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桃乡书生的头像

桃乡书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8/30
分享

鱼山访古

时序虽已孟秋,仍酷暑难耐。内心突然萌发一个念头,与其呆坐在家,何不到近处鱼山古村落看看?一来可享骑车兜风之快,二则可借机探访古村落之渊源。

于是,骑上单车,出城南向,沿着宽广的柏油路前行。见两侧桃行葱绿,鲜红可爱的硕大桃子缀满枝头,清香扑鼻,令人垂涎欲滴。桃农地头摆摊设点,大批游客停车购买,交易红火。

至刘台风景区左行,山路盘旋,甚于“蜀道”。白云生处,有一山庄卧于半山腰,几处水潭,宛如明镜,点缀在山庄四周,山色湖光,相映成趣。清幽娴静,古朴典雅。

山庄随形就势,依山而建。石房石门,石几石凳,石磙石碾。皆就地取材,青石做成。石头上遗留的道道凿痕,虽经岁月磨砺,风雨侵蚀,仍清晰可辨。毋庸置疑,这条条印痕上,流淌过先民辛勤的汗水,也曾滑落过他们艰难的泪滴。

在村西一“宋家大院”伙大门旁,见两位耄耋老妪正纳凉聊天。均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神态自然。便饶有兴趣前去攀谈,年长者打量我一阵后,热情地向我打招呼,让我在洁净的石凳上坐下,老人家耳不聋,眼不花,身体硬朗,异常健谈。

通过交谈,方知眼前两位老人,一位九十四岁,一位八十八岁。她们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万众欢腾场景以及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百姓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足、安逸、祥和的当前。

年长者继续叙说道:现在的生活多好呀,政府对俺这些老年人照顾的很好,俺两个都能按月领钱,这样的生活,旧社会连做梦都想不到,那些早亡的人,真是没福气享受现在的好生活。那个时候,别说吃了,连个囫囵觉都睡不好,天天担惊受怕的。说着,老人顺手向西一指说:当年日本鬼子就住在那个最高的山头,四下里的动静一目了然,他们三天两头下来抢东西,不给就打,抢完就烧,搞的全村乌烟瘴气,鸡犬不宁,鬼哭狼嚎。鬼子还让乡亲们挑着泥罐子步行十几里地到山上送水,山路难行,荆棘遍地,一旦送晚了就打,泥罐子被山石碰破了,洒了水抡起枪托来就砸。

为怕水里给他们投毒,送上去的水,先让乡亲们喝,心眼忒坏了。话间,老人指了指另一位老人说:她老公爹原来在村里当“闾长”,日本鬼子缺东西了,就让他负责收起来往山上送,送晚了,送少了绝对不行,非打则骂,天天新伤掩旧伤。民国三十二年,天气大旱,颗粒无收,一天傍晚,汉奸通知他,第二天往西山上送粮送物。乡亲们穷的叮当响,都揭不开锅了,连屋檐草都刮下来吃了,去哪里筹粮筹物?急的他百爪挠心,便半夜三更活生生得吊死在南山上。说到这里,两位老人眼里都噙着浑浊的泪水。

老人最后说,她大儿子十七岁高中毕业那年,她毅然决然地让儿子去当兵卫国,儿子没有辜负乡亲们嘱托,表现突出,成了一名优秀军官,现已退休在家。孙子和孙媳也双双投笔从戎,都成长为光荣的人民海军军官。队伍不强不行,光受人家欺负!言语朴素,发人深省。

村名所兴,或因姓氏,或因山名地势,或因传说典故,皆有所依。鱼山村因山形像苍绿色大海上的一条鲤鱼,而取其村名。寓意着“连年有余”、“鲤鱼跳龙门”的美好憧憬。据附近村碑上记载:明朝最先宋、赵两姓祖先,因躲避战乱,带领家人来此居住。遥想当年,那些先祖,拖家带口,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一路辛苦,只为追求幸福安宁的生活,找寻一方乐土,他们找到了吗?

这时,另一位老人也打开了话匣子说:俺这都快去住楼房了,这里搞乡村游,火的很!说话时,一脸的自豪!试想:这个村落的明天将会谱写新的古风新韵,村民们的生活会更幸福美好!

与老人揖别,顺山而下,驰风掣电般,快活似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