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泥鳅
开春时,老牛拉着犁铧掀开水田绣满紫云英的花被子,懒睡的泥鳅被惊醒,我们尾随犁铧,循着泥鳅冒泡的蛛丝马迹,在泥水中搜寻,要是运气好,手脚麻利,准能捉着不少“倒霉蛋”。
立夏后,稻田禾苗分蘖,挤挤挨挨,一派生机盎然。遇上发大水,田坝口,池塘进水口水流汹涌,翻滚的水花深处,挤满隐藏的鱼儿(泥鳅、沙鳅、黄鳝、虾米、鲫鱼等)。特别是哪黑不溜秋的泥鳅,嘴上蓄着小青年似的胡须,身子滑溜,机灵得很。
我们小伙伴冒着雨,提着水桶,用箢箕捞鱼虾,那种机灵的泥鳅很难捞,我们就用手捉。下手要快要准,不然泥鳅钻到泥洞就难掏出。有了经验,我们会格外小心,不让泥鳅发现我们,赤脚轻轻靠近,双手捧住,不留缝隙,防止泥鳅从指缝溜走。
捉泥鳅最佳时机当然是夏夜,葳蕤的禾苗下,乘凉的泥鳅如游兵散勇四处闲逛。堂兄福球是我们的队长,我们抢着帮忙举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提水桶,背鱼叉。我们好像一支夜间巡逻的小分队。
“嘘”堂兄低声发出警告,我们每个人噤若寒蝉,压低身段,蹑手蹑脚。原来发现禾苗下有几条黑影在游弋,堂兄对准其中一条黑影,手起叉落,“哇,逮着啦!”我们一起小心欢呼。叉住的泥鳅在上面扭动,我们争相去解救“俘虏”,双手捧住,放到水桶。在一丘水田,常能捉几十条。
我们沿着田埂,在蛙鸣掩护下,伺机出动,大家鼓着眼搜寻,赤脚慢行。每扎住一条泥鳅,我们都会兴奋好一阵子。大家争着表现,我要求堂兄让我拿鱼叉试试运气,开始,由于心急,没等下手,那机灵的家伙早就逃之夭夭,躲到“地下掩体”。让跟随的伙伴干着急,我在堂兄指导下,屏气凝神,对准黑影头胸部,手起叉落,终于大功告成,我兴奋极了。其他伙伴也跃跃欲试,他们每人都使出浑身解数,生怕丢脸。
直到夜深,我们提着沉沉的水桶,押解着这些“俘虏”,凯旋而归。
第二天,每人分得十来条泥鳅,家家户户飘来油炸泥鳅的香气,整个村子氤氲着浓浓的泥鳅香。吃的时候,佐以香葱、姜丝,再和藠头或酸萝卜一起炒,味道十分地道酸爽香脆。那种味道至今还在梦里萦绕。
后来,生产队在老石板堂前专门喂养一丘泥鳅,满田泥鳅在禾苗下涌动,犹如乡村游哨。他们机灵活泼,神出鬼没,是我们小孩子喜爱的动物朋友。是人们心中活色生香的“乡味”。可自从上世纪80年代大量使用氨水等化肥,泥鳅一天天在减少。再后来,田土包产到户,村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水利设施疏于管理,再难看到水塘水田里泥鳅踪影。
多想留住泥鳅的那方和谐世界!再唱一曲“梦里水乡”的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