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涂万作的头像

涂万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4/02
分享

书香天一阁

我认识宁波,是因为闻名遐尔的天一阁藏书楼。宁波位于东海之滨,早在14世纪即为明州府置,人文荟萃,珍籍渊薮,为海内外学人所景仰。

这座区位优越、现代气息浓厚的都市,有着太多耀眼的光环。但吸引我的,依然是古老的天一阁藏书楼。以藏书为天职的天一阁,本身就是一部书,一部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奇书。除了书藏的渊深与广博外,它的存在,还是历史文化延伸的象征、中华文明进程的见证、执着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现。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书院作为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与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透过图书馆藏的诞生、发展、演进的历史,可以看到天一阁的存在,无论对传统文化的保留与弘扬,还是对教育事业的支持与推动,都功不可没。

文化的延伸,单靠观念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有文字的延伸,这就是书籍。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书的有效传播,离不开系统的、经久的文化载体,这就是图书馆,或者是书院。天一阁正是这类书院的代表,它馆藏了大量的稀世珍籍,其中许多属于传世孤本,价值不可估量。应该说,从明嘉靖年间建阁至今,天一阁在400余年历史科学研究中,贡献是巨大的。天一阁始建于明,其作用和影响在清朝达到了极致,为浙东文化名人治学的依托之地。中国史学史上著名的学派——浙东史学派的代表人物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等大家,都曾在天一阁从事过读书、抄书、编目等学术活动。如黄宗羲的《明文案》《明文海》《明文授读》等研究明史的著作,都得到了天一阁藏书楼给予的资料支持。又如,万斯同的《明史稿》,也是在阅读了天一阁大量的明代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得以完成的。黄宗羲的学生李邺嗣的《甬上耆旧诗》中记载:“天一阁所藏书最有法,至今百余年,卷帙完善,适余选里中耆旧诗,公曾孙光燮为余扫阁,尽开四部书使纵观,因得郑荥阳、黄南山、谢廷兰、魏松雪诸先生诗集,录入选中,俱前此选家所未见,其有功吾乡文献为甚大议矣。”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天一阁对治学的参考价值。浙东史学派的众多学者,均与天一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天一阁成为浙东学派学术文化交流的中心,这对推动该学派学术的传播、交流、发展和延伸,都意义深远。

天一阁是世界书藏文化的奇迹,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不仅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所图书馆之一。据资料记载,这四所图书馆为意大利北部的切泽纳的马拉特斯塔图书馆和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图书馆,日本横滨市金泽区的神奈川县立金泽文库和中国宁波的天一阁藏书楼。

天一阁藏书楼建成至今,穿越了数百年历史烟云,历经了多次浩劫,以及虫蛀霉烂、零星散佚,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其藏书数仅及原有馆藏量的五分之一左右,即一万三千余卷。尽管如此,天一阁依然是中国和亚洲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图书馆,而且在世界上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紧密相连,比如先进的造纸与印刷技术,也使得我国的书藏文化先人一步。

天一阁藏书楼的傲立于世,还是一种积极人文精神的体现。黄宗羲《天一阁藏书记》开篇之语曰:“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书久而不散,则难之又难矣!”对藏书的难度给予了准确的定位。

天一阁藏书楼,系范钦(1506-1585年)所建。范钦,字尧卿,一字安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明嘉靖十一年进士,累官至兵部右侍郎。嘉靖四十年(1561年),他在家乡月湖之西建造了举世闻名的天一阁藏书楼,藏书七万余卷,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范钦官居兵部侍郎,品位极高,仍勤学不辍。他先后在江西、云南、陕西、河南任职,曾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诸郡。每到一地,留心收集各类书籍。在他的藏书中,囊括了明代的地方志、政书、科举录及诗文集等,还吸纳了不少朋友赠与的书籍。范钦爱书到了痴迷的程度,时常手不释卷,通宵达旦地读书。明人沈一贯称赞说:“公于书无所不蓄,虽晚暮,好学弥笃,常诵读至夜分,声哕哕振林末,惊其四邻。”足见其读书之专注。

爱书之人,才有藏书之心,方笃藏书之志。范钦的藏书楼,坐北朝南,为两层木结构楼房。引《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楼上不分间,合“天一生水”;楼下分六间,应“地六成之”。藏书楼的四周留有空地,门前凿一水池,以利防火。范钦取“天一生水”之说,希望以水制火,故名为“天一阁”。足见其眼光的长远,与极强的防火意识。

范钦爱惜藏书,制定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禁例。范钦在去世前分割遗产时,将书与金银分为两份,继承书的,不能分得金银;分得金银的就不能继承藏书。结果长子范大冲毅然放弃万贯家财,立志成为天一阁藏书的继承人;次子范大潜愿得金银。对此,清代学者全祖望在他的《天一阁藏书记》中感叹道:“吾闻侍郎二子析产时,以为书不可分,乃别出万金。欲书者受书,否则受金。其次子欣然受金而去。今金已尽而书尚存,其优劣如何也!”范大冲,字少明,县学生,入太学,授光禄寺大官署丞。他恪守父亲“书不可分”的遗训,制定了天一阁藏书禁约:凡阁门和书橱门锁钥分房掌管,禁以书下阁梯,非各房子孙齐至,不开锁。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鬻者,永摈逐不与祭。在封建时代,因过不能参与祭祀先祖的仪式是后人最大的耻辱。这是范氏家族“以不与祭为辱,以天一阁为荣”来激励子孙最有力的举措。经过范氏十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天一阁虽历经磨难,终得以保存下来。

传说天一阁还发生了这样一件感人的故事,范钦建楼之初,不仅注意防火,还极重视防虫蛀。他依据沈括《梦溪笔谈》所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芸,香草也。”遂采用芸草防蠹法,效果颇好。其时,宁波一钱姓女子,爱书成癖,很想接近天一阁。因得知天一阁藏书不受蠹害,是芸香的缘故。于是,亲手绣“芸草图”数百幅,自己亦更名“绣芸”,为的是有一天能目睹天一阁芸草是如何防蠹的。为达到目的,还嫁给了范氏子弟范邦柱。谁知范家早有“妇女不能登楼”的规矩,绣芸最终未能见到芸草防蠹的“秘密”,郁郁而终。临死前,绣芸泣告其夫曰:“我之所以来汝家者,为芸草也。君如怜妾,死葬阁之左近,妾瞑目矣!”(见《春草堂集》卷32)足见范家登藏书楼制度之森严。

宁波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里是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的故里;也是明初理学家、文学家方孝孺先生的诞生之地;现代作家柔石、国画大师潘天寿、著名学者余秋雨…… 皆从这里走出。天一阁藏书楼的存在,提升的不仅是宁波的文化品位,它还作为中国古老的文化宝库,为世界众多学者所关注、所向往。

聪明的宁波人,不会任他们视为珍宝的天一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散淡下去,早已建立了以天一阁藏书楼为核心的“天一阁博物馆”。该馆建构别致,规模宏阔。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馆区三部分组成,有藏书楼、尊经阁、千晋斋、东明草堂、范氏故居、明州碑林,以及东园、南园等园林式建筑,还有用山石巧垒的“九狮一象”等庭院景点。清丽高雅,古香古色,文化氛围浓郁。集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于一身的郭沫若先生,曾题诗赞曰:“明州天一富藏书,福地琅嬛信不虚,历劫仅存五分一,至今犹有万卷余。林泉雅洁多奇石,楼阁清癯类硕儒,地六成之逢解放,人民珍惜胜明珠。”

我每到宁波必去天一阁,每每造访,都会被范氏一门的爱书、护书、藏书的精神所感动,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益。虽然免不了未见藏书真面目之憾,但能在堂阁回廊之间,沐浴书香,感怀数百年之沧桑,寄一腔思古之幽情,亦快莫大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