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桃乡书生的头像

桃乡书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07
分享

圣井峪的过往今昔

圣井峪的过往今昔

群山环抱的圣井峪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纯山村。村以山名,村以井名。而今,村子又以巧打文化旅游品牌,搞活旅游经济,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而名扬天下。

圣井峪村是一个古老的传统村落,三面环山,村西北有一豁口,可与外界相通联。南面为盘龙山,雄伟耸峙,古木参天;荫天蔽日,葱茏蓊郁。山名的由来,源于一段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山上洞穴里,盘踞着两条大虫,一雄一雌,长达丈余。雄者黑底白花,雌者黑底红花。它们秋冬蛰伏于洞中安眠,春夏游弋于林间草木间觅食。有年夏天,久旱不雨,山泉枯竭。它们躲避在洞中避暑纳凉,由于口渴难耐,便离开洞穴,来到山下寻水。它们游走古井旁,将尾巴在合抱之木上缠绕住,分别把粗长的身体探入井中,霎时,甘凉的井水迅速在粗壮的身体里一股一股快速而又剧烈蠕动着。

这一幕,正巧被一上山提绳担水的山民撞见。山民被吓得魂飞魄散,面色苍白,拔腿便向山下狂奔逃遁,水桶跌落的像飞沙走石,被山石古木碰撞得震天般轰响。这声响,惊怵了那两条大虫,只见它们将修长的身子缩将回来,摇了摇头,抖了料身子,甩了甩尾巴,然后,拖着笨重的身体,不紧不慢地消失在密林丛莽中。

那个受到惊吓的山民回到家中,卧床不起,见了绳状物便惊叫不止,哀天嚎地。家人四处求医,遍求巫觋,奇方怪剂悉用,神婆巫汉全上,究竟不知哪路凑效,大半年后方才痊愈。

从此以后,村南的那座大山,便得名为“盘龙山”。

北山之下,东山之右,有一座古寺,叫水月寺。该寺建于唐朝初年,后经明清两次重修,现已颓败,遗址上只留下残垣断壁、棱角分明的柱石和散落四处的建筑构件以及一对门枕石。门枕石上雕刻的麒麟、狮子,图案清晰,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莲花雕刻,栩栩如生,如闻清香,似睹花开。刻工之精湛,雕琢之尽心,既巧夺天工,又功力不凡。

据说唐朝初年,有一衲子跋涉于此,他望风观气,相土尝水,发现这里是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便决定在此安顿下来,建寺修庙,广收信徒,传经布道,恩施众生。历经艰辛 ,寺庙终以建成。香火旺盛,信徒云集,膜拜者云集,焚香者接踵。一时名闻十里八乡,昼夜香火缭绕,四时供果飘香。

然而,清顺治年间,一场官司将水月寺推上了风口浪尖。原来,寺里不知从何地来了一云游僧,他“五戒”未除,“六根”不净。遇见拜佛进香的姣好女子,便淫心四起,欲火中烧。

一日,一拜佛求子的少妇来到寺院祈福求子。恰巧其他僧人纷纷下山化缘去了,这个僧人见少妇独自一人,且长相俊美,清丽绝俗,便色胆包天,图谋不轨。强行将女子连拉带拖,拽到寺庙后一暗室内奸淫。事毕,女子跌跌撞撞,披头散发地疯跑回家,又是上吊又是吞药,寻死觅活,清泪洗面。家人问清缘由,不由分说,召集族人青壮,手持棍棒钢叉,肩扛头大刀,大闹寺院。那个僧人见状不妙,翻墙过篱,攀树折枝,逃往东山躲避,算是躲过一劫。

家人兴师动众,扑了个空,恨得牙咬得“咯嘣”直响,心想,决不能绕过这个秃驴。于是,请村里一秀才,书写状纸一张,将那僧人及寺庙告到县衙。县太爷虑其势力广大,不敢裁决。家人终是咽不下这口气,东拼西凑,借足盘缠,凑够银两,星夜赶路。一路辛苦奔波,来到京城。又是击鼓喊冤,又是拦轿阻驾,几经辗转周折,御状呈到皇帝尊前。没想到,皇帝也笃信佛教,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圣上阅罢诉状,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思虑再三,于是握起御笔,饱蘸浓墨,在状纸上书下“罢了!罢了!”四个洒金大字。家人战战兢兢接过御状批纸,欲哭无泪,欲喊无声,惊诧半晌,被喝令退下,只好悻悻而归!

回到家乡,县太爷早已望眼欲穿,急切想知晓状告结果,闻说那家人进京状告已归,便心急火燎地差人将那家人头目传至县衙。县太爷看罢御状,眉头紧锁,胡须轻捻,绞尽脑汁,思忖半晌,忽地擂桌跃起,欣喜若狂,口里不停念叨“罢了!罢了!”难道是御批含有隐文?让下官将那厮“耙了”?此时的县太爷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既窃喜,又惶恐。见堂下一家人被吓得面色蜡黄,汗珠直滚。县太爷见状,便将一家人头目传至跟前,咬耳私语一番,家人头目随后唤起众等,鱼贯而出……

几天后,寺庙门前空地上人头攒动,寺庙火速被兵丁围的水泄不通。霎时,见几个兵丁将那个不轨僧人缚鸡似的反拧胳膊,押至县太爷跟前。县太爷双手捧着御状,面对众人,振振有辞地大声念到:“众位父老,水月寺不端僧人,奸淫民女一事,皇上龙颜大怒,垂下谕旨,予以严惩,将其耙了,以解民愤,安抚百姓!”念毕,只见那僧人早已瑟瑟发抖,双腿战栗,瘫软在地。

空地一角,七八个强壮劳力,正挥镐动锹,挖泥掘土。不久,一深可及人,广达数尺的土坑便挖好。县太爷一声令下,十几个兵丁拎起那僧人,重重丢进坑内,众人七手八脚,填土埋石,须臾间,那僧人只露着一个浑圆发亮的脑袋和一双没精打采的眼睛还眨着。不远处,一农夫正扬鞭催马,鞭声脆响,鞭缨飞扬,耙齿锋利,闪亮逼人。

一个来回,那僧人头皮划裂,鲜血四溅,洇湿泥土;两个来回,那僧人面目全非,脑浆迸裂。流血涂草;几个来回下来,那僧人鼻息全无,气绝身亡,众人拍手称快,四散而去。

自那以后,寺院清净,尽管每日晨钟暮鼓,梵音袅袅。然而已不再有昔日气象。以至后来坍塌颓败。或因年久失修,或因战火兵燹,或因“灭佛”运动,遗憾的是文字残缺,记载不详,已无据可考,不得而知。

话说唐初那位衲子发现了这处灵山秀水,风光绝佳之地后。建寺筑庙,凿岩穿石,依山脉走向,按北斗分布,垒砖砌石,掘井得泉,在寺庙南半山腰处,建筑起七眼水井。几口井相距丈许,而今,井边硕大厚重的井边石,被人迹磨得凸凹不平,光滑照人。一侧被绳索勒出的道道痕迹,深入数指,令人感慨颇深,仿佛在述说着先人的辛酸过往。水井是嵌在大地上的眼睛,审阅着历史过往,见证着陈年往事,目睹着岁月更替,评判着朝代兴废。

说来也怪,这七口水井,竟然水质不同。或或清冽甘甜,或澄澈爽口,或富含有益矿物质,各具特质,各各不同。其中一口,井水特异,非清非冽,如乳似汁,水筲盛之,不见筲底,用来磨制点化豆腐,却有神功奇效。具有产量高,口感爽滑,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诸特点。,

山里房舍俨然,错落有致。石房石屋,石街石巷,石几石凳,石碾石磨。皆随形就势,取法自然。显得既古朴典雅,又厚实庄重。石头是山里人的骨骼,是山里人的肌肤,是山里人的灵魂,是山里人的血脉传承。

山里人家,憨厚善良,勤奋不息。山上沟坎,或植桃李,或栽柿栗。房前屋后,或播五谷,或种瓜菜。均长势旺盛,枝头缀满。

山是有颜色的。春来,则遍山披绿,繁花似锦。绿水绕山,芰荷生艳,光彩耀目。秋至,则满山金黄,树是黄的,叶是黄的,果是黄的,童话般诱人,仙境般神往。

山是有味道的。春来,则百花繁盛,绿草茵茵,蜂绕蝶舞,山鸟悦性。张口深吸,花是香的,草是香的,叶是香的。真的沁人心脾,令人迷醉。秋至,则瓜果斜缀,硕大诱人。摘之入口,唇齿生香,味蕾尽搅,令人回味良久,恋恋不舍,忘却归途。

近些年,山里人抢抓机遇,引进工商资本,做起了经营村庄的文章。他们对村庄做了整体规划,发展起了休闲、旅游、农耕等朝阳产业、黄金产业。

于是,饮水上山,布景设点,修路架桥,天工巧夺。让三座大山真的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山”、旅游山。那些昔日的旧房老院,按原貌进行了修补恢复,装饰装潢,完善了配套设施,内部安装了现代化电气设备,更加适宜人居住。院里栽花种草,架藤修篱,小径通幽,生机盎然。

对寺庙依照旧时规模建制,进行了整体修复,零散的构件,依照原样加以复原。往日气宇轩昂,气度不凡的景象,得以重现。

那几口水井,按照水质特点,正与北方一家大型矿泉水企业洽谈合作,准备开发利用,让其惠及利益更多众生。

优美的环境,迥异的资源优势,吸引了更多游客纷至沓来,接踵摩肩。有休闲垂钓的,有度假养生的,有考察研学的,有创作写生的,有拓展训练的,有寻找乡愁的……

一时间,山庄苏醒了,山庄活跃了,山庄兴奋了,山庄富裕了。变得不再沉寂,不再闭塞,不再荒凉,不再贫穷落后了。

这就是乡村振兴战略赋予的催人奋进的蓬勃力量,这就是新时代所绘就的崭新历史画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