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屋内,一盏油灯拨开幽暗,微弱的灯光在棺材下亮着,像一只遗忘在路上的眼睛。苦难。隐忍。宿命般地。我知道,我与母亲的缘分划上了句号,再冗长的哭声也无力回天。
她生前没有照过相,我无法回忆出她高清的模样,她时常出现在梦里,样子和生前一样辛酸。我在省城找人画过她的像,不知是我的表达不周,还是画像人的水平有限,画出的像与实际相去甚远。我痛苦无助,失去理智,背起行囊跑去她生前涉足的地方寻找。她的影子踩着风,幽幽的晃动在山坡、水井、木房……活像京城重复上演的皮影。聆听小河的波光,她的声音和故事正在向远方缓缓流淌,如诉如泣。
一
一九九零年腊月初八的凌晨,我被揪心又急迫的疼痛声惊醒了。雄鸡还在鸣叫,灶门的火光像灵魂在舞蹈,油汤在锅里打着鼓点,二嫂的葫芦瓢一搅,鼓点更加密集。母亲背靠床沿,衣服湿淋淋的,像刚参加马拉松比赛下来,她拒绝了油汤。我询问痛处,她吃力地指了指胸口。没想到那是我们母子俩最后的对话。
我们一直把她的病看作伤风感冒。她胸口痛的时候,我就去邻居的自留地扯马蹄当归。那晚睡觉前,她的胸口剧烈的疼痛好一阵了,我们没有当回事。
去逝的前一天早上,天下过小雨,我和她去地里拔麦苗。那些密密麻麻的青葱是我不小心把种子撒落在土里抽出的。寒风吹来,绿油油的麦浪在地里翻滚,煞是好看!我哪里知道后面潜伏着暗流。她说背部发凉,咳着叫我先回家,可是她直到吃午饭时才回来。她把背篓息在屋檐下,抱着沾泥的麦苗去老屋旁的水塘边清洗。她系着白帕,身着领口的蓝布衣,托着带泥的棉包鞋蹲在那里,腰部露出白白的一截,身影在水里不停地摇晃。这是她留给我的最后背影。
母亲去逝,二嫂说了两个征兆。早些时候,她着手准备两坟棺材:一坟是以一百块钱在邻村买的杉料;另一坟是义父赠送又反悔的柏香料。木料堆放在阳沟,长期日晒雨淋,母亲看着心疼,多次催促父亲找木匠做好。她对我们说:杉木料耐烂,她与父亲谁先走谁先用。这也许是她对“生死与共”这个词语最纯朴最忠贞的解读。她身体不舒服的时候,爱说那句诅咒的土话:“活着糟力(又苦又累),不如死了算了!”,我听到就会生气,然后死死抱住她的胳膊肘不放。
花甲之年,杉木棺还是被她先用了,简直是量身定做!从此,我对她的记忆只剩下一些碎片。
二
自记得以来,母亲在我眼中就是老人了,但她体胖、腰直、背不驼,这点与其他老人不同。
隔河相望的荒地原是一片柴林,是队上唯一没有分户的林子。那年,她叫全家去那里开荒拓地种小米。那些高过人的杂树和野草在寒冬中枯萎,网格化的林子被父母的刀叉很快夷为平地。父亲的火柴划起烟雾将我们与天相连,滚烫的灰烬覆盖在地上,像星星点点的雪花。母亲说,那是小米最好的肥料。父母的锄头在天空下划着弧线,一股钻探的力量带来切肤之痛,黑色的泥土发出沉痛的颤抖和呐喊。母亲把希望的种子撒播在地里。
秋天来了,小米黄灿灿的!她背着朝阳,努力地向小米地攀爬,我睡在背篓做“白日梦”。我还记得那个忠厚的稻草人,直挺挺的站在山岗上随风舞动双手的样子,它的虚晃吓退贪吃的动物。小米不再是年轻的模样,面色枯黄,头颅低沉,腰身向天发出顽强的抵抗,晚风吹来,发出“哗啦啦”的响声,香气在野山萦绕。她把小米割断,一把一把打成捆,父亲与三哥背走了一些,自已背一些。
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深蓝的天空,山峦退在幕后,蝙蝠、鸟鸣、山风和水流从河谷慢慢的渗入,夜色开始寂静起来。她拄着木棍,艰难地向山下挪移,时而跟蜷缩在背篓的我说话,急促的呼吸声在我的耳边响着。
一串省略号歪歪斜斜的伸到河岸,月光抹在上面,滑头滑脑的。她不假思索的踩了上去。我扶着背篓,伸着脖子,去看水里的月亮。她告诫我,身子摇摆,“叮咚”一声摔倒在河里……她朝着哭声居然找到了我,紧紧抱起我淌过了河。她说不要小米了;我哭着要小米酒。她深一脚浅一脚的走进河里,踩碎孤冷的月影。
古历六月六日,她把陶罐洗净放在土坝子上。中午,滚烫的太阳偷偷的从陶口走过。被筛过的小米,亮铮铮的,像细小的鱼卵,原本可以“传宗接代”,却被她断了“香火”。她把熬夜酿出陶罐放在木楼上,我趁家里无人时,就屁颠屁颠的爬上楼,趴在罐沿用瓢偷吃,瓢与罐摩擦的声音常常暴露我的行踪,她就找到了我。这是我对她最遥远的记忆。
三
在我五岁左右的时候,母亲常带我去背水。那条路是通往集镇的便道,行人络绎不绝,尤其是赶场的黄昏,那些影子像归巢的蚂蚁悠悠的蠕动,给这条路平添了几分生气和诗意。
夏日的骄阳烤得玉米叶焦黄,晚风吹来“嘎嘎”作响。我光着脚丫,踩着滚烫的沙石,一摇一摆的跟在后面。
水井坐落在白岩下,有的乡亲早早到那里。他们坐在堰桶上,抽着土烟,把生活的艰辛与悠闲撒播在如饥似渴的蛙声里。月亮出来了,乡亲一个接一个背着水离开了。她站在清辉下,黑而泛白的背影在水井角晃动。我说:月亮掉到井里了!她说要给我背回家,我高兴极了!她扶着井口,一瓢一瓢的把月亮舀进桶,然后背着水走在路上。水瓢“咕咚——咕咚——”的声音将月光揉碎,撒泼在她的身上,变成满脸的皱纹和沧桑。路边的土坟是一只黑魆魆的手,我哭着紧拽母亲,声音回荡在白岩,直到赶场买醉的冬毛(邻居)摇曳在面前才放手。她把堰桶息在息台上,然后舀水给他醒酒,不料把桶摔倒在地。我的月亮摔碎了!我又哭了起来。冬毛语无伦次的向我们陪不是,她只得牵着我回去找桶背水。
四
不知道是母亲误读手绢的原始功能,还是生活篡改她的习惯,一条蓝格子手绢被她折叠又打开,几张整齐的零钞在她的手中重复数算,长此以往,手绢烙下了印迹。钱被挪移在凳上,午后的阳光洒落在上面,生活的皱褶更加清晰可辨。
在青里透红的时节,她带着我去山坡打桐籽。一树树桐籽藏匿在树叶之间,秋风吹来,一晃一晃的,像秋千上顽皮的小孩,是她用竹杆一杆一杆的把它们赶到地上的。她拿着镰刀寻找,生怕落掉一个。在她的眼中,一个桐籽就是一滴煤油,灯里有油,生活才有光亮;在她眼中,一个桐籽就是一粒食盐,锅里有盐,生活才有滋味;在她眼中,一个桐籽是一根麻线,身上有衣,生活才会温暖。
我们把桐籽背回家,堆放在菜园。入冬,雪地燃着一盆火。她扫去一块积雪,冷到心骨的空地渐渐暖和起来。她坐在小凳上,用挖刀一瓢一瓢的抠,黑糊糊的桐米一粒一粒的累积在炭筛,桐壳燃烧的白烟吞噬着她的身影,咳嗽声从烟雾中频频传出。
为给生活打替补,她在阳沟后面种了一块麻。脱衣的麻皮湿润中泛着青色,开水过滤后挂在土坝的竹杆上翻晒,麻纤在风里飘来飘去,像她花白的头发。她把它们梳理整齐,放在大腿揉搓成麻线。
天色暗淡下来,月光从门缝钻进来。她说有个坏蛋挡着她的眼睛,与她小时候左眼的病相似,叫我替她穿针。她的手影开始在油灯下晃动。飞针走线的咝咝声将夜的温柔和安祥渲染得淋漓尽致。她的手牵着麻线,缠缠绕绕的动作看起来女人味十足。她用心牵引每一针,生怕鞋底出现疙瘩。她就这样缝补着家庭的漏洞。
她的做功不算精细,做出来的鞋有时不合脚,但穿上去温暖和踏实。吃年夜饭时,我穿着新布鞋,捂着耳朵,与她站在门口,看父亲在竹林里燃放土火炮(草纸与火药制作的鞭炮),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光。
五
木房,一个高悬在我记忆的鸟巢,鸟飞走了,往事和快乐还在巢里。
夏夜,月亮静悄悄的从竹林爬上来,光斑散落在土坝上,屋檐下的石碓和石磨就开始忙碌起来。我们几姊妹躺在箩箕里,望着深蓝的天空,你一句我一句唱起童谣:“月亮光光,芝麻麻香香……”。那时,月亮与我们的距离和母亲一样近,仿佛伸手可及。
在月光斜射的街阳下,一只啄木鸟,对着形如树洞的石窝啄食,它一口一口咬碎五谷,一声一声蚕食她的芳华。我的出现常常打乱她的阵脚,她像对唠叨的鸡群一样,用竹篙撵我。记不清多少次,我枕着“咚咚——咚咚——”的声音入睡。
我不知道石磨在我家旋转了多少艰难的时光。每年五六月,那些嫩得流水的玉米棒被她提前掰回家,磨成米糊。黄黄的玉米汁在肚子过不了多久就咕噜咕噜的叫起来,虽然吃腻了,但我们没有拒绝的本钱。一顿饭往往要砍倒一块玉米,如此恶性循环,年年差吃。尽管如此,她还是想方设法给生活调色。常常借着月光,她把泡涨的黄豆抬到石磨边,一边添豆,一边推磨。左脚固定原地,右脚走出去又(只得)退回来。磨出的豆浆魔法般的变成嫩白的豆腐。我们拉着衣角,模仿她做豆腐的样子,齐声哼唱:“一颗豆子圆又圆,推成豆腐卖成钱……”。生活还是磨平了石磨,石匠一斩一斩的修复生活,石磨却消磨了她的光阴。
那时,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木房的炊烟。当炊烟从房顶的缝隙钻出来时,我知道是她在招唤我们回家了。她常常把来自土地的绿色(青菜)、红色(辣椒)、黄色(苞谷饭)、白色(萝卜)、紫色(茄子)装点在锅里,热气腾腾的,简直是秀色可餐。
我习惯木房炊烟缭绕的姿势。望牛回来,看到屋里冷火秋烟,我就发脾气,扔火钦,摔吹火筒……看到她回来,我又很快高兴起来。有几天,炊烟断了,房顶剩下沉默的青瓦,灶门也黑沉沉的,像失魂一样。她的病好了,炊烟跟着活了。我十三岁时,她还是走了,留下断臂的炊烟。
六
苏家坝与老家间隔一座大山。每年,母亲要带我去给林家拜年。那条约两小时的羊肠小道,到处茅草覆盖,每次我们高高兴兴的去,总带着全身刺伤回来。
林家的主人叫林太平,我们几姊妹尊称他幺叔。对母亲的去逝,看得出他很伤心。父母从来没有对我讲过我家与林家的关系,我也没有问过,事情的原委就这样被冷藏多年。
再好的酒要打开喝才醇香。去年四月十七日,我独自从县城驱车前往那里。苏家坝是一个用历史、宗族和地形命名的地域,是母亲人生裂变,也是父母结缘的村落。蜿蜒的山路挽留着童年的记忆。从李家园向下眺望,眼前宛如一口长满裂纹的碗。这个碗过去装的是什么生活?弯曲的山脉从高处向小河绵延,岸边的田土、柳树、石头……渐渐向地壳的深处迁移,徒留一堆堆泛白的河沙。河的不远处,有一片乱石林,林中有一口水塘,名叫苏家塘,水幽深青绿,像一只写满故事的眼睛。
幺叔正坐在街阳下晒太阳,虽然他年高八十,但精神矍铄,三十多年了,他还认识我,依然叫我毛儿,跟我握手时有些激动,得知我的来意,就娓娓向我讲述那段酸楚的岁月。
母亲与他的家人是一九四五年从丰都大山坝逃过来的。那天晚上月亮很大,寨子乱哄哄的,狗在疯狂的叫,民团在使劲的敲打邻居的门……母亲抱着不到五岁的幺叔躲在楼上,看见一杆枪押着邻居的大儿子消失在黑夜,小儿在喊叫,妻子在嚎哭……林爷(幺叔的父亲)从堡长处得到信息,民团马上要抓林伯,于是全家商定连夜分两路逃离:一路是母亲与林母、幺叔去苏家坝幺老板(我的姑姥爷)处;一路是林爷与林伯去万足陈洪章老板处(与林家有亲戚关系)。林爷当场对母亲承诺:等度过劫难,就让林伯与她圆房。年仅十四岁的她,赶着明月,背着幺叔,搀扶着视力模糊的林母,尾随驼盐的马帮的铃声消隐在黑夜。她们还没走到督都,家里就燃起通天大火,她们知道后路被断了。
在万足渡口分别后,她们一行第二天天亮才到苏家坝,便开始“长年”(长工)生涯。她负责洗衣做饭,幺叔负责看牛。一年后,林爷捎信说林伯身患痢疾,病入膏肓。她连夜奔赴万足,没想到呈在面前的是一具冰冷的尸体。她含着泪水将他埋葬,返回苏家坝不到五天,林爷也患痢疾去逝。
她的心里有一盏灯,路上突然出现暴风让她防不胜防,但想到身边的老小,即将息灭的光亮又亮起来。她在山上砍树挖土搭建土屋。每天,父亲背着联枪替幺老板巡逻,然后就跑去苏家塘打鱼,父母爱情从此开始演绎。他们从相识、相知到产生爱慕,当中没有情歌的对唱,没有花轿的迎接,但有彼此的忠贞和感动,有骨子里的善良和勤劳,在姑妈的见证下,他们结合在一起,在苏家坝生下两个哥哥。农村实行公社化运动后,他们回到我的老家下塘坝(公社大食堂在那里)。
七
我从未听母亲讲过她的出生,从未见过外公外婆,只隐约知道,她出生于丰都回龙,对她的痛点和阴暗我们都不忍心过问。她逝世三十多年了,我拿什么纪念她?我在内心挣扎好久,最终决定去揭开那道凹陷在她童年深处的伤疤。
清明节那天,我和二哥带着孩子,乘着霞光,开着“历史的倒车”,穿过雨露,途经万足、彭水、都督、暨龙这些无头无尾的地名,车行四百余里的老路后抵达她的娘家回龙。
路途群山峻岭,河水潺潺。那种穿越时空的跋涉和寻找,犹如梦游一般。在万足的江边,她也许向匍匐的纤夫伸出过手掌,乞求拉纤维持生计,但三百尺的纤绳像生根的大树,摇不动又搬不来,谁知道那就是命运分岔的渡口,与林伯的泪眼相望成为一生的决别。
车到山坳,天空下起小雨,白雾一层一层的从四面八方飘来。我想:这难道是地狱的眼泪?山顶上,一块古朴端庄的“盐马古道”石牌从雨雾里呈现出来,我们下车驻足观望。那条都督巴国盐马古道,是乌江到丰都(含回龙)过长江的捷径,是丰都现存较长的古道,曲折幽幽,石板在岁月中支离破碎,仿佛是她扶老携幼,彳亍在路上的影子。
踏入回龙的土地,雨不知不觉停了,眼前顿时明亮起来。白雾笼罩山头,山脉粗壮绵延,公路曲折向下,山脚河流绕弯,正如回龙的名字:山水回头看,意在事物中。回龙场陷落谷底,公路两旁的房子沿河而建,淙淙的河水牵着居民的记忆向前奔流。这些原本与她的命运没有多大的关联,是我的情感驱使我的文字朝着她的伤痛聚焦。她的哭声还在山路和梁子上萦绕不散;她的眼泪还在河流和古井里汩汩流淌……
暂且说她的出生地是由石头砌成的三间两层瓦房,其中一间被拆除,另两间仍可看见石灰加稻草粉刷的墙体。房屋的街阳和院坝由青石铺成。阳光从木雕窗射进屋内,烟熏过的高架、打杵、粑圈等老物件颜色漆黑,与现代生活用具混杂在一起,难以看出它的过往。我咨询房子的主人(二舅的儿子)等于没有问;去外公外婆的坟墓祭拜,也没有找到蛛丝马迹;两次奔赴丰都县城,按照幺姨娘(与母亲同父异母)、大表姐的口述和二哥的回忆,才罗列出事情的端倪。
外公人高马大,曾是回龙一个老板的“貔家人”(保镖),外婆在那里做“长年”,他们的婚姻身世与父母俩极其相似。母亲、大姨和大舅是在瓦房附近的土屋出生的。多数时候,外公随老板去乌江抢盐为生,分得的钱财不是拿去养家糊口,而是与同伙赌博挥霍。外婆一边帮老板种鸦片,一边艰难供养孩子。母亲三岁的时候,左眼生肉钉,外婆找了很多医生和偏方,也没有把钉子拨开,后来这颗钉子变成一扇紧闭的门。
事隔两年,外公在土屋后面搭建瓦房,娶了二外婆。从此,母亲的人生变得更加黑暗。那些隐藏在深处的邪恶常常钻进她的梦里,后来变成灾难。
她十二岁那年,在幺叔的姐夫的牵线搭桥下,外公将她送到到林家做“童养媳”。那天,她光着脚丫跟在外公的后面,外婆、大舅含泪送别(大姨在督都做“童养媳”)。从此,她再也没有回头,一路颠沛流离,直至关闭最后的光明。
八
母亲的娘家所在的县城地处长江岸边,传说是人死灵魂归宿之地,她在世时也是这样说的。这次身世探寻,让我对人的生命和灵魂的归宿更为好奇。丰都名山仿阳间营造一个“阴曹地府”,使我对人的归宿产生了幻想和期望,也让我的文字多了一些神秘和恐怖的色彩,我不是故意制造紧张空气,也不是故弄玄虚,我是希望她的归宿合情合理。
如果按照人死去阴间的过程的说法,那晚她的心脏在停止跳动时就走到鬼门关。安葬后就应该到达九泉,并且观赏了火红的花朵铺成的风景!我到半山腰时,在奈河桥旁没有找到青石(三生石),说明她的前世今生的因果关系没有得到呈现。难道她的情债、苦难、悲伤、眼泪还没得到清零?我在望乡台(“思乡岭”)这个建筑下站立很久,楼台高高的飞檐像她眺望老家和亲人的背影,她一定在窗口遥望很久才黯然离去。我仿佛听到悲鸣的哭声,我仿佛摸到痴情的泪水……我在心里情不自禁的唱起《孟婆的碗》:
脚步轻飘的失去平衡
你在哪里 我喊着你的名字
可声音来不及扩散
便消失得没了踪影
踉跄着来到奈何桥前
我死也不接孟婆的那只碗
我不能忘记你我的甜蜜
我不能忘记你我的点点滴滴
我要带着今生的记忆
在轮回中找到你……
希望她能听到我的歌声。我跑到山顶去寻找她的灵魂,轮回的月光来不及端详,便从西边注入长江,在奔腾的流水中绽放成美丽的花朵。无风时,一半是黑暗,一半是光明;起风时,一半是故乡,一半是母亲。打开看:如纸白,也如水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