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山流云的头像

高山流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9/27
分享

风箱记忆

风箱记忆

郑书元

清晨,农家冒出的炊烟袅袅升上天空,做饭人不住地往灶膛里添柴,一边拉动风箱,随着风箱有节奏的呱嗒声,一顿早餐就做好了。那时的木风箱是人们做饭烧水不可缺少的助燃工具。一日三餐,一年四季,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风箱,风箱见证了田园人家生活变化,已经消失的风箱成为人们的记忆。

风箱的构造其实挺简单,一般木匠师傅都会做。它是一个长不过三尺的扁箱,宽也就一尺半左右,高不足二尺的木制容器。风箱里边装有两根用硬木做的拉杆手柄,便于推拉灵活。整个风箱都是用的是上好的桐木做成,这样风箱不易变形,搬移方便。风箱的两端各有一个方形的小木阀,两个个进出风口,风箱拉杆不论前推或后拉都能向外送气。推的时候,前面的木阀关闭,后面的张开;拉的时候前面的木阀张开,后面的关闭,不管是推还是拉都有风从出风口中吹出,风箱构造虽属简单,但发明风箱的前人研究制风箱工作原理设计还是独具匠心的。

祖传下来的两个木风箱 ,一直在家人的记忆里,演绎着不同年代里的故事:年迈的奶奶拉着风箱度过一生的艰辛,忍受中年丧夫的悲剧,含辛茹苦抚养着她的儿女们。母亲结过奶奶手里的风箱,迎来日出,送走晚霞,一日三餐直到年老了。妻子又从母亲的手中接过祖传下来的风箱,继续演绎着风箱的故事。

早在公元前4世纪时风箱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是农家人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助燃工具,人们做饭烧水炒菜世代以燃柴草为主,几乎离不开风箱,袅袅升起的炊烟里有推拉风箱的节奏声。人们为了节省柴草,厨房灶台左边安装一个风箱,风箱见证了年代变迁,见证了农家的沧桑岁月,更见证了数代人的不同生活经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箱每天伴随着我们的柴米油盐,聆听农家那锅碗瓢勺交响曲。 农家厨房里安装风箱也有讲究,一般将风箱安置在灶台左边,地面垫砖或者铺上防潮设施。风箱上面放一块木板再用用硬物压牢,以防拉动风箱减少气流输出,母亲习惯在风箱上面压上一块废弃的切菜板。童年里的我时常坐在灶膛一边,帮母亲拉风箱烧火做饭。母亲首先将锅里添上冷水,把干粮放在篦子上,然后盖上锅盖,就在灶膛里引火,等火势渐渐在灶膛里蔓延,母亲往灶膛里续柴火,我就拉动风箱,使风箱里的气流注入灶膛,不多时锅里的水就烧开了,干粮也就蒸透了。自己稍大一些,母亲给拾掇上锅里的干粮,自已也能独立做熟饭了,帮母亲做饭心里很是高兴更感自豪。

使用风箱的年代,农家一日三餐烧火做饭几乎离不开风箱,风箱需要维护修理,使用时间长了出气量随之减少,就得进行返修。那时,有专门的下乡维修风箱的木工师傅。师傅首先把旧风箱拆掉,腐朽风箱板得换新的,风道密封加固,换上新拉杆,风箱里的活塞用新鸡毛勒好并打蜡润滑。维修后的旧风箱和新风箱似乎没有两样。祖传的风箱使用了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随着岁月的流失,旧风箱也不知翻修了多少次,爷爷奶奶、父母先后离世,唯有祖传的风箱继续着它的故事。

祖传的两只木风箱改革开放后仍旧履行着它的使命,闲置的一个风箱送跟了当时没有风箱的姨妈家。一天夜里,盗窃贼偷走了家里唯一的风箱,还有铝锅等生活用具,被洗劫一空,家里再没有值钱的的东西了,当时家里断了炊烟,父母伤心流泪,就像遭了一场劫难。后来父亲只好买了一只旧风箱延续着家里的烟火。二零零九年家里房子拆旧建新,老宅子成为记忆,随之风箱,灶台完成了它们的使命,在家人的视觉中消失了。

当今气代煤,电代煤的环保格局取代了农村人世代烧柴做饭烧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那曾经的风箱已被现代化电器所代替,家家户户用上了煤气灶,采暖炉,电磁炉,电饭煲等电器。既方便又干净,做饭又快又好,省时省力。曾经袅袅升起的炊烟,从此消失了,成为那代人的记忆。

村村通气,气代煤工程将普及及千家万户,农村人世代燃煤燃柴的年代即将逐步结束。日前,我所在的农村老家,煤气管道已铺设完成,响应配套的壁挂炉、燃气灶、抽烟有机、还有冬季取暖水温空调已经安装完毕,燃气接通调试亟待,国庆节期间送气,到时将彻底解决农村人的燃煤柴的历史。过去的旧厨房、灶肚、铁锅以及木风箱将成为历史。

农家世代传下来的风箱,是惠存在人们心中的记忆,难忘被偷窃贼盗偷去的祖辈留下的那旧风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