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谭相华的头像

谭相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20
分享

中国作家网散文参赛作品:难忘的养蚕岁月

养蚕,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然而在我的记忆中养蚕是那么的艰辛。

我的家乡在城北的小山村里,第一次感知养蚕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还是大集体,生产队实行工分制,男女劳动力进行了明细分工;男劳力每天必须到山坡上去干农活,妇女就留在家里为生产队搞副业抓经济收入。妇女们根据自身的能力大小,或放牛、或喂猪、或养蚕。那时我的母亲就是生产队的养蚕能手。

养蚕时间短,见效快,是生产队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每年春季生产队长都要领上四五张纸的蚕种,集中在队上的保管室喂养。那些年,农村的主业是种粮食,满山遍野都在开荒。因而养蚕就会遇到各种困惑,集体没有桑园,没有优质的良桑品种,桑树是千百年来自生自灭的经桑,经桑树大部分长在地边或一些沟坎上,数量也少,养蚕需要桑叶,桑叶的供给不足是一大难题。

当小蚕睡三眠之前,养蚕人要去较远的地方采摘桑叶,附近的桑叶留着蚕子起四眠后“赶叶子”时备用。母亲和队里的养蚕妇女们一天主要任务是在偏远的地方找桑叶,既辛苦,又着劳累。然而,最麻烦的是清理蚕沙(俗语叫“提蚕子”),那时侯市场上还没有卖蚕网的,蚕宝宝起四眠后,每天要清理一至二次蚕沙,几十个蚕架,几百个多竹编,用手一条一条地把它们均匀的捉到另一个竹编里再撒上桑叶,一次又一次,累得腰酸背痛,每次我去给母亲送饭总看见她的额头上渗着大滴大滴的汗。

养蚕最忙碌的时候是大蚕“赶叶子”,白天要给蚕儿上四次桑叶,晚上还要给它上一次。每年春季蚕儿“赶叶子”的时候,也是生产队农活最忙的时节,社员们既要割麦子,栽秧,又要除山坡上的包谷草。天气渐渐炎热,附近的桑叶用完了,只有到其它生产队里去买,有的生产队没养蚕,就把桑叶卖给我们了。还有的生产队尽管没有养春蚕,桑叶却要留到养下一季的蚕子,无论说啥都不卖。实在没办法了队长也动起歪脑筋了,白天派人去“观察”哪里有好桑叶,从哪里去,从哪里回来,瞅准道路,等到晚上队长就派上几个机灵的小伙子见机行窃。

有时蚕儿“赶叶子”遇上阴雨连绵的天气,山区气温降低,室内还得生火,无形之中延长了蚕子上山的时间,桑叶全部用完了,蚕子还不见上山,队长也很着急,眼看快到手的钱将要付之东流,于是停下手中的农活,选派劳力去大山里找岩桑叶补救。每次到大山里去找岩桑叶,队长总是挑选那些年轻的男劳力、他们力气大、不怕累、能忍饥挨饿。每次天还没亮就吃早饭,浩浩荡荡的人马分扑大山里去搜索桑叶,越过连绵起伏的山峰,在陡峭的悬崖上偶尔发现星星点点的桑叶,如获珍宝,用弯刀连枝条带叶子砍下来,又去另一个地方找,天黑后陆续看见那些人背一大背篓桑叶从万山丛中归来。关键时期队长给高工分来鼓励找桑叶的人,一大背篓桑叶计15到20分工,这样持续七至十天才勉强度过难关。说来也怪,那些年供销社里连蚕药都没有卖的,集体的保管室又十分的简陋,消毒就用石灰撒一下,蚕儿也很少生病,真是天随人愿。

儿终于上山了,麦秆扎成的蜈蚣蔟长长的,保管室的屋檐上、楼枕上、墙上到处都挂满了。蚕茧卖了,养蚕人终于松了一口气,国家还给了一些奖售粮食,队长拿回一叠“大团结”,社员心里也乐滋滋的。

那年那月,队长也饱受了找桑叶的艰辛,大队干部发动在校学生在桑泡成熟的季节采桑籽,我那时还是小学生,到了春末夏初的季节,老师下达勤工俭学任务,要求每个学生交2两干桑籽,大部分学生都交不够,全校收的桑籽还不足10斤。这些种子分给了生产队,队长派专人把桑籽种到地里,精心播种细心管理,第二年就可以“带根迁插”(嫁接桑树的一种方式),当桑苗长到一米多高时,又把它一行一行的栽到山坡上。于是乎,家乡也有了兴桑养蚕的萌芽,到处找桑叶的辛苦也得到一点缓解。

九十年代,政府倡导兴桑养蚕,家乡的人民的养蚕的意识迅速高涨,不断引进优质桑树品种,劣质桑树进行改良,桑叶的产量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养蚕致富的意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全县上下,兴桑养蚕,农民的承包的土地大部分都载上了桑树,桑叶的产量提高了,一户一年养蚕十多张,昔日养蚕到处找桑叶的日子已成记忆。

2000年以来,养蚕的人多了,石泉的缫丝企业也红火起来,深加工丝织品大量出口,兴桑养蚕已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石泉按照“文化引领、融合发展”的思路,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契机,深入挖掘弘扬“鎏金铜蚕”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金蚕之乡、丝路之源”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地域“富硒”禀赋资源,着力打造系列蚕桑富硒特色产品,加快蚕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步伐。该县在池河镇明星村打造“万亩桑海”,建成“摘桑—饲蚕—织茧—缫丝—丝品”一条龙体验基地,池河镇也被命名为陕西旅游特色名镇,五爱村被命名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目前,石泉县有80个蚕桑强村、5000户生产大户,强村、大户养蚕量占全县养蚕总量的60%以上。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全县发展出蚕种场、茧丝绸加工及副产品开发企业12家、蚕桑龙头企业4家。在龙头企业、养蚕强村带动下,石泉现有桑园面积4600多公顷,年养蚕量8万张,形成了制种、养蚕、缫丝、织绸、制衣、副产品开发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农民蚕桑产业综合收入达4亿元,规模以上丝绸工业产值12亿元,石泉县也成为陕西的蚕桑大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