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桃乡书生的头像

桃乡书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1/25
分享

历久弥香年味浓

时光如流,岁月更迭。倏忽间又到了岁末年初,抚今追昔,回首过往,童年时过年情景又一幕幕闪现于眼前。可谓悲喜心酸,五味杂陈,既拂之不去,又感怀万千。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出生于汶水右岸。那里平畴如砥,水美草丰;灌溉便利,良田沃野。有“自古文明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之美誉。虽生于斯,长于斯,然而懵懂的童年记忆里,却总是刻烙下吃不饱、饿肚子的印记。尽管那时的人们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地劳作,打下的粮食堆积如山,等交售完“爱国粮”之后,再按人头或劳动力分配下去,也就所剩无几了。加上人多地少,没有其他的副业收入,日子过得相对紧巴清苦些,属于典型的“高产穷队”。常言说:年好过,春难捱。不多的粮食也要掐算着吃,以备春天青黄不接时“闹饥荒”,所以,童年留给我的岁月是灰色的、贫穷的、漫长的……

只是到了年,才能吃得好、吃得饱。甚至还能穿上一件缝制的新衣。面对着异乎寻常、稍加丰盛的年夜饭,品尝着“膏粱厚味”,大快朵颐后的那种满足感、幸福感,常常回味良久。也常常令我诱发奇想:要是天天过年,该有多好呀!这种期盼和奢望,萦绕了整个童年时光,以致于时常在睡梦中口腔里还在咀嚼、回味那些令人销魂的味道。

因此,闲暇时,不时地缠着大人问:什么时候才能再过年呢?

当寒霜打蔫了秋草,雪花飞舞于天际,河面开始冰封,天空中时断时续地传来鞭炮清脆的炸裂声,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火药味时,年的脚步也就开始近了。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这首民谣诙谐幽默,多少有些“欺骗”的味道隐藏其中。尤其是那一馋一哭,包含着几多心酸,几多惆怅;几多无奈,几多安慰?我想:只有亲历过那段岁月、那种场景的人方能说得清、道的明、感触深!

真正的吃饱饭,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生活一天一个变化,一年一个台阶。记得1983年春节期间,在成里工作的父亲,带回了一个方方正正的大硬纸箱,然后神秘兮兮地一层层打开,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原来是一台十二英吋的黑白电视机。消息一经传开,村子里就像炸开锅似的,大半个村子的男女老少,看“奇洋景”般涌进了家门,东瞧瞧、西看看;前抚抚、后摸摸。毕竟,那是我们村的第一台电视机。

到了晚上,大人们叼着烟卷,孩子们搬着凳子,将院子里围得水泄不通。那时候,台少、信号弱、节目也单一,直到荧屏上不停地闪烁着雪花,人们才悻悻而归。

那年除夕之夜,欣赏着新年联欢晚会,品尝着美味佳肴,欢笑声、祝福声、觥筹交错声以及不绝于耳的鞭炮声充溢于耳,幸福之感满盈于心。

要说农村过年,其实只有过了腊月二十三,才算是真正的忙年。大人们挎篮挑担,赶集上店,割肉打酒,置办年货。条件好些的家户,或许还能杀头猪过年,这可是让人羡慕得要命的主家。

男人们开始打扫房舍,除尘去垢,或备下满屋的劈柴;女人们在厨房里忙左忙右。蒸馒头、打年糕、炸鱼熬肉。空气里荡漾着各种香气,不时搅动着人们的味蕾。这时,有些嘴馋、贪吃的孩子,是不会去大街上疯跑的,他们往往会蹲坐在厨房前,或躲避在角落里,嗅闻着飘散的阵阵香气,觊觎着大锅里的美食佳肴,早已垂涎三尺。乞怜着大人开锅时,能撕扯一块下来,然后填进嘴里,再逃遁得远远的。

年除那天,人们开始忙于剪窗花、贴春联。晚上全家围坐,把酒言欢,叙旧迎新,憧憬未来。孩子们则在长者面前,双膝跪下,磕头像捣蒜般,说些祝福的话,祝愿长者健康长寿,福如东海。长者受到祝福后,常常笑不拢嘴,摸索着从衣兜里掏出为数不多的压岁钱,老少咸乐,场面热闹,那场景恍若昨日。

时过境迁,今非昔比。如今物品繁盛,生活优渥。再无饥馑之虞,冻馁之患了。天天似年,年似天天。我想我们在讲好中国故事,丰富、传承好年俗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应该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节俭过节,因为这是我们的传统所在,美德所在,根脉所在!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你我切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