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饱蘸湖湘文化的国画山水
——读杨丹散文《朱亭,朱熹停留过的地方》
梁文武
曾经笃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就往往来自勤奋。但拜读杨丹的文章,却知道,天赋这个东东确实存在。杨丹的专业是新闻,但她的散文更让人刮目相看。《朱亭,朱熹停留过的地方》即是。
文章的第一段话:地名是有记忆的。它不仅是一个称谓,更承载着历史,藏着文化基因和光阴故事。开头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它告诉我们,文章的主题在于历史和文化,如画画前,笔头先饱蘸湖湘文化的墨水,把宣纸铺将开来,开始作画。
朱亭,是我梦中的新娘,终于等来了揭开面纱的这一刻。这里的新娘不是指俗世中的新嫁娘,而是指开启一段见识与闻思的新旅途。其中的情感浸润是兴奋与欣喜,逗引着读者迫不及待地阅读下去。文章开始把朱熹和张栻的故事娓娓道来。可以想见,杨丹在写作此文之前是下足了功夫的,朱亭的历史,“朱张桥”的由来,朱熹与张栻的过往,其画面就像一个耄耋老农,满满地吸上一口旱烟,让烟斗的烟嘴在口里“叭叭”作响,然后,浓浓的烟雾唇齿留芳,徐徐吐将出来,再轻轻地磕磕烟头,故事开讲。
杨丹的散文极富画面感:无边泳池紧挨着江边,远看,泳池里的水和湘江水几乎无缝衔接。江天一色,时光渺渺,人成了那条自由的鱼儿,因为身体的自由就有了思想的遨游。这,会不会就是设计者的初衷?这,无疑就是一幅思想的国画,其间,有着作者的灵动与遐思,仿佛灵感乍现,思绪飘飞,跃然纸上。看看:正是夕阳西下时分,大片的火烧云将天空染成一片赤红,天水相接处,荡漾着金波。偶尔有船只驶过,惊起一两只飞鸟,滑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后,折身远去,隐入长空。至此,一幅山水的概图基本描绘,只差点睛之笔。
而文中的历史,杨丹几乎是寥寥数笔:迈步千年的驿道,流连百年的码头,掬一捧汪家古井的甘泉,捻一指拴马古樟的清香,仰望亘古不变的白云青山,感受欣欣向荣的古镇新貌……宽袍博带的身影,精彩对谈的回音,至今还散发着文化的幽香,为朱亭这个湖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的发展振兴,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联系到现在的乡村振兴,杨丹的笔又把悠悠古韵与蓬勃现在融为一体,让读者博古通今,一会儿远,一会儿近,一会儿古,一会儿今,眼花缭乱之余却又被深深吸引,不禁沉浸于杨丹绘就的山水画中。
杨丹的文章很少有雷同之感,一篇一篇史料丰富,功夫做细做实,而且徐徐递进,不慌不忙,如一豆蔻少女,扭着腰肢缓缓踱来,而后飘然而去,留下一缕幽香,让人久久回味。
此文重点在于历史和文化,这是文章的文眼,杨丹也不避讳直白,在文中指出:其实吃的不仅仅是鱼和笋,更是文化吧。文章的高就在于此,如果是一篇纯纯的山水文,其内涵与底蕴就单薄且浅显,只有浸润了文化与底蕴,才能体现水至清则无鱼的妙处。
而此文的结尾更是体现了主旋律:朱亭曾有幸,见证了两个理学宗师的对谈与友谊。朱亭还有幸,正亲历着这片土地上最蓬勃的发展和变革。最后一句话,将此文的题旨提拔到一个现实的高度。读者久久沉思,眼前这幅饱蘸湖湘文化的山水画让人的魂魄被优美与厚重摄住,流连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