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民就非常重视过农历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诗作。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过年的重视。朝朝代代流传至今,过农历年是非常的热闹。十二月二十四日是过小年,过了小年之后,人们就置办年货,为过大年做准备,忙得不亦乐乎。下面,我介绍一下我的家乡是如何准备过大年的。
一、打糍粑
一般在阴历小年后,家家户户就开始了打糍粑。打糍粑必须集体合作。二十五日左右,各家各户就把浸发的糯米,挑到打糍粑的公共场所。我们那里是一个二十多户的大屋堂,每年打糍粑、烤烧酒在一间共用的有天井的弄子里,那里专门修了一个烧稻草或柴火的大灶。大铁锅是晚爹爹的,蒸饭的甑子是九爹爹的。于是按照先后顺序将浸发的糯米放到甑子里,用稻草火将糯米饭蒸熟。妇女们将稻草一把一把结成草结,用烧火棍挑着草结,塞入炉膛,“噗”的一声,大火熊熊。稻草烧火,火力大,又能控制。需要大火,多烧一个草结。需要小伙,就用草灰压住燃烧的稻草。因此,用稻草煮饭特别香。那时农村还比较落后,很少有大灶烧煤的。自家的稻草,很方便,一大锅糯米饭,只要四十分钟左右就出锅了。
主人家将糯米饭铲入早就洗干净了石臼里,两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汉就抡起专门用来砸糍粑的木锤,你一下我一下使劲的往石臼里砸。砸糍粑光有猛力还不行,必须要有巧劲。因为糯米饭的粘性很强,锤子砸进去,力气小的锤子还拔不出来,被粘粘的糯米黏住了。这必须要快,一锤下去,马上往上提,锤子才不至于被糯米钳住。你一锤我一锤,砸糍粑的人热汗淋漓,看热闹人嘻嘻哈哈地指点。在众人面前,掌锤的谁也不服输,一下接一下,你来我往,大约十来分钟,糯米就被砸成粘乎乎的白浆,成了一团。于是一个人用锤子稍微收拢一下,一下子将一大团糯米饭浆摔到八仙桌上的大肚篮里(肚篮是用竹篾制成的圆形容器,约五寸高,直径四五尺的样子,农村里用来晒东西的容器),妇女们一拥而上,将糯米浆分成拳头大的一团,罗成圆形,拍平,点上一个红印,粘上一点生粉,放到肚篮里。糍粑冷了之后,就变硬了。一叠叠,一篮篮,很方便的提回家。当然,你家的做完了,你还必须留下来,帮助后来的人,直到大家的糍粑全部做完,才互相告别提着糍粑回家。
打糍粑体现了一种团队合作精神,大家高高兴兴而来,开开心心而去。自始至终,都是欢声笑语,热热闹闹,直到最后一家离去。
二、做豆腐
农村里过大年,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豆腐是一匣一匣的,一匣豆腐大约五斤豆子。做豆腐很有讲究。农村里做过年豆腐,做得好,预兆来年一帆风顺兴旺发达;豆腐化成水,预兆来年必定要出事情。因此,一般人家做豆腐都要请行家里手来主缸。
黄豆子出黄浆,黑豆子出黑浆。因此,过年豆腐一般的都是用黄豆,并且是精选过的黄豆。小家庭起码做一匣豆腐,大家庭二至三匣。开始将豆子在石磨上打破,簸掉皮,倒入水桶里,用水浸一夜。第二天,连水带豆子,一酒杯一酒杯的倒入石磨里,磨成豆浆。然后用一块细孔的帐子包袱,倒入磨碎的豆浆。使劲的揉,揉干之后,豆渣用来喂猪,有的人家用来制作豆渣饼,熏干做菜吃。将滤干净的豆浆,倒入炉锅或荷叶锅(大型的圆铁锅)里,用稻草或木柴烧开,倒进黄通(圆形的大木桶),撒入适量的石膏水,盖上盖子。豆腐来得好,只要五六分钟,揭开木盖,直直的丢下一根筷子。筷子直立着,说明豆腐来得好。去掉上面的泡沫,一勺一勺倒进铺上帐子包袱的豆腐匣子里,将包袱折好,盖上盖子,压上石头,滤干卤水。然后分割成四四方方的小块收藏。
做豆腐很有讲究。在制作过程中,必须干干净净,不能沾有任何污浊的东西,哪怕粘上一点脏东西,这一桌豆腐就会变坏。还有,制作豆腐和水也有很大的关系。自来水一般是不能制作出好豆腐来的,最好的水是不受污染的天然水,做出来的豆腐又白又嫩,入口细腻香甜。
想要做油炸豆腐的,石膏水就浓一点;想要吃水豆腐的,石膏水就淡一点。石膏水的浓与淡是非常讲究的,稍有疏忽,豆腐就做不好。那些过年豆腐做得不好的以为又会预兆什么,其实是没有根据的。当然,过年豆腐做得好,一家自会喜气洋洋。
三、杀年猪
我们老家,每逢过年,一般的家庭,都会养一头大肥猪过年。年猪一般在年前的三四天杀宰。
杀年猪的时候,邻居家的壮汉会主动来帮忙。杀猪匠是村里专业的屠夫,其他任何人是不能任意宰杀牲口的,因为杀猪要交屠宰税的。几个壮汉将肥猪从猪栏里连赶带拖,赶到禾场坪里,几个人捉住,抬上木凳。这时主人拿出一挂爆竹点燃,噼噼啪啪爆竹响起,屠夫一刀刺进猪的心脏,鲜血汩汩的流在事先准备好的木盆里。围观的人指指点点嘻嘻哈哈,活生生的猪在挣扎中断了气。屠夫在猪的一只后脚上割开一点皮,拿一根细长的铁钎插入猪的皮下,通向四肢。然后用嘴在后脚割开的口子上用力吹气,把猪吹得圆滚圆滚的,扎住吹口。把猪灌满空气膨胀,是便于刨猪毛。几个人将死猪丢进一个大黄桶里面,主人赶紧舀来一桶开水,慢慢地将开水淋在死猪身上,然后翻了几下,开始刨毛。毛刨干净了,将猪横放在黄桶上,用尖刀在猪背上从头至尾部,划开一条分割线,然后用一个连环铁钩,从猪屁眼口插入、钩紧,几个人合力将猪倒挂在木梯子上。屠夫割开猪肚,将内脏割下来,翻肠破肚,用砍刀将猪分成两半,放到案板上。根据主人的要求,分成一块一块,卖的卖,送的送,剩下的自家使用。大部分熏成腊肉,小部分做成麸子肉。选几块肥肉做扣肉,一部分用来送情。
杀了年猪后,每餐桌子上都有好几道用猪身上不同部位做成的美味,烫上一壶自家酿制的米酒,一家痛痛快快的大吃大喝,侃东侃西,其乐融融。
四、炸素炸
素炸是我家乡的特产,也是逢年过节的必备上桌食品。
家庭条件好的,一户要做十多斤糯米的素炸;条件差一点的,也要做几斤糯米的素炸。做素炸有多种做法,但是大同小异。主要原料是糯米。有些人将糯米浸发,浸的时间是一个晚上。然后将浸发的糯米用石磨磨成米浆,滤干水,拌入一些斩碎的五花肉,十斤米约二三斤肉,拌入大蒜、生姜、白糖,搅拌匀称。也有人直接用糯米粉做的,这样就简单一些。当然,口感也就差一点。然后在火炉上烧大半锅茶油或菜籽油,待到油锅翻滚后,用筷子一坨一坨的夹入油锅里炸。炸到颜色焦黄估计熟透了,再捞出来装入容器。
大年三十中午或者客来,蒸上一大碗。素炸又香又甜,入口既有嚼劲,又香甜可口,吃之不腻,所以人人喜欢吃。当然,也可以不蒸就吃,只不过没有那么软和。在我家乡的酒席上,必有一碗素炸。素炸还可用来送情,大气又不失体面。因此,素炸很受当地人们的喜爱。
五、做扣肉
扣肉是我家乡逢年过节与做酒席的一道主菜。谁家的桌上摆了扣肉,说明这户人家大气;同样,谁家的桌子上没有扣肉,就会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一点遗憾。扣肉是湖湘餐桌上的一道名菜。
扣肉的材料是猪软肋处的肥肉,油脂不是很多,色彩分明。一块扣肉大的三斤多,小的一斤多。切成四四方方,先放到锅里用水煮熟,熟的程度用一只筷子可以戳破肉皮即可。然后捞出来滤干水。再用烧锅放入少量的茶油,将肉皮贴着锅底,放入一勺子红糖,纯火油炸,炸到肉皮密密麻麻的起了一层小泡,但又不能烧焦,呈现红黄色后就出锅。皮朝下装入大品碗中。再在扣肉上放上一坨坨的精肉,有些人家加入一些豆粢、杂菜,还有人加入脚板薯、芋头的。再放上一些调料。放入大锅里蒸透,透的程度也是用一根筷子能轻轻的插入就可以了。各地风俗不同,但大同小异,主料都是一张扣肉皮。出锅之后,再用另一只碗罩在上面翻过来。这时看那扣肉,圆圆的堆成一个弧形圆块,金黄发亮,香气扑鼻,吃上一块,肥而不腻,甜而不粘。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难怪扣肉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一道名菜了。
我的家乡位于衡阳、邵东、双峰三县交界之处。过年既有衡阳的风味,又有邵东的乡情。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双峰花门山村的特色。从小年开始至正月十五,都是喜气洋洋,年味格外的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