们当时都将信将疑,毕竟看过《杨家将全传》的人都知道,“文广困陷柳州城”,指的是现今广西柳州,“六郎三关宴诸将”里的“三关”指的是指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故址分别站在今河北省雄县、霸县、信安镇),怎么会和上津、和上津的柳州城扯上关系呢?

近日,读了天路先生的文章《六郎关确是杨六郎把守过的地方》,使我茅塞顿开,他从史书记载、民间传说、郧西地名故事等方面旁征博引地介绍了“杨家将”在上津一带存在的历史,从历史上来说,上津是宋金的边界,杨家将到此守“三关”—— 漫川关、 中关(为纪念杨六郎后改名为六郎关)、夹河关存在可能,所以杨家将大战柳州城也不是空穴来风,特别是郧西从古到今的地名,如:“观军岭”、 “六郎关”、 “兵营铺”、“将军石”、“金花寨”、“焦赞寨”、“孟良寨”等地名和一系列杨家将故事传说都密切相关。

历史是需要考证的。真希望有心之人为上津的“柳州城”鼓与呼,让“杨家将”重回上津,名正言顺地踏进上津“柳州城”的历史舞台,还上津历史清白,还“柳州城”真相

“天下名柳汇上津”。柳州城因柳树品种多、数量多而得名。据说上津本没有柳树,在古代出门在外的人总喜欢随身携带一些柳树或者柳枝,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有些人因为路途遥远,走到这里带的柳树叶子已经开始枯萎,他们认为栽不活了,于是随手将柳树扔到金钱河边的水里,没想到这些柳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金钱河水和金钱河边的沃土很适合柳树的生长环境,这些柳树就开始扎根、发芽、成长。还有些人来到上津在这里落脚,就把携带的柳树随手栽在上津古城边,久而久之,越来越多,正巧应验了那句“无心插柳柳成荫”古话,到了盛唐时代,上津的柳树种类达到了180多个品种,如观音柳、杨杈柳、簸箕柳、垂柳、毛柳、白柳、黄柳、鬼柳等,栽植的数量不计其数,早已成林成片,柳荫遍地。

上津!成为名符其实的“柳州城”。

唐代大诗人杜甫经过上津古栈道时曾作诗《过天桥栈道》,诗中专门提到 “柳州城”:“昨闻羌鞑陷长安,瘦马骤蹄驰襄南;天桥栈道三百丈,绝壁虹跨四千年。牵缰扶危乱云渡,浊浪腾疾湿袍衫;待到柳州池畔息,前帆已过金銮山。”为上津柳州城的存在做出有力的佐证。

外来人“以柳寄情”,移柳上津,成就了上津柳州城的美名。

而上津人“以柳传情”,则成为名扬柳州城的佳话。

据传,魏晋以后,上津人外出谋生的时候,亲人们就折一把柳树枝做成各种形状送上,如果是赶考的,就把柳树枝做成灯笼状,“照亮前程”;如果是做生意,就做成带帆的船,“一帆风顺”的意思。送行的时候,亲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一瓢酒,一枝柳,望君长行早回头” !如果两个有情的男女相遇,就用柳枝做成“心”的形状送给对方,表示“用心爱你”或者“把心给你”的意思。

“长堤柳浪”是上津古城名气最大的古八景之一,更是“以柳传情”最佳的地方。古往今来,引无数文人骚客来这里寻芳猎艳,借柳喻情,留下许多美妙的诗词歌赋。明代举人寇鼎《长堤柳浪》诗云:“芙蓉城外柳千棵,芾荫深沾惠泽多;风转枝头翻碧浪,月摇柳絮漾清波。莺儿漫向丝中织,燕子应从帐里过;九烈神君神仿佛,时将青翠滴衣罗”。清人王霖《长堤柳浪》诗云:“青青堤上柳,飘忽自成春”等等。

近日,在网上程通的百度小屋里,看到一篇《青青上津柳》的文章,更让人对上津柳州城刮目相看了:上津之柳美在其翠、其奇、其多上,初春叶芽绽出时,柳眼细嫩迷离,鹅黄绿持续的时间比西湖垂柳还要长;及柳条依依之时,阿娜多姿,远比渭水灞桥柳招摇多情;夏季到来,就连枝干都有一股腊质绿,翠色可比泉城大明湖柳;秋季叶落较晚,比北京北海公园柳奉献翠色的时间要长的多。

试想:敢把上津之柳与西湖之柳、灞桥之柳、大明湖之柳、北海之柳进行相提并论且明辨高低,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三十年河西”。

柳州城的古柳在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中遭到重创,一批批的柳树倒下了,解放后“大办钢铁”的年代,对上津柳来说更是一场灭顶之灾,一棵棵古柳化为灰烬,柳林从人们的眼前消失,偶尔只见到三五株老柳在风中孤影独怜。

“三十年河东”。

开发上津古城旅游4A级景区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柳州城和上津柳迎来浴火重生的大好机遇。近几年来,上津镇党委、政府大力实施“名柳工程”,大打“游上津古城,赏天下名柳”精品旅游牌,掀起植柳种柳的新高潮,古城街道以柳为主绿化,城中建柳园,河堤插杨柳,村庄地头栽杨柳。

正如:“无酒不成席”一样,柳州城怎么会断柳呢?

目前的柳州城则是“柳家的天下”,呈现出“万柳竞绿”的新景象,重现昔日的浪漫、温馨、多情。

柳州城!老城新柳,将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充满浪漫的地方!

她!会让人流连忘返而无怨无悔!

 

六、品读“明清一条街”

站在上津古城的北城门上四处观望,城里一条老街出北城门,和城外一条古巷相连相通,老街和古巷的建筑风格一模一样,街道正中铺的是青石板,两旁是大小均匀的鹅卵石垫路,屋檐下设有U型下水道。

据陪同我一起踏上古城的同事、与我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上津地税分局的李红军介绍说:这是上津最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明清一条街”,是古城里外相连通的一条老街古巷,长约一里,两旁全是明清古民居,这些民居多为四合院,一进数重,内置天井,四周小屋,飞檐斗拱,青砖黑瓦,雕梁画栋, 古色古香。一般三四户一院,温謦而和谐。门为铺板门,房屋为砖木结构,基础多为石砌,有“墙倒屋不塌”之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这些明清时期的古老民居,历经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和日晒夜露,依然保持着它的容颜,维护它的尊严,向世人展示着它的英姿,焕发着生机活力。

我在细细地品读和无限感叹“明清一条街”的同时,心里不免又多了几分困惑?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古城,城里、城外都是截然不同的景象:城里一天地,城外一世界;城里歌舞升平,城外含辛茹苦;城里人瞧不起城外人,而城外人对城里人也不屑一顾。

而上津的“明清一条街”却能够从城里延伸到城外,形成里外相交、互通,从表象上看上津古城,它是一座围城,但是“明清一条街”的存在,证明了上津古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来我往,礼尚往来,你到城外来看景,我到城里去相亲,亲如一家,和谐繁荣。

我的眼前不由得浮现出《清明上河图》的情景,与这里是何等的相像啊:以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肉铺、庙宇等等,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等交通运载工具,形形色色,样样俱全,好一派繁华景象。

我的想法很快得到证实,查阅历史文献,是这样记载的:上津古城在隋唐之时最为繁盛,商铺无数,茶肆林立,船来船往,人头攒动……

我为我能读懂上津古城“明清一条街”的过去而感到激动,当然,我更为能看到今天的“明清一条街”的健康而感到欣慰,无论是它的历史价值,还是它的文物价值,都远远地超出了它的自身价值,它是无穷的财富,福佑着上津古城,福佑着上津古城的人民。

古城内教堂的钟声敲响,随风传来,似乎是在告诉我们:上津的明天会更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