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民风民俗(报告文学)
青山文客
民间文艺,千姿百态。以它独特的形式存在于世,流传千百年而不衰。甚至备受乡党敬奉和欢迎,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犹如幽谷百合,静静地绽放着迷人的淡淡的幽香。我生长在农村,耳闻目睹,有很多东西至今还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挥之不去。于是突发奇想,想要整理一些有关民风民俗的文化遗产,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公之于众。有些东西,凭着模糊的记忆,尚能成文。有些内容,通过采访挖掘,整理成文。
(一)耍狮灯的套路
我的家乡双峰县花门镇珠江村,每到新年,就会热热闹闹地耍狮子。一般正月初三后,走亲串友拜年的也告一段落,于是就开始耍狮子。耍狮舞龙都带有家族的性质。珠江村余家町五个村民组(以前叫生产队),清一色的陈姓,一个祖宗传下来的,见面都以叔爷侄子相称。在解放前,就有耍狮子的习俗。五八年破四旧时,堂屋的神台,菩萨牌位,狮子道具什么的,都拆掉放火烧了。六二年起,人们的肚子饱了一点,于是又有人领头,在县城置办了一床新狮子被与一套锣鼓,又开始耍狮子了。
别小看耍狮子,这可是一个大的团队行为。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以狮子为中心,有乐队,武术队,歌手,后勤服务队。耍狮子不是说耍就能耍的,必须以武术作为依托。冬天,请一个武术教头来传授武术。各家各户只要拿得出的,都出份子钱。当然,没钱的出米也行。武术师傅姓聂,衡阳人。生活在一个山区里,据说是祖传父教的功夫。是我们町里一户人家的亲戚,所以才能请来。训练地点在狮子会的首领宋爹爹家的厢房里。梁上挂一盏汽灯,把整个厢房照得通亮。徒弟们围成一个圈子,师傅在中间讲解示范。首先从站桩开始,先马步,再弓步,进而金鸡独立。桩工练得差不多了,就开始练拳。先直拳,再勾拳,然后反拳。我们学的是南拳黑虎教功夫,讲究的是短打。拳一合一合的教,我们一合一合的练习。熟悉了,就是整套拳术。我记得我们学习了三路拳。分别是:水捞月、彩手、绝手。单路全学会了,师傅就教我们拆拳。就是两个人一组,用学过的拳一招一式拆开来对打。还真别说,对打演练熟悉了,真像两个人打架一样,拳来拳往,你打我拆,令人眼花缭乱。后来我们在其他地方表演拆拳,别人的评价很高,说这才是真功夫!师傅教完了三路拳法,就开始教棍、三叉、耥耙、大刀这些长兵器。然后传授单刀双刀、锏、铁尺这些短兵器。拳与器械学完之后,青壮年就学习硬气功。那些功夫好的可以用锏、铁尺倒过来的把手,双手挥舞,击打自己的胸脯,打得噗噗地响。
经过一个冬天的练武,人们憋足了劲。新年吃得饱,喝得足。初三的傍晚,吃了夜饭,铜号就在老堂屋吹起,紧接着,锣鼓声也响起,于是人们亮着手电,提着马灯,拿着兵器,涌向老堂屋。狮子会的主事宋爹爹,清点了主要人员,和几个有威望的人商定了今晚耍哪几个屋堂。然后放响一挂爆竹,点燃一注线香,几片纸钱,口里念念有词,对着祖宗神位,对着挂在神台上的狮子头拜了几拜,请下狮子菩萨。
几个行家装好狮子皮,两个事先选好的舞狮手钻入狮子皮里,一个小孩子舞着一对绣球,咯啰——咯啰的逗着狮子,拜向神台,再舞一圈,逗出堂屋。号手、锣鼓队在前引路,放起震欲聋的响铳,朝着目的地出发。
首先,在本族的堂屋耍起。小堂屋只打一个转身,就是狮子舞一轮,打几路毛拳,然后发个赞歌,逗手就把狮子逗出堂屋。大堂屋打坐堂,就是集中表演狮子会所会表演的诸般功夫。
狮子未进堂屋,主人就用爆竹相迎,烟茶相待。狮子进了堂屋对着神位叩首三通,然后耍一个回合,狮灯会歌手就发赞歌。
“嗨——
锣停停啊鼓停停,我班狮子拜槽门。
一来为了耍狮子,二来为了访主东。
我观门前桃花树,今年不比往年同。
往年桃花结果子,今年桃树落金银。”
歌毕,锣鼓立即响起。这时候,主人赶紧发歌:
“嗨——
我在门前打一望,一队高朋入我门。
一无礼炮来接待,二少烟茶来奉迎。
少礼还是我少礼,欠情还是我欠情。
待到今年家运起,再补各位殷殷情。”
赞歌发完,锣鼓齐响,唢呐铜号齐鸣。首先是排阵,狮子会所有人每人一件兵器,长兵器在前,短兵器在后,由手持三叉的高手引领,排成各种阵势。这个时候,都是光着上身,领阵人口中打着呼啸,其他人口里发出“嗬嗬嗬”的叫声,真有古代布阵排兵的味道。排阵完毕,就是背牌、砌窑、童子拜观音和飚桌子等杂耍表演。在进行这些表演的时候,主人家的爆竹使劲地放响,狮子会的锣鼓使劲地敲着,加上口哨声,呐喊声,表演进入高潮。背牌的主墩是个五大三粗的大汉,有几百斤力气,上面背着两个人,两手还各搭着两排人。牌搭好后,原地转两个圈子,指挥喊停,保护人员上前,上面的纷纷跳下来。砌窑是由五个壮汉在下面围成一圈,壮汉的肩上各站着一个青年,五个青年手拉手,头碰头,再爬上一个少年,在青年的头围成的圈里翻倒立,两脚朝天甩动。飚桌子首先是一个桌子,从桌面上插过去,有些人头下脚上翻过去。接着是两张桌子,再就是三张桌子。能飚过三张桌子的已经只有几个人了,这些人的功夫是经过长期练习,才有这样的功力。
表演一停,主人立即发赞歌:
“嗨——
耍了一轮又一轮,轮轮耍的不相同。
只见堂前功夫好,个个都有大神通。
我今在此打一赞,师傅神技胜关公。
关公尚有失蹄时,各位硬是真英雄!”
狮灯会的歌手马上回赞:
“嗨——
“耍了一轮又一轮,轮轮都有爆竹红。
主东是个通情汉,主东是个义气公。
试看八九十里地,主家都是第一名。
诸位同门加把劲,拳棍兵器耍一轮。”
在锣鼓声里,主人打着茶盘敬茶,提着篮子敬烟。少年们你来我往,打起了拳,翻起了筋斗。玩了几路拳术之后,就是耍兵器。资质差一点的,耍36路刀棍;武艺功夫好的,就是108棍,72刀,单刀双刀,大刀耥耙,令人眼花缭乱。这期间,每间隔一段时间,歌手就发通赞歌。什么《十赞》啦,《八好》啦,不一而足。耍狮子最能吸引女人的地方,就是耍狮子故事。主人懂道道的,就会发歌提出要求。
“嗨——
耍了一轮又一轮,轮轮耍得不相同。
听说贵班故事好,猴子剥西瓜请耍一轮。”
于是狮灯会收刀收棍,耍起了狮子故事。《猴子剥西瓜》是一个滑稽搞笑故事,一个中年男子叫回爸爸的,耍得最拿手。在厅堂的中心,摆一条凳子,一个人拿着一只鼓,鼓架在长棍上,不停地敲打,来吸引猴子。扮猴子的回爸爸钻入狮子被里,装成猴子挠头抓腮的形态,翻筋斗,捉虱子,装模作样,引人发笑。回爸爸借着耍故事的机会,这个女孩身上摸一把,那个媳妇脸上亲一下,吓得女孩子惊叫连连,却又舍不得看故事。耍到一定程度,猴子抢到了鼓,故事就结束了。我记得的狮子故事有《东姑姐过渡》《张果老磨豆腐》《贼牛耕田》。耍完狮子故事,时间已经到了深夜。于是狮子会发歌辞主。这时候,主东做了准备的,就发歌挽留狮灯会,要他们歇一歇,喝点酒吃点点心(方言:止饥的意思),有些客气的大肉大鱼的招待。双方客气了一番,最后盛情难却,围坐在几张八仙桌上,喝酒吃饭。吃饱喝足,再耍一会,发歌辞主。
夜已深,大部分人就近回家了。只留下锣鼓队与耍狮子的一部分人,回到老屋厅堂,耍一轮,放一挂炮竹,把狮子被供到神台上,各自回家睡觉。
第二天晚上,照常耍狮子,一直玩到正月十五,在老屋厅堂圆灯。圆灯之后,把狮子供到神台上。宋爹爹当面结算当届耍狮灯的开支,稍有剩余,留作后用。
一个热热闹闹的正月就这样过去了,给人们留下了多少谈笑的话题,多少新交的友情,正月新年,是我们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候。
(二)祭祀文化千古传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祭祀。古代人们把祭祀看成是连接天地神祗的一种方式。依靠祭祀,将人类的意愿上达天听,下传地府,中通神灵。
周文王伐纣,就举行了盛大祭仪对上天列举纣王的无道罪行,讨伐殷纣,换来朗朗乾坤和天下太平。战国时期秦始皇,就亲自登上泰山,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有人也许会问:祭天仪式为何要在泰山举行呢?这是因为古人认为泰山最高,离天最近,上天就能最清楚地知道祭祀者的心愿。
随着文化的发展,祭祀活动越来越被人们所采纳。汉武帝在征战朔方的归途中,就在黄帝陵祭拜黄帝,并筑台祈仙。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就命中书管在黄帝陵祭拜,并写有祭文:“皇帝谨遣中书管勾甘,敢昭告于黄帝轩辕氏:朕生后世,为民于野草之间。当有元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闹之秋,集众用武。荷皇天后土眷佑,遂平暴乱,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四年矣。君生上古,继天立极,作民主,神功圣德,垂法至今。朕兴百神之祭,考君陵墓于此,然相去年岁极远;观经典所载,虽切慕于心,奈禀生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仰惟圣神,万世所法,特遣官奠祀修陵,圣灵不昧,其鉴纳焉!尚飨!”
中国同盟会陕西分会曾组织五个省的代表,于重阳节祭拜黄帝陵,表达了“驱除鞑虏,扫除专制,建立共和,艰巨不辞”的誓言。中华民国的建立者孙中山先生,也写了《祭黄帝陵文》,并题诗一首:“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他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我国祭祀的历史悠久,从上层社会到民间,日积月累于是形成了一套专门的祭祀文化。在举行祭祀仪式时,对祭祀的物品、衣着、器皿都有一定的讲究,还有专门的音乐演奏。祭祀慢慢的由官方发展到民间,于是民间遇有大事时,就举行祭祀仪式。
因此,祭祀按照大小可分为三类:国祭,公祭,家祭。
公祭是指政府、公共团体向缅怀者举行的公共祭祀活动。2014年2.25日,全国人大确定12.13日为全国公祭日,来掉念南京惨遭日军屠杀的殉难国民。
湖南在2005.9月14日,由湖南省政府在九嶷山舜帝陵举行公祭。省长周伯华亲自主祭,副省长肖捷主持公祭大典。省府各部政要及人民群众近十万人参加,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此后,每隔三年,湖南省政府都在舜帝陵举行公祭活动,都由省长和副省长主持。全国各地也经常举行大大小小的公祭活动。由此可见,公祭并不是封建迷信活动,而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国家、民众与家族的纪念活动。
随着文化的发展与普及,家族与家庭也有了祭祀活动。家族以姓氏作为单位,大多举行一些族祭、祖祭活动。祭祀时,场面也是非常的热闹。族祭大多在祠堂或祖坟山举行,本醒家庭主要人物参加。祭祀活动由本族长辈及有威望者主持。
南宋着名诗人陆放翁有诗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就说明,家祭在古代就已流行,且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下面就家祭的有关仪式及注意事项逐一说明。
本人曾对涟源市常宁乡岩岭村八十来岁的老祭师李先生,双峰县花门镇珠江村祭师陈先生和台州村的祭师赵先生做了详细的采访,加上本人耳闻目睹,整理了湘中民俗丧礼举祭的仪式与套路,以飨读者。
战国时屈原就写过《招魂》的诗章,乃是楚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招魂驱鬼,古已有之。古人认为,人死之后,灵魂就离开躯体,在阳世的好人善人孝子,死后灵魂一般会上天堂;在生作恶多端、为人不孝之徒,死后就会下地狱。这种理念代代相传,于是形成了一种信仰。人死了后,家人就会举行祭祀、唱夜歌、做道场、拜忏等宗教活动,来超度亡灵,送其魂魄升天,在冥界或仙界安享快乐。
各地祭祀的形式与内容各有不同,本文的祭祀仪式仅以湖南双峰为例。
在灵堂棺木前摆一至三个方桌,小的仪式一个方桌,大的仪式三个方桌。祭师将准备好了的物品摆上供桌。厅堂外几个力士按着一条肥猪,头朝厅堂,对着灵柩,屠夫操刀准备。吉时一到,主祭师大喝一声“起祭,鸣炮!”炮手用专用的铳朝天三响,爆竹也跟着点燃。操刀手一刀刺进猪喉,鲜血从猪喉咙里哗哗流出来。待到猪断了气,祭师拿起专人准备在茶盘里的尖刀,在猪头上刨一刀。然后回到灵堂,唱道:“鸣金”,鸣金就是敲锣三下。然后祭师唱:“奏大乐”,奏大乐就是鼓?小锣齐响。再唱:“奏小乐”,于是唢呐响起。在奏乐几声后,祭师喊“乐止”,鼓乐停止。
这家祭的程序是:
行堂奠礼;陈设;执事者各司其事;击鼓鼓初严、鼓再严;鸣金;金鼓齐鸣;鸣炮;奏大乐;奏小乐;孝子扶杖、哭出丧次;就位跪;搁杖;稽首(四次);扶杖起立;诣盥洗所盥洗;净巾;盥毕;扶杖、诣香案前;跪;搁杖;上香三;焚香;稽首;扶杖起立;复初位;跪;搁杖;稽首四;扶杖起立;诣神案前;跪;搁杖;奠酒三;献果品;献肥豚;献德禽;献锦鳞;陈箸;点馔(用筷子在三牲上各点一下,表示多吃一点);献香茗;献楮钱;献帛巾;止乐;俯伏;读文;起乐;稽首;扶杖起立;复初位;稽首四;扶杖起立;焚楮钱;焚文;礼成;告退(孝子从小边上,分别给站神案和香案的礼生下跪致谢。礼生香神龛一揖,表示答谢,意即感谢亡者教子有方、彬彬有礼。)
接着,五服之内的晚辈按亲疏顺序上祭。仪式如前,奏小乐之后,改呼“主祭孙或曾孙就位”等等。齐哀服上祭,跪拜×稽首,其余均称叩首。”
亲房上祭,如系长辈,孝子必旁跪,候礼毕,起立叩谢。
附祭文一篇:
维
公元x年x月x日,不孝男xx,谨以清酌时馐,致祭于xx府君之灵前,悼以文曰:呜呼,痛惟吾父,偶感微恙,不幸身亡。嗟余不肖,祸延慈君。号天泣血,泪洒灰土。深知吾父,一世艰辛,勤耕苦种,日夜奔忙。创家立业,俭朴忠信。处事有道,克己恭人。生养吾辈,爱护如珍。教养抚育,严肃认真。对待长辈,定省晨昏,侍奉敬养,略报深恩。夫天弃我,一别永分。魂游地府,百喊不闻。赡养不及,音容莫亲。哭断肝肠,情何以伸。兹当祭奠,聊表孝心,先父九天有灵,来尝来品。呜呼哀哉!尚飨!
愚子xxx等泣奠
灵柩出殡前要举行祭礼(用三牲、香茶、净酒、楮钱)
出殡祭礼过程:
伐鼓三通;鸣金三次;金鼓齐鸣;奏大乐;声炮;奏小乐;祭生就位;三揖诣盥洗所;濯水;净巾;盥毕;诣灵柩前;上香三;焚香酌酒;酹酒;献爵三;献馔;献楮钱;止乐;读文;起乐;一揖;复位;三揖;焚楮钱;焚牌位;礼成。
绕棺呼曰:“今以良辰,奉柩出丧,执事者,焚河图于柩前,焚洛书于柩后,焚太极于柩中,左右绕棺三匝”。呼曰:天尊地卑,吾道唯一,绕棺三匝,诸凶退避。礼生二至四人,分两组站于灵柩脚头两侧,手持点燃的线香一根,呼一声绕棺一次。面向外转至另一脚头,再退回原处,作一揖,呼曰:绕棺二次。如此三次完毕。礼生将手中线香抛向灵柩,大呼“起棺,升炮!”鸣锣奏鼓吹唢呐,乐队前道,抬棺起行,孝子在灵柩前一边拜一边退着奏。一般是长子捧牌位,次子执纸翻,退着走几步就跪下叩拜。就这样一直拜上坟山。
有些家庭富裕者,在出殡路上还要举祭。这里就不介绍了。
附 祭大轝文
惟神负重致远,不畏百里之遥,就熟驾轻,可胜千钧之任。今以孝子xx之父(母)xx公(太君)之柩安厝于x处山之阳。将载于车,戒行道路,伏冀灵柩安稳,蜃绋坚牢,驾牛其固,当无脱载之虞。役夫其陶,自协扶轝之吉。 谨告
中国疆域宽广,各师各教,流派不一。在祭祀形式上也各有差异。但是,孝文化的涵义却是一致。从古至今,不管庙堂还是江湖,不管有文化还是无文化,孝敬祖宗都是一样。这是中华文明久远的优良传承,正是有了这种传承,家庭才有了和睦,社会才有了安宁,国家才有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