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适逢居住的小镇上有集会,我在熙攘的人群中穿行准备买点蔬菜水果,老远就闻到一股清香,抬眼一看,是一个售卖香包的小摊,才想起来端午节就要到了,于是在琳琅满目的香包中,为孩子挑选了一个红色的生肖香包。低头闻着香包的味道,恍然间就回忆起了那些年的端午……
童年时期的端午节,奶奶总会提前为我和弟弟缝制香包,香包的布料是奶奶做针线活剩下的好看的缎子,里面装的是雄黄、白矾、艾叶粉以及香药,以此避邪驱瘟。在农忙结束后,奶奶戴上老花镜,坐在窗前,从堆满各种零碎的针线盒里,翻找出顶针和亮色的线轱辘,熟练地选择布料、设计造型,开始穿针引线,用五色线配色,不一会儿,一个小巧的四角香包就做好了,四周还挂上了串珠。奶奶是裁缝,总变着花样做桃心、元宝、小鸡、老虎等造型的香包,有时候兴致来了,还会在上面绣花,她做的香包针脚细密,美观大方,清香四溢,我和弟弟佩戴在胸前,别提有多得意。现在想来,那一个个香包里,饱含的是奶奶对我们满满的爱意。
除了佩戴香包,我的老家安康还有插艾草、吃粽子、吃油糕、送端午等习俗。民谚里提道:“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一大早,便有人从地里割一捆艾草回来,但大部分人还是图方便,在街上买一捆回家,都是绑好挂在门上,有的老年人还用艾草拧成绳,晾干后在夏天傍晚点着,用以驱蚊,俗称“火燿燿”。插艾草、拧艾绳,这其中不仅有祛病、防蚊、辟邪的寓意,更是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有“手执艾旗招百福”的说法。
最近几年,市面上粽子的种类越来越多,包装也越来越精致,但是作为北方人,还是吃不惯肉粽和咸粽,最喜爱的是红枣粽和豆沙粽。剥开粽衣,蘸点白糖、红糖或者蜂蜜,伴着粽叶的清香,满嘴甜糯,唇齿间回味悠长。临近端午,街上的油糕摊子最热闹,店主节前就专门多雇几个人,支起油锅开炸,路过的行人少不了要给家人买上几个解解馋。端午当天,走亲访友的人们还要再买油条、麻花,所以摊子上总是大排长龙。如果在老家,女儿出嫁第一年,娘家人一定要送端午,这可是很讲究的,以前一般是送粽子、油糕、麻花各100个,再备几种纳凉的用品,讲究的是草帽、凉席、竹门帘和新女婿的夏服。现在简化了些,对吃食的数量没有要求,纳凉用品也更新换代成了电风扇、空调等。送完端午,到了吃饭时间,主妇们做上一桌拿手菜,有条件的在饭店订上酒席,两亲家围桌而坐,聊着家长,以此联络感情。
在家乡安康龙舟节上,传统的屈原祭祀仪式、龙头点睛、龙舟竞渡及抢鸭子、摸鲤鱼等民俗活动,以及优美的汉调二黄都让我印象深刻,听着现场的加油助威声和开幕式上那句“端午安康”,又让我对端午节多了一些理解。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传甚广的一首民谣,那是我想,等几年后,我的孩子长大些,我依旧会给他买香包,并教他唱这首民谣,然后再将端午节的风俗和故事一一讲给他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