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峡谷阅答卷
庹秀财
悠悠思南,浩浩乌江。从思南县城出发,顺势而上至腾龙峡,乘着泛舟跨越过独特的峡谷,古老纤夫的吆喝声响彻云霄,山清水秀鱼跃鸟鸣,悠悠然便来到文化名人郭翰林(郭石渠)的故乡,思南新城区、教育园区、工业园区所在地——美丽的贵州省思南县邵家桥镇。而在这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个有着8个民族近4万人的大家庭,正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进程中全力冲刺,正在走进我们的小康路上欢歌笑语。
一
游览山水之间,美景尽收眼底,迷人的风景、醉人的乡村、盎然的产业,应有尽有、美不胜收。我们都不敢相信,这五年的变化,令人刮目相看,让人心里一颤。这变化背后,不知道是多少人辛勤付出,是多少汗水和泪水构造了这一幅幅美丽的答卷。
思南县邵家桥镇辖33个村(社区)268个村民组,总人口10102户37675人,农业人口8956户36538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38户8215人。2014年贫困发生率22.68%,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以前的“顺口溜”隐隐约约告诉我们,曾经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呐喊,更是发自内心对脱贫愿望的祈求——
“大梧桐路不通,上坡下坎半天工。”
“石旮旯田土缺,一遇天干没饭吃。”
“好女不往毛坝嫁,红苕拌饭酸菜下。”
“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就为盐巴钱。” …………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同心同力攻坚拔寨战贫困,用情用智全民动员奔小康。”这是邵家桥镇党员干部、驻村干部、帮扶干部发出强烈的声音,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担起历史使命,坚定了信心和决心。
集结号已经吹响,攻坚令已经下达,一场轰轰烈烈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在土地贫瘠而发展不平衡的邵家桥大地上打响。按照习总书记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求,近年来,邵家桥镇脱贫攻坚一线指挥部、镇党委、镇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镇各族人民,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强化党建引领,决胜脱贫攻坚,加快三区提速,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按照“七个极”的工作要求,用活“五步工作法”和“76554”工作方法,严格“三真三因三定”工作原则,全面强化工作调度、压实脱贫责任、保持决战势头、总攻“三个过关(户户过关、组组过关、村村过关)”,同心同德,合力攻坚,围绕“五个一批”、落实“六个精准”、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唱响“六步曲”,有力推进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有效推进全镇脱贫攻坚工作。我们的党员干部用心用情,我们的广大群众全力参战,在邵家桥昔日贫穷落后的山水之间,书写了一幅幅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壮丽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之后,党中央又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这些年来,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过去五年,邵家桥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在这一代人手中得到彻底解决。过去五年,邵家桥镇与时间赛跑,与贫穷斗争,斗出了新天地,跑出了新生活。目前,有贫困村21个,全部出列。其中,2016年出列贫困村1个为渔溪沟村,2017年出列贫困村5个为边江村、三角坝村、大龙头村、沙坪村、珠池坝村,2018年出列贫困村10个为陈家湾村、关上村、杜家寨村、乌石村、沙沟村、沙槽村、全江村、官坡村、坪原村、镇江阁村,2019年出列贫困村5个为龚家林村、上头坝村、大河沟村、坪丰村、王家寨村。全镇建档立卡人口共计2038户8215人,2014年初贫困发生率22.68%降到现在的1.22%。通过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2014年脱贫434户2059人,2015年脱贫343户1591人,2016年278户1222人,2017年117户466人,2018年350户1257人,2019年脱贫337户1199人,2020年计划脱贫181户456人,贫困发生率1.22%。其中,产业脱贫395户1899人、教育就业476户2653人、生态补偿86户378人、易地扶贫搬迁396户1650人、社会保障兜底506户1214人,脱贫成效好,群众满意度高。
二
“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攻坚的核心指标和关键战役。建好农村路、喝上清洁水、用上稳定电、住进安全房,这是脱贫攻坚的庄严承诺。在脱贫攻坚进程中,邵家桥镇紧紧围绕“核心指标”攻克堡垒,按照“庄严承诺”稳步推进,扎实做好“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工作。
来到邵家桥镇政府操场坝,就看见镇党委书记吴光友和镇长李书军正在商议工作,便简简单单打个招呼。吴书记问,你们要看哪里?我们答道,看偏远的梧桐片区。李镇长说,要看肯定就看梧桐片区,原来的老区、相对较为落后,最能看见实实在在的变化,前后对比大。我们说,英雄所见略同。
奋战三个月,冲刺九十天,坚决打赢歼灭战。贵州省脱贫攻坚“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动员大会召开,吹响了冲刺90天、奋战3个月的冲锋号,签下了一份份责任如山、一诺千金的军令状,进一步汇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最后总攻歼灭战的磅礴力量。冲锋号已经吹响,作战图已经绘就。只要我们进一步紧张起来、行动起来,坚持一刻不能停、一步不能错、一天不能耽误,就一定能够牢牢掌握打赢脱贫攻坚战主动权、制胜权,坚决夺取最后总攻的全面胜利。
我们来到梧桐最高点坪丰村,看见一栋三层小洋房在村口。我们停车走进去看看,原来是因火灾享受危房改造的贫困户邵兴坤修建的,院坝和入户路都硬化的。我们走进去,打开水龙头,一股清泉如约而至,大家脸上的笑容,倒影在水缸里显得清澈动人。邵兴坤的母亲周欲芬说,在我们那个年代,只要不饿死就是命大,想都不敢想喝自来水,做梦都不敢想住平房。现在,这个时代好,共产党英明,党中央英明。周欲芬老人家越说越激动,从她露出的表情不像假话,硬是发自内心的,把我们一行人感染了,也把西边的夕阳染红了。
越到偏僻处,越是显党恩。一个人,只有触动了真正的内心,说出的话一听便知道是否真假。我们一边走一边看,刚好碰到坪丰村村民朱廷禄,地地道道的农民,正在忙着农活。他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们全部是泥巴路、茅草棚,靠天吃饭、肩挑背磨,吃不饱、穿不暖,硬是穷得很。他一边递烟一边说,如今,党的政策好,水电路讯样样都好,房子漂亮,入户路都硬化了,家家户户看起都安逸,这个时代真的好,发展也特别快。
现在的年轻人物质充裕,没有经历过苦难,没有过个苦日子,也没有这种苦日子记忆,像周欲芬、朱廷禄那样感受,年轻人也无法拥有。因为他们生下来,看到的是一幅幅欣欣向荣、美丽无比的画卷。近年来,该镇修建村组公路180多公里、入户便道完成22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新建变压器20余个,村组电力线路全部改造,户户用上了安全可靠的电源;新修水厂5座,实施改水项目3723户,户户喝上了清洁水;实施危房改造146户,透风漏雨整治483户,户户住进了安全房;实施改厕2789户、改圈1384户、改灶2058户、庭院硬化3586户,户户设施齐全,家家干净整洁,为今后乡村振兴蓝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电视电话会议指出,要紧盯目标标准,加快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弱项,坚持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全力以赴解决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问题,确保按时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是的,我们一直认为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和安全饮水都是民生事业的重中之重,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聚焦贫困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近年来,该镇在实施高标准脱贫任务的过程中,直面“短板”问题,精准发力,全力打好教育、医疗、住房及安全饮水的脱贫攻坚“3+1”硬仗,全力做好住房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和安全饮水“3+1”工作,让全镇老百姓人人有保障、户户有保障。
贫困根在教育,脱贫重在教育。据了解,该镇共有11所幼儿园(含公办、民办、山村园)613名幼儿在读,中小学8所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3111人,其中幼儿园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82户87人,中小学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648户804人。今年,我镇升入省级示范性高中思南中学33人,其中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7户7人;升入省级示范性高中八中67人,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14户14人;全镇普通高中上线率达到81%,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57户60人进入高中;其余多数学生输送到了各级各类中职学校,无辍学学生。全镇各类教育资助3205人次208万元。全镇3111名学生享受营养餐224万元。
说实话,平时都不爱听数据,但是今天不一样。听到这些,我们比什么都高兴,贫困户的子女上高中读大学、读技校学技术,这就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我们敢肯定地说,或许好多年,他们会回家乡造福的。今后,他们就是国家的栋梁和家乡的主力军。”镇学区办胡鹏飞站在毛坝小学校门口一边畅想看着蓝天白云。
一个镇这么多学校,一个园区这么多学校,科学布置,合理规划,何愁崽崽读书不用功。胡主任还介绍,在教育园区,在我们邵家桥镇还有两所高中,思南中学和书生中学。思南中学,大家都知道,创建于1904年4月,时名思南府官立中学堂,1951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定名为贵州省思南中学至今,1960年,被贵州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中学,2002年,被贵州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首批“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目前以升类(二类升一类)为契机推进学校建设发展,是一所很有名气的示范性高中。2019年我县7142人参加高考,600分以上170人(其中理工类120人,文史类50人)。一本上线1677人,上线率23.48%;二本上线2992人,上线率41.89%;本科合计上线4669人,上线率65.37%。而书生中学是一所崭新的民办中学,按照国家级示范学校的标准,以国际顶尖级学校为范本,创建的一所全寄宿国有民办高中学校,学校占地面积245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总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尤其是2020年第一届高考实现了开门红,参加高考人数619人,理科最高分569分,文科最高分571分;文化课一本上线15人,艺体类一本上线14人,一本合计上线29人;二本上线265人,本科上线率42.81%。用书生中学党支部书记的话说,我们真的不容易,在夹缝中生存,在危机中打拼,低进高出,是无数个日日夜夜拼搏的结果,是无数人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的结果。让孩子们觉得在这里三年没有白混,感觉选择书生、改变人生、成就人生,就足够了。家长们也知道,我们办学不简单。
对思南中学取得的成绩,我们只能说,实力摆在那里,必须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对书生中学取得的成绩,我们只能说,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此时此刻,我们才知道胡主任的底气之源,才知道胡主任的信心之泉,不是空吹的。原来胡主任的畅想是有信心的、有底气的。顺便,胡主任带我们来到大龙头村村委会,看见村党支部书记周欲芬正准备用自己的小车,带着村医去给一位老人家看病。为了不耽误时间,我们几个一起坐上车去,去看看老人家。来到老人家屋里,到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不像是老人家住的屋子。原来老人家是轻微感冒,吃点药便可,村医说。老人家说,现在一个电话,村干部和村医马上就来了,方便随时关心我们这些老人家。只有好好保养身体,才能看见更多好看的,以前想不到的好多东西。以前煤油灯现在电灯泡,以前只能隔山喊现在电话嘟嘟响,再远的地方不远跑去,一个电话就搞定;就连我的儿子在广东,都能看见我,和我说话,看嘛,就是哪个转转。其实,老人家眼中神奇的转转,就是一个摄影头,能远程视频聊天。老人家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幽默的话语,逗笑了我们一行人,也煽动树枝头的喜鹊开始了歌唱。
看见老人家整洁的摆设、硬朗的身体和灿烂的笑容,我们什么都不想问了,坐着喝起老人家泡的苦丁茶,似乎苦中有甜、甜中有苦,一边喝茶一边听镇卫生院邓国宝副院长的介绍。邓院长说,全镇33个村(社区)建立村卫生室,实现村村有标准卫生室、村村有合格村医;全镇9489户34521人参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经实现100%参保,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群众有病不敢看、有病看不起的难题。查看资料得知,该镇完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3052户12666人,在家贫困人口签约率、服务率均达100%;全镇持有慢病证1802人,其中贫困人口590人,非贫困人口1212人。据了解,仅仅2020年前九个月,全镇重大疾病共有556人次,全部落实大病专项救治,其中非贫困户10人,贫困户3人。今年以来,全镇各类补偿64491万人次,总费用2841.66万元,补偿费用1857.97万元。其中,门诊补偿60249人次,总费用638.32万元,实补363.75万元;其中慢病补偿4533人次,总补偿金额为155.49万元;住院补偿4242人次,住院35357天,总费用2203.34万元,补偿费用1494.22万元。
住房保障和安全饮水一直是重中之重,前面也提及过。该镇住房保障全覆盖,危房改造1462户1893.46万元,危改不到位专项治理103户125.07万元,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144户62.19万元;镇级统筹各方资源补齐住房短板572户243.78万元;“3﹒25”冰雹灾害受损386户63万元。该镇33个村(社区)6个片区269个村民组,通过5个水厂实现了集中供水村级全覆盖。其中,实行集中供水的村民组265个,实行分散供水的村民组4个。这里还得说说,邵家桥村多地广,分别在乌江两岸,对供水来说,就一个挑战。加之高低落差大、水管压力大,经常出现半夜爆管、漏水现象,这对供水管理更是一个挑战。用镇水务中心邹春蕾主任的话说,忙得上气不接下气,这里没有修好,那里又在报告了,维修难度大,有时候真的是忙得没有了“头绪”。还有,老百姓都理解我们的工作,支持我们的服务。
民生保障一直是我们关心的话题。因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近年来,邵家桥镇立足“精准扶贫、保障基本”,以困难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求为指引,进一步提高基本民生保障,突出抓好兜底保障,全面提高困难群众救助水平,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类困难群众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面临的实际问题,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及时送到困难群众手中,增加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困难群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镇2020年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1175户2674人。其中长期保障户139户257人,重点保障户377户822人,一般保障户659户1599人,分散供养五保户78户82人,集中供养3户26人,城市低保52户122人,涉及金额92.213万元。共发放临时救助5批次28万元,解决了247户870人实际困难。全镇一、二级残疾人305人,按照一级残疾每月50元、二级残疾每月40元护理标准补贴,2020年度发放残疾人护理补贴10.2万元;全镇2020年度发放养老保险5565人631万元。
总之,我们坚信,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保障、不断改善民生保障,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或许,我们可以随便走走,就能知晓一二。晚饭后,我们索性留下来,来到邵家桥社区广场,看见这里热闹得很。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和锻炼器材样样都有,三支广场舞队伍争相表演,声音多而不杂,时而还有地摊商家推销儿童产品,不适为广场生活增添了几分活力。真的,在场的人都被这种氛围所感染、被新风尚感动。尤其是有一支花灯表演队正在乡村大舞台上表演,站得高吸引人的眼球,正在这样唱道——
路通一寨又一村,安全饮水惠民生;
家家住进安全房,室内室外亮堂堂;
易地搬迁多好事,搬出大山感党恩:
……
三
改善基础设施是第一步,群众增收致富才是关键的一环。山村如何变,要问产业兴。产业发展是一盘棋,只有走好盘活,才能唤醒沉寂多年的土地,才能调动老百姓积极性,才能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才能下大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邵家桥镇立足实际,下足功夫,紧盯项目建设,狠抓产业发展,实行在家门口创业,多形式增加群众收入。按照“五步工作法”,围绕产业发展“八要素”,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发展模式,整合资源优势,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建立珠池坝、先锋两个500亩坝区,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3家,积极推进“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同时,举全镇之力超常规推进,2014年以来共实施项目91个4374.83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73个2853.15万元;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18个1521.68万元。全镇33个村(社区)实现产业全覆盖,解决了3600余人次就业,带动了1.6万群众增收致富,2038户8215人贫困户获得分红。全镇33个村(社区)分红累计118万元。给我们带路的领导,分管脱贫攻坚的邓超副镇长介绍道,今年受疫情影响,家门口的产业能够打工,集体发展的产业能够分红,可以说解决了我们老百姓燃眉之急,解决了实实在在的困难,这就是我们党执政优势。
省委书记孙志刚指出,推进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重要抓手。聚焦推进“六个转变”,加快将坝区培育成我省农业现代化的样板田、科技田、效益田,打造成贵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聚宝盆”,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增收,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邵家桥镇结合500亩大坝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了珠池坝生态产业示范坝区,坝区辐射带动8个村(社区),总面积3000余亩,辐射带动人口1609户7097人,其中贫困户376户1455人。坝区有合作社10家,其中集体合作社6家,私人合作社4家。投入资金800万元,其中东西部协作扶贫项目500万元,发展红心蜜柚1030亩,有机蔬菜350亩,花椒300亩,精品葡萄200亩。
我们来到了珠池坝坝区,土地里的柚子苗正在滋滋生长,几大坡的柚子林给人一种非常爽朗的感觉,走在坝区大道上是一种享受,顿时让人心旷神怡。我们一边走一边听村里队长介绍。珠池坝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王锐介绍,这个坝区不光发展了产业,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周末假期都有人来取景摄影,附近结婚的人都来这里拍婚纱照,说明这里好看得很。王队长说,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附近几个村村民长期在这里打工,还能照顾家里和崽崽,有收入老百姓就好多了,光是坝区工资支出都超过了100万元。珠池坝村民邓海艳高兴地说:“我们村产业发展起来了,到处都是产业基地,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只要愿干,家庭收入是没问题的。既能照顾家庭,又有很高收入,很划算。在坝区干活的群众都知道,珠池坝村党支部书记田光生,带头发展产业搞坝区,温暖了村民和富裕了群众,却冷落了自己的骨肉亲人。80多岁的老母亲瘫痪在床无人照顾,成了“独居老人”,心疼母亲却丢不下责任,田光生拿出微薄的1400元工资,请他人代为照管。田光生说,都是为老百姓,为了村里发展,不能陪护母亲,我感到十分愧疚。但是,我有信心把工作搞好了,让全村精彩出列、产业兴旺、安居乐业,来回报老人家的理解和支持。田支书的故事,大家广为知晓,都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大家都在踏踏实实的干活,没有一个耍滑的、偷懒的。
王队长说,我们村有柚子,乌石村有土面条,就在隔壁不远处,好吃得很。其实,我们早就知道邵家桥有土面条,还有面条厂,有些名气,连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和《新华每日电讯》都报道过。来到乌石村,老远就看见了面条厂,不时传出机器生产产生的声音,当地群众正在包装面条,不时从包装间传出爽爽的笑声。乌石村党员王正友说,光听我们村的名字,就知道村里面到处都是石头。现在,我们村产业红红火火,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千亩小麦香飘万里,大家心里都很高兴。
乌石村第一书记陈澍介绍道,发展产业,还得党员带头、能人带动,特别多亏了安支书的付出和奉献,没有他的回乡就没有香喷喷的小麦。乌石村村支书安天荣,放弃年收入几十万的建筑业,心系家乡、春晖回巢,硬生生的从“一毛不拔”发展到如今的“产业遍地”。安支书带领群众种植本地小麦4000余亩,开办年产500吨、产值800多万的土面条加工厂,带动周边乡镇2000余户8000余人增收。安天荣的妻子刘朝凤默默地说,三年来,他起早贪黑、一心为公,顾不上家庭、顾不上子女,但只要是为群众办事,我会一直支持他。
我们惊叹,只有这样坚定的支书,才会冒出只有美妙的产业。安天荣和他的妻子坚定信念、毫无惧怕,以村为家、以厂为家,家家的事都管,就是不管自己家。在我们的走访中,群众的评价证实了这一点。当然,产业发展更需当地党委、政府超前规划、全力支持。近年来,邵家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当地土面条走俏市场的特色优势,在乌石村规划建设“贵州清渡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以本地小麦为原料,从事特色面食加工。与三道水乡、胡家湾乡、亭子坝镇合作,发展特色小麦4000余亩,免费供应种子、肥料等物资,按照高于市场价的协议单价收购,带动小麦种植区群众增收400余万元,有效助推群众务工增收;充分用好小麦和红薯的交替种植特性,与三道水乡红薯粉加工厂进行产业合作,发展红薯1620亩,按照高于市场价协议收购,每年带动群众增收300余万元。
同时,还是很多成功案例。渔溪沟村发挥“强村带动弱村”作用,带动沙槽、沙沟、沙坪3个贫困村,发展精品水果、黑猪养殖、建材加工、劳务服务等产业,积累集体经济近1800万元,每年为群众分红几十万、代缴合作医疗款,把生态产业做成了富民产业。渔溪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强说,小时候乡亲们对我非常疼爱,这个抱抱,那个抱抱,这种感情,我一辈子难忘,带他们一起致富,这就是我的责任和梦想。
正是凭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诚实守信的美德、敢闯敢干的勇气、甘于奉献的精神,陈建强带领群众把贫穷落后的渔溪沟村变成了小康村,实现渔溪沟村涅新生。陈建强曾说:“不能光自己发财,还要带着父老乡亲们脱贫致富,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为了实现这句诺言,他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勇气和对干事创业的虔诚,投身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战中。他把已成规模价值30万元的砖瓦般木厂捐赠给村集体经济,作为发展村办企业的“起火烟”。在他的带领下,渔溪沟村积极落实土地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村庄变城镇、愚昧变文明的“四变”举措,成立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流转全村1400多亩土地,发展种养业。整合村民分散种植的350亩蜜柚进行统一管理,还新植800亩;种植水晶葡萄300亩;建立生态果蔬基地,形成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平均每亩收入可达1万元。新建生态畜牧养殖场1个,建圈舍2000平方米,现存栏生猪500头;投入资金1000万元成立建军建材有限公司,全村村民入股,按月利1.2%、年利14.4%分红。
此外,该村创新“334”农村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在发展产业获得的效益分配中,农民占30%,村集体占30%,企业占40%,激发了村党员干部、企业负责人、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陈建强对渔溪沟村的付出和努力,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渔溪沟村从贫困村序列中出列,先后荣获省级“五好基层党组织”“民主法治示范村”“贵州省文明村”“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陈建强本人也荣获“贵州省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荣誉称号;2018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铜仁市劳动模范”。
同样,在边江村,村主任田加强带着家属,把“家”搬到了牛场,经受天晴下雨、日晒雨淋,思南黄牛规模达到100头,成为养牛项目的成功案例。邵家桥社区盘活社区群众的闲散资金、周边村寨的集体资金,兴办混泥土制造厂,每年向300多户群众分红100多万元,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倍感温暖……
平凡与伟大之间,是没有界限的。甘于平凡,在平凡的岗位上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那注定这样的事业是不平凡的,是平凡创造的不凡。正是这是平凡的共产党员,创造了不平凡的奇迹。截至目前,邵家桥镇按照“五步工作法”,聚焦产业“八要素”,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共发展柚子2650亩、花椒2545亩、红薯1500亩、小麦2000亩、花卉400亩,通过流转土地增收300余万元,通过基地务工增加收入近200万元,利益联结贫困户1540户5566人,带动6000余人长期就业。李书军镇长介绍道,全镇立足实际,结合各村(社区)情况,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推进、高水平发展,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收入,我们有信心不断扩宽群众增收渠道,我们有决心提高全镇经济发展水平。
四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为解决生存环境恶劣地区极度贫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做出易地扶贫搬迁英明抉择。作为中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一部分,邵家桥镇主动对接、积极行动,争取了一个安置点,并且主动增加跨区域搬迁任务。按道理说,新城区发展,搬迁应该很难,为何还要主动增压?吴光友书记说,迎难而上、顶压前行,我们主动增加3-5搬迁名额,就能多解决一家人到城里生活,他们的子子孙孙都在城里生活,多好的事情。所以,再难,我们也要动员、动员、再动员。再难,群众也要搬迁、搬迁、再搬迁。辛苦一代人,造福万千代。
吴书记说,我们幸运争取一个安置点,大河沟安置点。大河沟,其实并没有大河,也没有波浪宽,只有淳淳的小溪从旁流过,安置点的小洋房在飘扬的国旗下显得格外亮眼,悠秀耸立在小溪旁边。搬迁来的45户190人,都按照自己家庭成员数,相应分到自家的房子。大家都心中欢喜,感谢共产党,感谢好正常,让我们赶上了这个好时代。大河沟村第一书记田景茂说,这些搬迁户都是从山顶搬下来的,以前两三个月赶一次场,现在是吃饭了还可以到广场跳舞,到乡村大舞台比试比试,亮一亮自己的身段和舞姿。田书记一边带我们看一边说,搬到这里,有的人开了超市,有的人外出打工,有的人忙着在“微田园”里轮作……。每一家都人就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门路找钱,生活没得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就近搬迁老百姓容易,要背井离乡还是有些难度。这是件大好事,再难我们也要干。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分管搬迁的王勇副镇长说,我们工作队分组分片和老百姓讲政策、说道理,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锲而不舍、终会明白。王勇副镇长说,我们最多的一家,走了33次,最后看见大家都动了,终于搬了。是的,你不搬迁不要紧,子孙后代都怨你。一个搬迁户深有感触地说,不抓住这个机会搬迁,以后政策已过,想搬都难了。不会像赶场买东西一样,这场忘记买了下场去买。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你不搬迁的话,你的子子孙孙都骂你,八辈子祖宗都不原谅你的错误决定。
搬迁做多是坪丰村,村里有地质灾害点,适合搬迁的群众较多。条件符合了,就看如何宣传动员,如何率先动起来、响应起来,这是个问题。驻村工作队介绍,起初,你去宣传搬迁,老百姓不理不睬自己都上坡;你去动员搬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老百姓七嘴八舌比你还有道理。这样,单兵作战不行,得下“重拳出击”“组团宣传”,才会有效果,气势才出得来。
坪丰村驻村工作队队长赵秀兵、第一书记庹秀财组织工作队利用“流动讲习所”进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进村入户进行交心谈心,家家户户宣讲宣传。经过200余个日日夜夜走访,经过驻村工作队的真心宣传和帮扶干部的真情付出,锲而不舍、日月轮回,上坡坡、下坎坎,永无休止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动员工作,最终共动员搬迁46户229人。搬出大山,一步走进新城市,深山里的孩子到城里读书了,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老百姓笑哈哈搬迁城里过上新生活。该村帮扶部门思南县老年大学校长王儒芳说,你们改变了这个村和这个村的后代,以后子子孙孙都记得你们的功劳,做了一件大好事。搬迁到铜仁的朱红,以前搞过两天村干部,起初动员不愿搬迁,后来想了想还是城里好,于是一鼓作气全家搬到铜仁。他的微信朋友圈都是城里生活点点滴滴,抖音不时会跳舞唱歌,好快活的生活。他给赵秀兵队长发来一段快板录音——
六月里来艳阳天,高兴搬到城里边;
新房新楼拔地起,新家里头亮堂堂;
…………
易地扶贫搬迁,一步跨到城里去,过上幸福生活。近年来,该镇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强化“六个坚持”,按照“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的总体要求,最大程度释放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红利,真正做到了“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紧紧围绕搬迁目标,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村宣传,分年度、有计划地对条件差、难脱贫的群众进行易地搬迁;围绕脱贫抓搬迁,突出精准抓落实,强化标准抓规范,积极创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法,实现零距离服务移民群众,深入推进“五个三”,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搬迁脱贫路子。十三五期间,全镇易地扶贫搬迁共搬迁434户2007人,其中贫困户342户1579人。其中,县内安置点共搬迁139户605人,分别为双塘四联村安置点6户26人已入住;丽景社区安置78户346人,塘头安置点10户43人,大河沟安置点45户190人,跨区域搬迁共295户1402人,分别是旺家花园84户405人,龙生安置点174户826人,微企园30户137人,和平小区7户34人。
五
打赢脱贫攻坚战,党建引领是关键。近年来,邵家桥镇按照“强化党建引领,决胜脱贫攻坚,加快三区提速,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党建+”“扶贫+”模式,助力脱贫攻坚,聚力克难攻坚,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我们来到关上村,看见村党支部书记何腾洋,和驻村工作队正在大关村民组召开政策宣传会,一副“关上村流动讲习所”特别显眼。何腾洋介绍说,以前,我们村条件差,老百姓办个事情也不方便,老百姓对村里意见大。
关上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王玲美介绍道,发现当地群众不爱掺和村里的事情。这里面肯定有原因的,王队长将工作队分组进行走访、摆谈,了解老百姓的实际想法,知道村里发展存在的症结所在,今后才能对症下药开展工作。王队长说,集中精力做了三件事:一是利用“流动讲习所”宣传脱贫攻坚惠民政策,让群众在会上发“牢骚”出气,融洽干群关系,做好群众工作;二是抓好支部建设,发展好党员和抓好后备人才,形成梯队建设。同时,抓好党员组长示范作用,带头执行村里规章制度,带头参与脱贫攻坚;三是发展好产业,老百姓能在家门口务工,增收致富是硬道理,老百姓投入了产业,争先恐后增加收入,就没得精力扯皮、计较小事了。如今,走到关上村,村容村貌整洁干净,山顶上的花椒长势凶猛,群众面貌焕然一新……
乡村发展,单打独斗行不通力量薄弱,只有抱团发展才能凝聚发展干劲。早就听说邵家桥镇在这方面卓有成效,“三带六同”有名气,尤其是渔溪沟村远近闻名。五年时间,思南县邵家桥镇渔溪沟村从一个组织弱化、产业空白、治理混乱的“烂杆村”,摇身变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村集体经济突破60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可谓是“一枝独秀”。沙沟村和沙槽村与渔溪沟村一衣带水、世代相望,如今仍然产业规模较小、产业支撑不足、群众增收渠道不宽,形成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的鲜明对比。
为充分发挥中心村带偏远村、富裕村带贫困村、产业村带空白村的以强带弱作用,全面打赢思南县产业扶贫这场硬仗,邵家桥镇在渔溪沟村、沙沟村和沙槽村深化组织同建、规划同步、产业同推、市场同谋、机制同建、利益同享,采取“联村党委+公司+农户”运作模式,推动实现区域产业兴旺、集体经济壮大、群众脱贫致富、基层组织振兴,初步形成抱团发展、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三带六同”模式带动产业发展,成立“沿江联村委员会”。“三带六同”是中心村带偏远村、富裕村带贫困村、产业村带空白村,组织同建、规划同步、产业同推、市场同谋、机制同创、利益同享。组织同建提升凝聚力。为有效破解农村党员老龄程度较重、知识层次偏低、组织意识薄弱等问题,沿江联村党委先后组织开展上党课5期400余人次,外出考察学习1期55人次,通过学政策、学先进、找差距,补短板,3个村党员思想、纪律、作风等方面的意识不断增强,两村党组织战斗力明显提升。规划同步提升发展力。沿江联村党委组建联合发展工作队,利用1000万元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集中组织种植红心蜜柚2000余亩,新建产业路4.5公里,硬化产业便道3公里。在此基础上,结合三个村实际,初步明确“三池两中心一基地”产业项目规划,即荷花池、休闲钓鱼池、露天游泳池,便民服务中心、健康养生养老中心,实践教育培训基地,着力打造“联村田园综合体”,力争建成农旅一体化农业园区,实现加快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辐射带动更多贫困群众。产业同推提升战斗力。沿江联村党委高度聚集3个村人员、资金、土地、技术、信息等发展要素,对3个村柚子产业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同时利用建群劳务有限公司优先组织50余名创业就业人员参与到集体产业中来,统一开展技能培训,统一兑现工资绩效,变单兵作战为集团作战。去年底,沿江联村党委柚子产业喜获丰收,创收120余万元。仅通过团队众筹一项,就增加销售量3万余斤。市场同谋提升竞争力。针对长期以来分散自由种植、无标准、低市场率和农民低收入状态等短板,沿江联村党委利用渔溪沟村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股金服务社“三社融合”优势,成立联村产业服务公司,面向3个村招聘10名懂销售、有路子的专职管理人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着力增强产品销售能力,无缝对接市场需求和趋势,解决好产品销售问题。机制同创提升管理力。为理顺组织关系、明晰各自职责,沿江联村党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议事决策制度,形成区域内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重点项目联商、联调、联抓、联动机制。同时大力推行交叉任职制度,3个村各派1名村干部到联村产业服务公司兼职,选派2名联村产业服务公司管理人员到村“两委”挂职,着力提升村干部市场经济能力,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组织建设能力,实现双向挂职、双方共赢。利益同享提升带动力。聚焦“带动产业升级、决战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的奋斗目标,沿江联村党委充分征求3个村党员干部群众意见,建立“334”利益联结机制。产业见效以前,按照每亩300元标准兑现群众的土地流转金,优先满足3个村群众在基地务工,吸纳3个村群众采取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入股联村产业。产业见效后,所得利润按照“334”分配,30%用于联村产业服务公司经营管理,30%用于3个村集体经济积累,40%用于3个村村民群众分红。部分群众采取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入股,年终分享红金;有劳动力的群众利用闲暇时间在产业基地务工,按月获得薪金,最大限度保障了群众的利益。
搭伙过日子,成为一家人。实行产业联片,集中规划,统一管理,品牌打造。从镇级层面,在500亩大坝及其周边连片区域打造精品柚子产业园区,将11个村(社区)纳入精品柚子产业园区规划范围,集中规划,统一管理,统筹发展,园区共发展柚子2630亩、花椒1300亩、蔬菜1000亩,统一技术口径管护,统一市场品牌经营。实行支部联建,三带六同,集聚要素,抱团发展。以渔溪沟村为富裕村,带动沙沟、沙槽两个贫困村,组建“沿江联村委员会”,集中发展柚子产业1000余亩,产业见效前,每亩向群众兑现流转费300元,产业见效后,利润的40%用于群众分红;以邵家桥社区为中心村,带动全江、陈家湾两个边远村,组建“兴桥联村委员会”,发展年产值3000万元的商品砼加工业,除带动20余户就业外,2018年向被带动村分红12万元;以边江村为产业村,带动产业空白村镇江阁村,组建“双江联村委员会”,发展黄牛养殖年出栏150头,2018年向被带动村分红8万元。同时,实行跨区联动,特色先行,产业互补,合作共赢。该镇充分发挥当地土面条走俏市场的特色优势,发展特色小麦1400亩,免费供应种子、肥料等物资,按照高于市场价的协议单价收购,带动小麦种植区群众增收近200万元。同时紧紧抓住小麦和红薯的季节特性,与三道水乡红薯粉加工厂进行产业合作,2019年发展红薯1620亩,按照高于市场价收购,带动群众增收324万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邵家桥镇脱贫攻坚一线指挥部指挥长王灿说,这个抱团取暖、资源共享做法很好,很有代表性,值得推广。党员干部抢着干、当地群众比着干,打破区域界线、推动共同发展。通过互帮互助,真正将“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工作机制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发展效应;通过抱团发展,真正将“中心村带偏远村、富裕村带贫困村、产业村带空白村”模式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脱贫攻坚制胜优势,带动广大群众拓宽增收渠道,不断持续增加群众收入,干群连心共绘美丽画卷,感恩奋进同走小康路。
千里乌江,党旗飘扬。今年,邵家桥镇还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就是乌江流域基层党建联建试点工作,是省级层面在调度,是一个好机会。去年以来,为加快乌江水运发展,助力乌江流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党委与铜仁市委以铜仁境内乌江流域沿岸部分村寨、社区为试点,通过机关、企业、村、社区等基层党支部结对共创,联合打造“千里乌江党旗红·碧水蓝天炼丹心”党建联建品牌,推动基层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深度融合,构建组织互联、资源互通、功能互补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和共建、共治、共享的流域治理新形态。
省地携手、跨“界”合作、党政共推,开展了“一次调研”,成立了“一个专班”,创建了“一批试点”,形成了“一套体系”,为推动党建联建工作打下了基础。按照“一年打基础、扩试点,两年出成果、探模式,三年创品牌、建机制”的思路,大力推进“5457”工作方法。邵家桥镇大面山村、渔溪沟村、三角坝村党支部要主动作为、积极对接,结合实际,努力创新共建思路,丰富共建内容,积极探索联建共创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做到党建联建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活动效果明显,促进乌江流域党建联建试点工作取得新成效,推动实现“乌江流域党旗飘,联建共创别样红”。
六
贵州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是全省4000万各族儿女的热切期盼,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砥砺奋战创造的时代伟业。
只有配强力量,才能尽锐出战。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必须坚定必胜信心,不负重托兑现庄严承诺。近年来,邵家桥镇积极优化组织建设,培育一批党性好、能力强的党员干部,打造一批作风优、敢战斗的骨干队伍,强化全民参与,配强工作力量、强化阵地建设,自上而下做优“三级组织”,打造脱贫攻坚“精锐部队”,打赢脱贫阵地战。首先,成立镇脱贫攻坚一线指挥部,强化脱贫攻坚工作统筹调度,按照“三个过关”要求,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2019年以来,镇一线指挥部组织召开会议50余次,组织干部开展业务过关考试2000余人次,研究解决脱贫攻坚突出问题500余项,将工作推进不力的6个村纳入后进组织管理,将一个村实行“重管”,撤换村党支部书记5人,通报约谈干部20余人,3484个问题整改销号,工作推进有力有效。然后,村级层面成立33个冲锋队。整合驻村工作队、村支三委力量,乡镇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扶贫挂职干部任冲锋队队长,实行队长负责制,围绕贫困村出列标准、制定脱贫攻坚方案,对照“一宣六帮”,制定考核办法,明确工作职责。最后,村民组层面成立99个尖刀班。整合驻村干部、帮扶干部、各村“五老人员”、春晖人士、妇联代表、先进群众力量,成立“尖刀班”,实行包组负责,充分发挥组内知名人士带头作用,每周召开群众会1次以上,宣讲惠民政策、整治人居环境、优化社会风气,提高群众认可度。
群众认可,说起才四个字,做好却很难很难。面对33个村296个村民组,我们如何让群众知晓政策、感恩时代、满意而归呢?前面已经提及过,邵家桥镇特别注重和运用“流动讲习所”,33个村(社区)均开设脱贫攻坚“流动讲习所”,深入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实际、灵活安排,切实做到“讲”“习”结合、知行合一,为脱贫攻坚工作凝心聚力;坚持“讲”“习”结合、知行合一、常态推进,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是深入推进“四个好”宣传的重要阵地,是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是有力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该镇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建国70周年庆祝活动为契机,以脱贫攻坚为主线,成立1个镇级讲习所、33个村级讲习所,以“六讲”即讲思想、讲道德、讲历史、讲政策、讲法治、讲发展为内容,以“六习”即习文明卫生观念、习忠孝感恩品格、习忆苦思甜行动、习惠民利民举措、习遵纪守法思维、习勤劳致富门路为目标,深入浅出讲思想,用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的语言,结合本地实际例子,讲扫黑除恶、意识形态、宗教、生态文明、科学发展、勤能补拙、和气生财、以法治人等思想,让群众思想上有提升,认识上有改变;示范引领讲道德,深入宣传宣讲民主法治、传统美德、家训家风、感恩奋进、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环境美化评比、同步小康等内容;邀请先进人士和道德榜样,开展道德模范和榜样示范宣讲活动,营造崇德向善、比学赶超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忆苦思甜讲历史,用身边典型教育带动党员干部见贤思齐,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和服务意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立足岗位职责,服务为民,不断前行;立足实际讲政策,帮助百姓熟悉明白政策,用好用活与自身有关的政策,进一步认清本地资源优势,切实转变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和“争当贫困户”的错误观念,从思想深处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和创业激情,激励群众主动脱贫、率先脱贫。可攻坚队成员讲,也可群众讲,更可录像后轮流播放;现身说法讲法治。邀请刑释人员、受打击对象,针对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关系民生的重要领域,讲述身边故事,分享切身感受,宣讲法律知识,养成守法思维,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信心满满讲发展。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喜人成果,总结经验,凝聚力量,邀请老党员、老干部、知名人士等,讲述祖国的发展成果,讲述建国70周年的新变化、新成果,讲述本村近年的变化,不断增强群众发展信心,鼓舞群众干事创业的干劲、拼劲;尖刀行动聚变化。各村(社区)要结合尖刀班行动、人居环境整治、文明习惯改变、公益超市、村民积分管理等工作,大力开展“我在尖刀班”“我爱我家”“我在改变”“我参与我积分”“公益大家行”等系列活动,全方面调到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脱贫攻坚、人人参与、户户支持。可将环境卫生、文明习惯、尖刀班行动等,均可录像后在播放电影时,进行插播,必须逐步改变群众的观念和习惯;免费影院聚能量。各村(社区)攻坚队结合工作实际,结合建国70周年系列活动,大力开展“免费影院”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播放革命电影、感恩电影、专题片等群众喜欢的作品,并引导群众进行讨论,无形中形成爱国、爱村、爱家的巨大力量,有利于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同时,搞好人居环境整治,结合尖刀班行动、人居环境整治、文明习惯改变、公益超市、村民积分管理等工作,大力开展“我在尖刀班”“我爱我家”“我在改变”“我参与我积分”“公益大家行”“大手拉小手”等系列活动,全方面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脱贫攻坚、人人参与、户户支持,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精气神,提高群众幸福感。
七
追梦征程荡气回肠,脱贫伟业丰碑永立。为人民而战、为荣誉而战、为梦想而战,雄壮的英雄战歌响彻大地,全镇上下正在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历史伟业。
一场战争,虽然无硝烟,但是牺牲是难免的,感人的故事是很多的——
牢记习总书记嘱托,肩挑脱贫攻坚使命。
干部群众全体动员,抱定决战必胜信心。
再苦再累不下火线,入户入心坚守战场。
确保问题整改到位,确保消除绝对贫困。
邵家桥镇不负众望,脱贫攻坚必创辉煌!
这是邵家桥镇党员干部的庄重承诺。该镇上下积极行动、尽锐出战、精准施策、舍我其谁、决战贫困,邵家桥的山水沸腾了,300多名干部背起行囊,告别家人、鏖战一线,与群众吃在一起干在一起,成为脱贫战场上的主力军。连市驻镇脱贫攻坚督导组组王臻、成员姚波都这样说,我们来邵家桥两年了,我们都是邵家桥桥人,和邵家桥有很深的感情的,以后在人生的记忆中又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和一场场甜蜜的回忆。
其实,记录脱贫攻坚感人故事,讲述奋力实践动情瞬间,我们有义务做好、有责任宣传好。
谯一鸣,小个子,2016年12月参加工作,原县机关事务局于2017年4月下派到到邵家桥镇全江村担任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全江村属三类贫困村,2017年贫困发生率8.31%。经过三年的努力,全江村已脱贫39户130人,整村2018年出列。他家住沿河县城,2016年到全江驻村,与妻儿分居两地,一驻就是三年。今年9月29日下午,在帮助群众推三轮车途中,不幸连人带车砸下马路,全身伤痕累累,头部、眼部、脸部缝了20多针,当晚11点钟忍着剧痛回村,负伤不下火线,带伤再上战场。谯一鸣一边忙着给群众宣讲政策,一边深情地说道,脱贫攻坚工作还未取得最后的胜利,我坚决不会离开脱贫攻坚工作这支队伍。
谯一鸣在邵家桥镇2019年脱贫攻坚决胜冲刺誓师大会这样说道,脱贫攻坚,作为一场战争。我们作为战士,号令一出,立即出动;冲锋一响,全力出击。但是,战场瞬间千变万化,也难免出现不幸。2019年9月29日下午18点,我为贫困户推三轮车,不幸连人带车砸下马路,造成头部、面部、眼部不同程度受伤,在医院经过4个小时的伤口处理,头部缝了5针、眼部缝了3针、脸部缝了15针,晚上11点忍受着剧烈的疼痛回村继续开展工作。当晚,我不敢跟家人视频,只是简单打了个电话报了下平安。第二天,战友们把我送回家时,刚临盆10天的妻子说了一句“回来就好,这次回来终于不忙了”,扭过头去在被窝里大声哭了起来,把刚出生的小宝宝都吓哭了。年老的父母亲,含着眼泪说,儿啊,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为脱贫攻坚受点伤不算什么。其实,我知道,孩儿受伤、父母心中痛,他们强忍着内心的不安,电话联系医院去复查,询问消疤等事情。头昏眼花的我,依然站在家人面前,微笑地说,不怕,这点小伤,养好伤还要去战场。父母亲的眼神、妻子的回头一看、小宝的哇哇叫声,更加坚定告诉我——不管如何变化,我依然要去战场,依然冲锋在前、义无反顾。
谯一鸣的“绝不放弃”,他妻子的“回来就好”,他母亲的“大难不死”,他孩子的“哇哇叫声”……,这些真的让人禁不住流泪,让人心碎不已,犹如冬天里的月光洒向黑暗的大地。同样,龚家林村驻村干部向维政,2017年1月7日晚接到父亲病重的消息,因为村里有未完成的脱贫攻坚工作,没能及时回家探望,等凌晨3点多忙完工作准备返程,老家传来父亲去世的噩耗,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向维政说,父亲临终前让母亲转告我,要好好工作,对得起群众,对得起党,牢记父亲的嘱托,就是对老人家最好的尽孝。
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先锋村帮扶干部杨天海,用自己所长在先锋村引导兴办红薯、稻田鱼蛙产业已初见成效,得到群众点赞,2019年被评为全市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11月,因患肠息肉,手术尚未痊愈,就投入脱贫攻坚一线继续战斗。时隔一个月的12月15日晚,该同志与驻村工作队夜访农户途中,被摩托车撞伤致脑骨破裂,当场七孔来血,经抢救拣回一条性命,目前在医院接受治疗。
洋蕉溪村攻坚队员罗庆身怀六甲坚守阵地,大龙头村攻坚队员安德芬带着年老的母亲、哺乳期的孩子参加工作,她们飒飒英姿成了村寨里最美的风景。还有太多的攻坚队员含笑推迟婚期、含泪小产,但他们仍然行走在大山的褶皱里,任太阳晒黑脸庞,任冰雪冻僵手指。
其实,谯一鸣、罗庆等事迹只是邵家桥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个个缩影,这里还有很多“全家营”“父子兵”“夫妻档”“兄弟连”“姐妹花”……。更有来自江苏常熟、苏州爱心家教团、贵州省农科院以及社会各界的倾情帮扶,为我们脱贫攻坚抒写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大龙头村肖后头组贫困户肖祥恩说了实在话,现在的,不光政策好,干部也很好,比自己的儿女还亲,最担心我们,随时随地关心我们,硬是好得很。他们费心费力的吃苦耐劳的把我们的村寨建设得这么好,我们感到满意得很。
能人带头干,群众共同干。在邵家桥,“我脱贫、我光荣”成为新时尚。陈家湾村程尚权,一家5人,3人残疾,母亲既聋又哑,妻子双目失明,没有一个正常劳动力,自己只能依靠拐杖一瘸一拐走动。程尚权就是一个特殊家庭的拐杖,支撑着整个飘摇的家。正是他身残志坚的意志、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不拖全村后腿的信心,铸就了他踏实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成就了他敢为人先、不惧困难的信念,成就了幸福生活。正是他们却身残志坚,不叫苦、不争穷,感恩党和政府的帮助,决心通过自己的勤劳,走出贫困的处境,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就是这个残疾之家,却不愿仅仅依靠政府和社会帮助,建圈舍、养黄牛、喂生猪,逐步走出贫困阴影,成为全县“脱贫攻坚奋斗标兵”。
同样,身残志坚的李强,坪原村人,一个独臂青年,创造了一个从活下来到富起来的故事。在别人看来“正该吃低保”的他,养猪养牛种花椒,产业滚雪球式发展,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还成立起专业合作社。今年6月,他不光把低保让了出来,还主动提出了脱贫申请。问及为什么会主动申请脱贫的原因时,李强只是简单的一句:“我觉得我现在算不上成功,但也说得过去了,党和政府帮了我这么多,不好意思再去要这样那样。”和在群众会让出低保的理由如出一辙。“以前全靠党的政策才能活下来,所有的政策我都是享受了的,现在又是党带我走上路了,没有理由再去争那些东西,钱虽然不多,但是对有的人是真的需要。”李强自豪地说,党的政策再好,自己不吃苦,永远脱不了贫。
不忘党恩报社会,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李强自己做了老板,吃百家饭长大的李强就想带着邻里增收,每天来给合作社花椒除草施肥的人数固定在20人左右,每天60元的工资,最高能拿到80元,养牛的拿的固定工资,也是60元一天。多半都是贫困户,大多都是老人妇女。真的,贫有百种,困有千样。如何帮扶贫困户脱贫,说到底,是一个扶“志”的过程。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残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为人类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在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残疾人中涌现出一大批残疾人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激励了全社会的奋发自立精神。他们身上的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在邵家桥,程尚权的标兵力量和李强的回报行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我们惊叹不已,身残志坚,不懈追求——让他们自强不息,奋斗不息!身残志坚,自力更生!
八
在今年这个时候,我们在讲述脱贫攻坚故事的时候,不得不讲讲疫情防控的故事。特别是邵家桥镇的防控故事,被《人民日报》原文刊登了四百余字,原文是这样的:《防疫不松劲,复产不误时》——
“不走亲、不串门,人人都做健康人。不聚会、不访友,健康身体个个有……”这段时间,身为先锋村疫情防控先锋队队长的刘强,几乎每天都会跟队员们一起,敲锣、串寨,喊着自编的“顺口溜”,宣传防疫知识。
先锋村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邵家桥镇,共有11个村民组351户1548人,其中6个村民组较为分散。“不想点土法子,根本顾不过来,更别提效果了。”这是村支书朱廷周把村里的扶贫干部、党员聚到一块儿,一起琢磨出的法子。
“好是好,但人手不够,咋办?”朱廷周跟大伙一合计,干脆把脱贫攻坚队变成防疫先锋队,疫情面前,党员必须得顶上。
点子有了,说干就干!先锋队分为几组,戴着口罩,扛着红旗,拉着音响,串村入寨,把疫情防控科普知识送到家家户户。
“每天看着电视播的疫情信息,以为离我们远着呢。”刚开始没放在心上,听着先锋队的宣讲,村民任廷权这才重视起来,“这些党员干部是在冒着险吆喝,再不自觉,对不住自个儿的良心。”
目前,邵家桥镇33个村上百名党员组成的先锋队,已精准摸排269个村民组,走访3万余人次。
以上的422个字,来自于《思南:村村广播响防控处处讲》,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肯定。今年以来,邵家桥镇立足实际、细化措施,把“脱贫攻坚队”变成“防控先锋队”,把“流动讲习所”变为“疫情防控站”,利用乡村大广播、流动小喇叭等设备设施,全方位、多形式宣传疫情防控科普知识,多角度、多渠道走进千家万户,做到家家知晓、户户明白、人人支持,做到众志成城、群防群控。全镇33个村(社区)先锋队99个尖刀班800余名党员干部奋战在一线,精准摸排269个村民组,走访3万余人次,广播宣传30000余人次,流动宣传车200余次,悬挂标语200余幅,发放宣传单20000余张,上门服务5000余次,想“土办法”,拖“音响”,喊“扩音器”,准点播报等等,使出了绝招,喊出了气势,做到广播喇叭村村响、流动宣传处处讲,而且还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LED显示屏、悬挂标语、展板专栏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宣传疫情防控科普知识,做到群防群治、合力攻坚,上下齐动员,坚持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越是最接近完成的时候,往往风险也很大,有着很多预想不到的挑战和困难,等着我们去攻克,比如,今年年初的疫情,是你我都无法预见不到的。试想,如果防控出纰漏,那么前期工作等于零,一切归于大海。正是防控到位,才能夺取胜利。克服疫情影响,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创新工作方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虽然我们没有疫情,但是我们不能有缓一缓、等一等的思想,要绷紧弦、加把劲,集中精力加快推进脱贫攻坚。是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不屈不挠的邵家桥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克服重重阻碍,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城镇扩容日新月异,人民幸福感不断增强、小康进程不断加快,全镇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邵镇风采,醉美思州。邵家桥,这片热土,已经甩掉了贫穷落后;邵家桥,这方热土,正在锐意进取奔走小康路上。我们站在将军山上看到,阡陌交通疏通山村角落,甘甜清泉涌入千家万户,美丽农家遍及村村寨寨,扶贫产业覆盖满山遍野,青山绿水和留得住美丽乡愁的乡村画卷,一幅幅实实在在的幸福答卷正在邵镇大地徐徐展开。不远处,传来了一首山歌——
党员干部有几千,驻村帮扶村里边。
同心协力办大事,不分夜晚和白天。
千名干部下村寨,打赢脱贫攻坚仗。
脱贫致富开财门,美丽小康就是甜。
结对帮扶双手拉,产业扶持开鲜花。
技术培训长见识,危房改造建新家。
移民搬迁藤连瓜,基础设施变繁华。
精准到户下大力,精准施策金娃娃。
我们新城在旁边,不赚几万赚几千。
思南新城隔最近,脱贫攻坚百姓知。
三个园区在里边,快速发展似蓝天。
信心满满小康路,美美与共来相期。
…………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路走来,我们怀着同一个中国梦,澎湃着同一颗中国心。因为心中有梦,面对风浪我们从不彷徨,面对艰险我们昂首前行。历经风雨,才见彩虹,一代代中国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创造了新的巨大成就。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升腾,天地日新。这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是每一个奋斗者都能够梦想成真的时代。
今日之中国,追梦步伐如此铿锵。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之奋斗的梦想终将成真。小康,饱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的憧憬和期盼。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实现全面小康,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初心使命。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信心满满走进小康社会,走向伟大的梦想征程中。让我们以志在必得的信心、争分夺秒的状态、攻坚克难的干劲,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共襄全面小康的历史盛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全面胜利,已经触手可及!千年追寻,圆梦就在今朝!追梦征程荡气回肠,脱贫伟业丰碑永立!感党恩、颂党情,听党话、跟党走,成为时代旋律最强音!此时此刻,我们一行人看着美丽的邵家桥,看着这片深情的大地,让我们想起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