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4年就听闻怀邵衡高铁要经过邵东杨桥镇,且在杨桥书院村设站,如今已4年啦,究竟修得咋样啦,真想亲自瞧瞧。加之,杨塘书院名声如雷贯耳,也想目睹其尊容,领略其风姿,可一直事物缠身,难以成行。现今,孩子们大了,早念中学,我也轻松下来,趁周末晴好天气,决定成行。
今年冬日的一个早晨,寒霜铺满大地,池塘、小溪水雾迷蒙,大地像未睡醒的样子,早冬的油菜已是生机盎然,傲霜斗雪,可精神着呢。我从家乡佘田桥镇光大堂村往北,沿通往S340的水泥村道骑车而行。不到10分钟,就来到宽敞的S340省道。朝东往前1公里左右,就到了现杨桥镇政府所在地------东风村。
东风村是著名少将原兰州军区副参谋长周美华将军故里,在将军和一些杨桥镇名流的热心斡旋下,及邵东县政府的鼎力帮助下,S340省道和衡邵高速互通先后在此建成,使该地迅速成为杨桥的交通枢纽。于是,镇政府从枫树坪迁来啦,佘田桥交警队迁来啦,各路开发商云集。不到几年,东风村也由一个荒僻的小山村,一跃而成为一个初成规模的繁荣的小城镇。
从东风村沿通往原汪塘乡(现水东江镇)的宽阔的乡道北行,过石子塘中学,下坡不远,就到了原杨桥乡政府所在地枫树坪。这里没因镇政府搬迁而萎缩,街道依然热闹,商铺住宅楼林立。时见悠闲的老人在门前下棋,清脆的落子声和看客的议论声,混合着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不是有三三两两的学生娃骑车经过,我跟着他们往前走,很快到了枫树小学。只见远方两座山峰间,一排排巨大的水泥桥墩昂然耸立,这就是怀邵衡高铁工地。我高兴地望着这些威武雄壮的“硬汉”,大喊:“怀邵衡铁路,我终于看到了你的 雄姿。”
我三步并作两步,急速朝它靠拢,推着单车,爬上一陡坡,我就站到了它坚实的肩上。眼前是一段劈山开出的几百米长的宽敞的路面,三五成群的铁路工人正在施工。混泥土灌装车来回缓缓前行,有的工人在路基下修水沟,有的在陡坡修建护坡设施,混泥土呼啦啦从灌装车欢快滑下,像小孩滑滑梯。混泥土沿着铺好的沟槽缓缓流淌,工人手脚麻利地荡平,磨浆。一个个水泥防护圈像一扇扇拱门,匍匐在陡峻的斜坡,宛若埋伏的哨兵,守卫者这方热土。工人们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无暇顾及,他们忙碌的身影在高高的山坡愈发高大。
离开工地,沿路打听,大爷大嫂满面笑容,热心指点,我很快在一座小山坡下找到了杨塘书院。只见校门门楣上“杨塘书院”四个红色大字苍劲有力,旁边是书院村活动中心,一群村民正围坐在一起议论村级事务。
我信步走进书院大门,里面一排排柏树直插云霄,一看就知有些年头啦。教学楼掩映在柏树的怀抱中,四合院中央树立着一块高大石碑,上面刻着为杨塘书院创建省合格中学捐资助学人员密密麻麻的名单。我仔细端详,这些热心人士中有当地政商界名流,在校师生,还有退休教师,更多的是普通百姓,还有兄弟学校等。捐款数额不等,多则10多万,少则几百,可见当地百姓对教育的热衷。
石碑的背面,介绍了该校历史渊源。杨塘书院于清末1901年,由祖居书院村的当时慈禧宠幸的重臣------上海道道台曾炳熙捐资2万银元兴建。是当时邵东境内唯一的书院,办学近百年,为社会培养出了不少政界、军界、学术界、企业界英杰俊才苗子,如中国驻联合国第一任中文秘书,成为一所令人翘首的山村中学。当时著名的邵东籍五四运动先驱匡互生曾在此讲学。
离开石碑,我穿过教学楼,朝后山坡走廊拾级而上,上面一排是教室宿舍。走下宿舍,我又朝前,过教学楼,前面是两口池塘,池水碧波荡漾,时而有鸭子嘎嘎,欢快鸣唱。再信步走过塘中央的水泥路,来到兴建的学生体育场。今天是星期六,遗憾的没看到生龙活虎的学生,只有崭新的篮球架、单杠、双杠等,静静肃立在操坪。
书院正对着新修建的怀邵衡高铁,一排巍峨的桥墩屹立在前方垄中,周围一条蜿蜒的兰溪缓缓流淌在金色的冬阳下,闪闪发光,煞是迷人。据说,书院高铁站就设在铁路南边的宽阔地带,如今蓝图已经绘制,预计占地6000平米。我想建成后,这方热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地是娄底、邵阳、衡阳交界地带,必将成为连接三地的纽带,成为邵东,乃至湘中地区又一璀璨明珠。
我一边畅想着书院村的美好未来,一边依依不舍推着单车缓缓行走,溪岸、山林中鸟儿喳喳,像是在欢送我这初到的客人。再见啦!杨塘书院。再见啦!美丽而充满希望的杨桥新镇东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