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多舛的高中时代
我的高中时代如唐僧西天取经,充满了磨难,几经反复,终成正果。先后读了三所高中历时8年,才走完慢慢长征路。特以此回忆录,记录那段沉重而艰难的岁月。
邵东三中,位于邵东县火厂坪镇街坐北的杜林山上,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这里度过了四年的高中时光。那时老校门前有两口波光粼粼的大水塘,岸边翠柳摇曳,每当从中间的马路走过,人影与树影一起融入大水塘,仿佛美丽的水彩画。
1980年9月开学,我在姐夫陪同下,来到邵东三中报到。首先体检,身体都好,只是个子一般。我还从没体检过,初次看到视力表,检查视力1.5,那时我还没有近视概念。,此时正是青春发育最快的时期,我的个子也就初三开始长高,到高一,就两年,后来虽然在三中天天跑步,但就是1.64米个子,再也没起色。
那时校舍是红砖青瓦房,前面几栋教学楼都是一层。最后一栋三层楼房,当时主要是复习班。我分在高一63班,教室就在第一排教室中间一间。班主任是曾崇荣(他的名字其实我忘了,后来查阅邵东三中四十周年校庆资料才知道),曾老师教我们政治,他话小,不爱笑,按现在说法叫做“闷骚”。上课也缺少激情,课堂沉闷,只是死板讲解一些必考的知识。因为他只教了我一年,三年后,调离了三中,以致印象不深,至今也想不起他的名字。教语文的是年老体弱的张天德老师,上课颤巍巍的,说话缓慢,每说一句,要歇口气。数学老师是赵志明,上课声音响亮,讲解细致,认真负责。英语老师是申学军,年轻,教学有经验有激情。物理老师是个女老师,我也忘了他的名字,她的丈夫是刘录星老师,他们夫妻的课都上得好,深受学生喜欢,只是物理老师好像身体虚弱,一副病怏怏的样子,我们看着她吃力地上课,心里很难受。
我们班老师实力参差不齐,说实在的,我不太满意。复习班配备的都是教学骨干老师,因为可以有高升学率。每年其实应届生考上的并不多,大多学生都是复习多次才考上。三中因为招生拔尖,外地生大多是尖子生,火厂坪、佘田桥、高楼等属三中招生范围内的虽然不都是尖子生,但也比佘田桥区的四中,流光岭区的七中生源要好。因为三中1978年划为省重点中学,老师实力相对雄厚,受到大多学生青睐。当时三中的名师较多:语文老师彭凤仪老师是北师大毕业;数学老师刘华生是华中师大高材生;化学老师周笔章(当时还兼任教导主任)是湖南师大化学系毕业;生物老师陈富云和她丈夫体育老师吴载阳都是湖南省的名师;文科类有大名鼎鼎的历史老师左文侠,地理老师佘建刚;政治老师封克勤虽是文革期间工农兵大学毕业,但政治水平高,上课生动有趣,据说押题很厉害。只可惜,我与这些名师大多无缘,只有数学老师刘华生后来教了我一年,给我高中数学打下一点底子。
高一结束后,当年是二年制高中,到高二要文理分班。我擅长文科,暑假前也向周笔章主任递交了申请,可到高二下期文理分班时,他居然遗漏了我的申请,把我分到理科班。我好伤心,我不愿去,也许我太内向,不敢跟老师据理力争。1981年下期,就稀里糊涂分到69班(新一届开始的三年制班),后来也许觉得该班老师还不错,比原来63班强。加之,大家都认为理科录取的大学多,可供选择学校可专业多,好安排工作。后来我也就坚持学习理科。但84年的高考成绩让我醒悟,虽然是名师刘华生老师教数学,但我的数学竟然只有30多分。此时我痛下决心,无论如何要改读文科。当时三中文科实力在全县最强,每年高考录取名牌大学的多,如66C的杨君武、65C的黄东连他们当年高考是全省状元、榜眼。我69C的同学李镜亮,高二分班后读文科。他们都被北大录取。但我高考分数没达到三中复习班录取分数段。84年下期,在牛叔叔(牛叔谭旭,大队书记,他人脉广,活动能力强)帮忙下,找到四中学校赵寿宜老师(当时是四中教导主任)终于改为文科。读文科后,我 如鱼得水,但一年复读要把以前没学的历史地理全补上,虽然我喜欢文科,但四中老师水平参差不齐,地理老师讲课住不住重点,我不太喜欢他的课。历史老师李喜柏倒是县级名师,上课有特色,善于梳理历史知识,能抓住重点,方法灵活。85年,我高考历史80多分,应该还可以,只是地理分数刚起格,我以3分之差再次高考失利。
悲观,难过,无脸见人,各种念头丛生,让我倍感压抑。父母虽没指责我,但我深感愧对父母,每年的学费是家里不少的负担,有些家庭因子女读书多,父母难以供养孩子复读,不少高考只差几分,通过复读大有希望的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只好放弃高考,在家务农。我那时父亲在石灰窑,每年都有几千元收入,得以维持我每年上千元的复读费、生活费。在此,我要深深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默默支持着我,让我能继续复读。
遭受85年的沉重打击,但我并未灰心丧气。我反复权衡,觉得三中文科虽不错,但高考要到县城,我每次到一个新地方,总睡不好觉,也影响高考成绩。其实一中教师实力蛮不错,高考时,就在离校近的镇一中,有时一完小,不必兴师动众,重新找地方住宿。后来也证实我的选择是对的,在一中复读,老师水平高,高考又近,可以像平时考试一样轻松。86年,我顺利通过筛考,又以文科486分成绩终于考上啦。
也许命运考验我,有意好事多磨。这年,父母、亲戚为我考上而高兴,尽管只达到专科录取分数(本科487分)。我也在家只顾等待录取结果,没想到事情不如所愿。因为这次填报志愿考虑欠妥,我把本已填好的邵阳师专从档案袋抽出(师范类院校单独填报),而文科地区专科文科类只有邵阳师专,我满怀信心认为填报中专会录取(因为中专录取分比大专低),我太幼稚,低估了社会的复杂,中专大多是好专业(如银行类、商业···),分配的单位都不错,因而走后门打招呼的人很多。而我没有有权有势的亲戚朋友,要取个中专谈何容易。
后来听说隔壁大队有人在邵东县教委主持招生工作,我欣喜若狂,以为命运会有转机,我母亲托人找到县教委。也许命运弄人,这位神通广大的县教委招生官员,这次住院了,我来得真不是时候。我当时脑袋也不开窍,怎么就没想到到医院找他呢!悲哀呀!我因志愿填报不慎又一次马失前蹄。
这次的打击,让我手足无措,茫然不知咋办?每天闭门反思,茶饭不思,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生活还得继续,我不时没能耐考不起。而是没后门,于是我到处发疯似的找出路。听说有同学到外省高考,如云南、贵州,哪里高考录取分数比湖南省低几十分。我有个同学在四中读书,高考差几十分,第二年托关系到广西落户参加高考竟然考取了理想的大学。我也蠢蠢欲动,想走捷径。
当时邻居本家谭善球在山东办钢球厂,他有个表哥在山东庆云县当政法书记,这可是个好关系户。打听到这消息,我很得意,善球哥也说山东高考录取分数低,我也信以为真。我和父母千里迢迢赶到山东庆云县,并且在他表哥帮助下到庆云一中读了几天,一问学校老师,高考录取分数,其实和湖南差不多,但山东有关系,考上易录取,毕业后也好找工作。但也许是当地生活我不习惯,特别是水太咸,我根本喝不惯,学校吃的馒头我也不喜欢。最终,我只好打道回府。又来到离家近的四中复读。由于年龄大了,自己心里负担愈来愈大,87年再次名落孙山。
在世人的白眼中,我度日如年,父母亲戚也为我伤感。怎么办?难道就此放弃,我心不甘啊!决心重整旗鼓,做最后冲刺,如果再次失败,就安心在家作田当农民。
我于是又来到邵东一中复读,毕竟一中教师实力不错。我一心一意每天只读圣贤书,加之这次复习班老师都是一中名师,88年,我终于考上邵阳师专(86年在一中复读也是上邵阳师专分数线,也许冥冥之中与邵阳师专有缘,今生与教师职业有缘)。
经过“8年抗战”,终于取得高考胜利。我从此脱离苦海,不再被高考压得抬不起头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再见啦!我难忘而命运多舛的高中时代。(3982字)
(2018年写于家中)
(通联:湖南省邵东县火厂坪镇二小 谭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