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晓君的头像

唐晓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3/18
分享

河路口的口

记不清在哪里读到这样一首诗,“南关尽处耸重峦,绝顶登来眼界宽。屏障三湘雄万仞,道通百粤绕千蟠。”据记载这是明朝道州刺史韩子祁的大作。作者、写作的年代都很清楚,可是这位刺史大人到底描叙的是哪一个地方呢?一直是个谜,一直存在争议。

其实,刺史笔下的诗意风景,就是古老零陵郡道州府下辖的河路口。

河路口,有河,是白沙河、冯河的源头,当地人称为口子,意思是出水的地方。白沙河往南而下流进珠江,冯河蜿蜒北上汇入湘江。一地出两水,分头流向一南一北两江,堪为地理奇观。

河路口,有路,是秦汉以来湘桂古道的一个重要驿站,如今207国道湖南的最南端、湘桂交界处。据记载秦始皇南征百越时,修建了这条交通要道,一边用来运送士兵、粮草,一边动员中原的移民,沿途安居,以加强对占领区域实行有效管控和戍守。

河路口,有口,是萌渚岭山脉、姑婆山脚下自然形成的一个狭窄的豁口、山口,成为湘桂粤三省区出入通过的隘口,南来北往必经的关口。《南齐书》云,“依山筑城,断塞关隘。”《史记》记载,“当关口,天下咽喉。”《清会典事例》规定,“关税照部颁条例刊榜,竖立关口,便商输纳。”

河路口,因河、因路、因口而得名,被称为“楚粤通衢”;因姑婆山而闻名,被誉为“梧岭南屏”。

有水、路之处,山必险峻。姑婆山亦然,地处湘粤桂三省交界的萌渚岭山脉,山体高大,地势险峻,林海深深,峰峦如聚,高耸入云,具有“峻、秀、奇、幽”的独特风姿。
  “姑婆山,四面宝,一边没有宝,长着灵芝草。”走进姑婆山,行进在崇山峻岭间,溪水就是一条条白色的飘带,绿色的山,白色的水,简直无法想象这两种不同的颜色,竟然如此鬼斧神工地结合在一起,一静一动,相处得如此安逸,如此和谐。山上满眼的翠绿,铺天而下,不带有一丝人为的做作,纯净得有一种无法比拟的质感。溢耳的流水声,如鼓如钹,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一个大自然的剧院之中,欣赏着一场山水与动植物参与的实景演出。这种声音来自自然的天籁,它会一直萦绕在耳边,拨动心弦,哪怕已离它远去,仍然会让人久久无法忘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洌的山溪水,如山间偶遇的瑶妹,侧身回头的一笑,清秀得让人陶醉,使人迷恋。
  在山间,把自己站成一棵向上的松树,把自己坐成一枚无言的砂石,把自己化为一枝无名的小草。静静地,会听到此起彼伏的声声鸟鸣,会闻到一阵阵不知来路的慌乱花语,会有不知名的小草小树拉扯衣角,会有小虫小鸟像弹弓一样扑面射来,让人猝不及防,会看见多彩的蝴蝶,在前面翩翩起舞,引导着向前向前。生机盎然,野趣一片。
  走进深山,空气中弥漫着越来越多的水汽,如烟,如雾,如岚,如蒸汽。岩石是湿的,树木是湿的,山路是湿的,空气是湿的,人也是湿的,哪是一种细雨蒙蒙、丝雨淅沥的感觉。高高矮矮的树木,大大小小的岩石,长年累月浸霪在水汽中,浑身长满了薄薄的青苔,如铺上了一层鹅绒般的绿毯。偶尔从树木的枝叶上、青苔的岩石上滑行滴落的水珠,顽皮地跳到身上,一滑,一闪,就不见啦。

美丽的姑婆山,不仅有奇异的山水,还有动人的传说,为这里增添了绚丽的童话色彩。 
  山脚下,有一个奇异的岩洞。她有着“深山幽岩”之势,入岩口处垂直而陡峭,绿树环绕,野花盛开,四季如春,风景独好。俗话说,高山有好水。可是在很久以前,这里虽然有从姑婆山上顺流而下的清甜泉水,四季绵延不断,但是,泉水流经岩洞时,却渗透进地面的土壤,沿着坚硬的岩石,流进深不可测的地下河,当地人称阴河。眼睁睁看着清澈的泉水,白白地流进了岩洞,山下的老百姓急了。没有水,怎么生活,煮菜煮饭需要水,种田种地需要水,牲畜家禽需要水------老百姓叫苦不迭,一筹莫展。

相传“八仙过海”之中的二位仙人----何仙姑、吕洞宾结伴下凡游玩到这里,看到河路口山峦叠嶂,氤氲缭绕,宛如仙境,却无流水相依,美中不足,很是奇怪。于是向老百姓一打听,才知道泉水已经从地下流走了。此情此景,何仙姑善心大发,决定帮助老百姓将水引回地面。“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吕洞宾却拍着胸脯,赌她不能一夜完成。谁知何仙姑仙力十分了得,施展仙术唰唰几下变出无数仙船运土,嘶嘶几下扯下衣襟变成大袋兜土,来填补岩洞,堵住漏处-----如此这般进行,估计不到半夜就可以完工。眼看就要赌输了,吕洞宾很要强,怕输了没面子,也使出法术,学起了雄鸡打鸣,预示一天的时限已到。善良厚道的何仙姑不知是计,一听到鸡鸣,就以为时间到了,遗憾地长叹一声,甩袖冲天而去。

庆幸的是,由于大部分水已经堵上,不再全部流向地下,解了村上老百姓的燃眉之急。在德高望重的族长倡议下,村里决定在堵水处建一座仙姑庙,年年供奉朝拜。老百姓为了世代铭记她的善举,还把岩洞命名为仙姑岩。她留下来的运土船,成了现在的村庄,将村名改为船岭脚。而她扯下来的衣襟,就变成了衣襟山。朴实憨厚的老百姓责怪起无事生非的吕洞宾,搞得何仙姑的好事做得不完美,开始家家户户养狗,不再欢迎吕洞宾的到来。

这里的山、水、路,以一个亘古不变的姿势,相依相伴了几千年,乃至上亿万年,才有了这迷人神韵的山水画廊,才有了这充满人性和灵气的山水情怀,才有了河路口。
     
河路口除了山、水、路,还有一座石头砌成的凉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凉亭,作为古代驿站和交通要道的重要基础配套设施,是用来供行路人长途旅行的休憩、提供茶水、遮阳避雨的地方,是古代先人们的“公益作品”。唐代大诗人杜牧在《醉倒》一诗中写到,“日晴空乐下仙云,俱在凉亭送使君”。作家夏衍在《秋瑾传》序幕中这样描叙:“右手是凉亭的一半,横断舞台的是一条破碎残败了的石板路。”

江华境内多凉亭。湘桂古道是一根藤,穿江华而过,凉亭则是蔓上的花、藤上的瓜,有“官道十里,五里一亭”之说。河路口也不例外。她历来是百越往来的必经要道,是中原南下的最后一处驿站。

点缀在河路口石板路上的这座凉亭,叫乐善亭。该亭位于大干头村,三层牌坊式凉亭,以重达数百斤重的石块为基脚,为墙,造型质朴、厚重,出檐平短,构造大方,简洁古朴,展现了一种坚实、粗犷的风貌。门楣上浮雕着哪吒闹海、秦叔宝挥鞭、关公耍刀、武松打虎、穆桂英挂帅、姜太公钓鱼等戏剧历史人物,以及麒麟、凤、鹤等祥鸟瑞兽。门额雕着双狮抢球,其上中间竖刻“乐善亭”三个字。两边镂空雕刻“天官赐福”图案,天官手捧官印,面目慈祥。三层横梁浮雕双龙戏珠。凉亭顶部立一宝葫芦,两边为鳌鱼,鱼尾上翘,意为独占鳌头、富贵有鱼。凉亭雕刻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亭内有碑序,详细记载了乐善亭修建于清雍正年间,公元1793年翻修重建时,当地瑶汉同胞纷纷乐捐,联手修建乐善亭的历史。亭内还刻着十多幅楹联,这头连着诗,哪头连着远方。“亭前山色翠,林里鸾风清,”描述凉亭周边的迷人风景。“黄尘长短驿,浮世往来人”,记录当时客商南来北往的繁忙景象。“天上日炎,旅客政商正好息肩坐坐;亭中风弱,文人学士聊堪驻足谈谈”,则又表达出当地民众热情好客的朴实情怀。吟诵品读这些楹联诗句,诗意之中透露出朴实和亲切,浓缩了深深的人生哲理和普世情怀。古人行善积德、造福他人、尊崇礼俗的古道热肠和淳朴民风,迎面而来。

乐善亭,如今依然挺立在山野荒郊的阡陌之间,见证着历史的风风雨雨和世事沧桑的岁月变迁。旧时,亭内有人免费提供茶水,也有做小生意的买卖人摆摊于此,方便过往行人,如今早已人去亭空,化为秦砖汉瓦、春花秋月。只留下古官道的三岔路口、古樟树、苞谷路,以及笨重的两排石凳,在等待远方的游子归来。         

河路口,历史中那万骑云屯、金戈铁马的壮观场面不见了;那舟车辏辐、商帮结队繁华的情景没有了;那小桥流水、老树昏鸦的意境也渐渐远去,许多碑刻铭文已斑驳,关口边墙坍塌荒废,甚至荡然无存。

当功名利禄享遍,当世态炎凉看尽,当各种风景掠过,会发现,最美的时光、最美的风景,就在身边,就在当下。

河路口,永远的河路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