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季春的周末,携友去骊山游玩。
大早即出渭南城西门,先经零口上南塬,再往西过代王镇,继续向南一路攀爬,翻过一道山岭,在土桥镇到仁宗镇的途中,下到谷底,见一凌空飞架的高桥。从桥头标识牌得知,这座桥横跨于戏河之上。下车到桥边观望,河床下切数十米,直立、狭窄且很深。近前观之,险要与眩晕感陡生,人无法靠近。斗胆向下窥视,喜见谷底尚有一丝细流淌过。
这里是骊山深处,沟壑纵横,山路崎岖难行,弯道连着弯道。前几年我到此地来过几次,但不曾留意过谷底的这条河。直觉告诉我,古时候这不是一条小河,我脚下这一眼望不到边的山地,应该是它的源头。环顾四周,草木葱绿,鸟鸣幽谷,一派生机。今天偶尔一次停车,竟然不期巧遇了戏河,因为前几天我偶观鸿门宴的历史片,说项羽率大军入秦时,曾扎营于戏水之西的鸿门。原来,这个戏水离我居住的渭南城很近,自然生出了择机探访之意。这一发现着实让我有点意外惊喜。
这一惊喜,极大激发了出游的兴致。我们继续前行,一直盘旋到骊山山顶,到了仁宗庙。相传这是座纪念人祖的庙宇,当地人习惯称作“人祖庙” 。游人如织,车流塞道,我们没有停留,便径直下山了。经过一处观景台,驻足向北面眺望,清晰地俯瞰山脚下的关中大地。渭水如带,迂回曲折,东西向横亘于天际,不舍昼夜地流淌了千万年。仔细辩识着山下的城市、村落、田野和方位,那一大片方方正正的深绿色,不正是著名的秦始皇陵园吗?东面不远处那处方形的巨型屋顶,应该就是秦兵马俑博物馆了;在秦陵的西面更远处,成片的高楼群应该是临潼县城。
从骊山上下来,到了平原上,继续寻找着戏水的踪迹。询问得知,当地人知道这条戏河,如今是零口与新丰两镇的界河。我们从108国道走到一处岔道上,发现流经这里的戏河,几乎淹没在了平展的农田里。一道浅而不宽的河沟也都种满了庄稼,最低处,依然可见小股清澈的溪水流淌着。我庆幸地望着如今的戏水,水流一直向北流去,流向几公里外的渭河。
不远处,我们有幸寻访到戏水上的另一座古桥。这是一座用条石砌筑的双洞桥,两个石桥洞并排而立,尽管一个已经被泥土淤积了大半,但整座桥保存依旧完好。桥面仅有三四米宽,据说三四十年前还在使用着,如今已经废弃了。这座桥恰巧处于潼关到西安的交通要道上。望着静静躺在新桥边上的这座古桥,不难想象得到,当年车水马龙的情景。有水必然就少不了桥,水从桥下流过,人在桥上通行,常年数不清的足迹,如若堆积起来,估计会比这座桥高出许多呢。
戏水这条不太为人注目的水流,最早是从书上见到,她在史上也曾留下深刻印记。最早可追朔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骊山脚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宠爱美人褒姒,为博其欢心,上演了燃烽火以取乐的闹剧,因此也失信于诸侯。后又因立褒姒为后、立其子为太子,而惹怒申侯,于公元前771年,其联合犬戎举兵攻周,周幽王率兵与之战,在戏水西边的幽王城,也称戏亭的地方,兵败被杀,从而结束了延续280多年的西周王朝。竟然在这戏水边上,给在中华文明史上书下浓墨重彩之笔的西周画上了句号。
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朝末年,起义军陈涉命周章率兵数十万,欲直捣秦都咸阳,当进兵至关中戏水时,却遭到秦将章邯的迎头痛击,并使之败走河南灵宝而自杀。紧接着在此后不久,又是在这戏水之西上演了,标志着楚汉相争之始的“鸿门宴”的故事。《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发生于戏水边上的“烽火戏诸侯”、“鸿门宴”等著名的历史事件,在其后不久均引发了改朝换代,从而也使得戏水成为史上著名的地理坐标。戏水因何而得名我尚不知,但以今天的字面意思来解,这个“戏”字已经够独特的了。若做“戏曲”解,便是一种表演与展示;若做“戏耍”解,也许恰恰源于周幽王,也不得而知。
流淌了数千年的戏水,历经沧海桑田之变,如今仅是一条很小的季节性河流,也少有人关注了。然而,水乃生命之源。古时候项羽能选择在此驻兵,想必那时的戏水,一定是流水泱泱,险峻有加,且为人取马饮之所。而绝不是一条小小的溪流。
由古至今,虽然经历了自然环境和历史的巨变,戏水这条源自骊山的河流,无论在秦岭北麓众多溪流中,还是在渭水的上百条支流间,几乎都可以被人们所忽略不计。但是,对于有幸生活在这里的我们、甚或中华民族的历史而言,她终归是一种有形的存在;更是曾目睹了那些历史事件的发生之后,如今依然可以寻得到的现实地标。个中的特殊意义显然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