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泽众的头像

泽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7/07
分享

登上虎头山

 我辈从小听着“农业学大寨”的口号长大。

大寨,一直想着能去那里看看,实地感受这个天下名村的风彩。在内心深处,我对这个村子一直充斥着,许多漫无边际的想像。

小时候,在我们家的东院墙上,从南到北刷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白色巨幅标语。由此我又联想到了,当年毛主席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这些都说明,当年的农业和农人,得到毛主席的特别关照。为此,我颇感自豪与荣光。

举国学大寨的年代,注定是五十年多前,一段难以忘却、充满激情的岁月。其后,就像深山里流出的溪水般,一路绕过了农舍、山岗、田园,历经了乡村生活的剧烈变迁……一晃, 这么多年过去了,昔日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如今不知变成了什么样子。

怀着十二分的好奇与兴奋,今年九月初,我专程走了趟山西省昔阳县的大寨村。大寨的虎头山——曾写在小学课本上的、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它的大名,比我后来才知晓的诸如黄山、武当山……还要早好多年。48元的景区门票,引领我直接登上了,名扬天下的虎头山。

 渐入眼睑的是,虎头山的石刻标识与满山松柏的翠绿。居高临下,大寨人的领地尽收眼底,远处便是早期的村民居所。脚下的虎头山,层层梯田的旧痕,隐约可见,不过已是遍地绿茵,见不到一处田地。多年前退耕还林的政策,在这里也得到了更好的落地。由近及远,满目翠绿,让太行山的山川尽绿了。

沿着迂回曲折的坡道上行,在半山腰处是陈永贵的墓地。转过山体的另一侧,不远处便是郭沫若的纪念碑。碑的背面镌刻着1965年12月郭沫若的一首诗《颂大寨》:“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狼窝战良田,凶岁夺大熟。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诗句中散发着浓烈的时代烙印,长眠在这里的两位名人,给后人平添了许多遐想。

沿着墓地前长长的台阶下行,在一个不大平台的中央,矗立着陈永贵裹着毛巾的头部雕像。回望眼前这座松柏密植的绿山,令我不得不惊叹,勤劳朴素的那代大寨人,再造家园、改变命运的坚韧与付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的这个旅游景区,每天都在为这二百多户村民们,创造着不竭的财富。

寻觅昔日鼎盛风光的遗痕,显得自己是如此笨拙,竟然枯竭了不羁的想象,失却了全景域的画面。

陈永贵,著名的全国劳模、大寨最出名的人,或许也是近代百年来最有名的一位中国农民。这位出身贫苦,靠着艰苦奋斗,敢于战天斗地的村党支部书记,让他的家园——大寨,这个原本极普通的村庄,一跃成为载入史册的著名地标,成为一个时代的历史坐标。估计谁也无法否认,这个已经存在了五十多年、并被亿万人所铭记于心的世间奇迹。

大寨展览馆里,图片记录下了当年轰轰烈烈的人和事。有好多陈永贵带领大寨人劳动的照片,也有陪同国家领导人和国际友人参观大寨的照片。在山下的村庄里,还保留着他的故居。那是刚一进村,靠右手三层错落有致、结构统一的连排小院中,位于底层中间偏后位置的一处小院,两孔窑洞、三间瓦房,一个不大的院落。他1968年到1986年住在这里,1975年1月至1980年8月,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故居的院门虽然紧闭着,但门框上的那幅对联却道尽了主人的独特人生:“半世从政为官显清廉哲贤,一生耕云锄月创神农新路。”

在虎头山景区门口,我碰见一位衣着朴素的中年男子。他约有五六十岁的样子,空着手、弯着腰,沿着上山的坡道,从我们身边走过。我好奇地询问他是哪里人,这才忽然意识到,他是我今生遇见的,第一个叫不出名字的大寨人。我还特别留意了他的神态,从其平静的面容上,也没发现什么不同于常人的特别之处。后来走到虎头山标志石矗立的旁边,又见到一位摆摊的妇女。与她攀谈得知,近期因了疫情,来大寨的游人并不多,景区显得格外安静。

从虎头山下来,一定得去寻访大寨人的现实生活。走近大寨车厢式的老村 庄,门口矗立着一栋两层小楼,“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从中间的门洞进入,眼前便是一片开阔的场地。

在村支部办公楼前,有棵树冠特大的古树。据说这是颗有150年树龄的柳树,早年是全村唯一的树木。大寨1945年解放之前,有穷人交不起租子,会被地主吊在这棵树上毒打,还有人因此在这树上寻了短见,因此人称“苦人树”。后来,大寨人在树荫下庆解放、分田地;吃饭乘凉,看书读报,听广播;集体劳动时分派农活,也就是大柳树下的“饭场会”;梯田建设新成就、庄稼取得大丰收,大寨人也会在大柳树下举行“庆功会”。过上了幸福生活的大寨人,便将大柳树改称“乐人树”。

继续向里走,两边的住户门前,家家都摆摊卖土特产、旅游食品,或开起了饭店。每户人家的住房格式几乎一致,也许是村集体统一盖的,墙面都以青砖砌就,尽管已显陈旧,但看上去依然坚固而精致。不大的小院中间种着花草、树木,干净整洁。主人会热情地招呼游人入座。大寨人的生活,显得异常的平静。

在老村庄周围,还留存着大寨供销社的大牌子,好多家都在出售以大寨为商标的白酒、小食品。大寨人手工制作的小笤帚特别精致,不失为既实用又美观的纪念品,友人也买了几把,准备赠人。

从一处大寨村简介得知,大寨从1996年开发旅游,每年接待30余万人、总收入3000余万元。大寨村农工商旅齐头并进,2018年集体经济总收入4.6亿元,人均2.3万元。大寨是中国十大名村、中国十大小康村,还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我站在大柳树下,脑海中突然冒出那句极富哲理的话: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眼下大寨人安静的小院、恬淡的日子,想必也不再欢喜,被那远去的喧嚣所打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