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在一个穷乡僻壤里,住着一户王姓人家,父亲过世的早,留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娘俩儿早起晚归,靠三亩薄田艰难度日,可生活仍难以为继。
眼见王二小渐渐长大,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稍微富裕点家的孩子都娶妻生子了。可王二小家穷的叮当响,别说媒婆上门提亲了,就是那些在村里疯跑的野狗,也不愿上王家的门。这下可愁坏了王二小的母亲。尽管母亲人托人,脸拖脸,可连个人影也没有踩过他家的门。老太太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不长时间,人消瘦了许多,头发斑白,脸上的皱纹比“芋头沟” 还深。老太太日日想夜夜盼,终于有一天,村东头一位巧舌如簧,坑蒙拐骗的媒婆答应来家说媒,老太太立即来了精神。忙里忙外,又打扫院子,又擦桌子、抹板凳。左等右等,终于在半天拉晌,媒婆才叼着烟杆,踱着碎步来到家里。俗话说:“成不成,四两瓶。”二小母亲,东赊西借,总算凑备了一桌子酒菜。席间,二小母亲又是赔笑脸,又是夹肉菜,不敢怠慢片刻。
等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二小母亲支支吾吾地问媒婆:“他大娘,您给孩子介绍的是哪村的姑娘?姓啥?名啥?”那媒婆不紧不慢地告诉二小母亲:“是邻村的大户人家,姓朱(猪),他家姑娘长得俊俏,又过日子,又守妇道,天天大门不出,二门不到。水灵灵的大眼睛,嘴巴长长的,穿着一身皮褂子,还是双排扣。小名叫在娟(圈)。”二小母亲听说这个未来的儿媳妇名字不错,家道一定厚实丰裕。便和媒人掐算着日子见个面,定下这门亲事来。媒人接着吩咐二小母亲说:“黄道吉日那天,须置办两大桌酒席。”俗话说的好,人馋了说媒,狗馋了舔盆。这媒婆只会骗吃骗喝,再也不提女家的事情了,直到太阳偏西,方才剔着黄牙,趔趄着散去。
媒人走后,母子俩商议着置办酒席的事情。为了儿子的婚事,母亲拉着老脸,决定东挪西借,投亲告友。不几天,酒席的款项总算是凑齐了。到厨房一看,母亲感觉家里的那口锅又小又破,实在不挡门面不说,那么多人吃饭,毕竟也无济于事呀!正一筹莫展之时,王二小看出了母亲的心思,便偷偷溜出家门。五更十分,母亲听到大门响,开门一看,二小头上顶着一口大锅。身上、手上、脸上满是锅灰。母亲很是疑惑,连忙问二小:“这口锅是从哪里弄来的?”二小哄骗母亲说:“是从亲戚家借来的!”二小母亲更加怀疑了。心想:为了儿子这门亲事亲戚家都借遍了,深更半夜的谁家又肯借锅给我们呢?想到这里,二小母亲立刻严肃起来,对二小说道:“人一定要有骨气,要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就算这门亲事不定了,咱也不能做那些缺德和令人不齿的事情。”二小听到母亲的话后,顿感后悔。一五一十地把偷锅这件事告诉了母亲。母亲见二小承认做错了事,并答应立刻给人家送回去,心里便快慰了许多。可是,眼见天要快亮了,母子二人开始惶恐起来。只见母亲双膝跪地祷告说:“老天爷呀!都怪我儿子年轻不懂事,偷了人家的锅,现在他承认错误了,准备给人家送还回去,你就开开恩,让天再黑一会儿吧!”令人惊奇的是,老太太祷告完,天果然黑起来了,王二小火速背起那口锅,消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
从那以后,母子二人赌气成钢,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终于在二小而立之年,成家立业了。从此,一家人开开心心,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