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青山文客的头像

青山文客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10/19
分享

想问情深有几许?读《窗前的桂花开了》

我喜欢在网上欣赏文学,随意点来一个链接,《窗前的桂花开了》跃入眼帘仔细欣赏,感觉这篇文章可圈可点,于是,“情深有几许”这句歌词跳入了脑海。

文章出语平淡却蕴含深情。桂花香飘十里,浓郁醉人。在作者的眼中,桂花宛若娇羞的少女,那么引人而迷人,那么醉人而诱人。暗香浮动中,不由人不想入非非。情深几许,惟己可知!自古至今,多少文人被花沉醉,迷恋其中。宋春晖也是如此,对桂花迷恋几近于痴。被清香幽幽、羞羞涩涩的桂花迷恋得神魂颠倒而想入非非。想问情深有几许?怎一个痴迷了得!作者通过视觉与嗅觉,将有形的色与无形的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将牵肠挂肚的情怀与古人与神话连接在一起,将现实与梦境柔合在一起。穿越时空展开无限想象,飘飘渺渺的花香也有了生气,有了精神,有了质感。让人辗转回眸,流连忘返!

桂花的香郁远胜其他花香。宋代李清照就肯定桂花“梅定妒,菊应羞”,桂花的香“自是花中第一流”!宋代谢懋也说,“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杨万里甚至夸张地说,“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古人如是,难怪作者对桂花情深若痴了。秋是男人,桂花是妖艳的女人。这样的拟人似乎有点奇特,然而细想,却也入情入理,别有情境。情到深处自然浓。作者又何其不是?他要把桂香搂在怀里,“闻着花香入眠”。你有过吗?这种深情,也算得上是痴了!我国历史上很多名家都为花而痴迷。屈原爱兰,且以兰为友,兰花高洁、典雅、坚贞的品质,也是屈原的品性。晋陶渊明独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面对南山,采摘的菊花便是诗人性灵和诗歌的本质。宋代的周敦颐独爱莲,把莲花比喻为“花之君子者”,正是以莲自喻,表达自己特立独行的高洁品性与清廉之志。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最爱水仙,他给友人送礼,就送水仙。黄庭坚对于水仙的偏爱,其实是对自己清高人格的一种坚持,他不肯迁就,不肯低眉,只有水仙的高傲才能比拟。北宋林逋,终身不娶,把梅当做妻子,有“梅妻鹤子”之说。他一生,读书弹琴,梅妻鹤子,不妥协不将就,把生活过出了极致之美。而苏轼、李隆基、唐伯虎则是海棠痴。花有花的气节,人有人的品质。两者在很多地方都有惊人的相似。由此可见,宋春晖对桂花的情有独钟,也就合情合理了。

作者喜欢桂花的热烈与芬芳,因而对桂花特别钟情,以至于在桂花盛开时驻足花前,流连忘返,欲罢不能。被这个“妖艳”的女子迷惑得神魂颠倒,想入非非。这就是“性灵”吗?文章通篇运用拟人手法,将桂花人性化了。既然将桂花人性了,那么人与花的感情就容易沟通了。将桂花搂进怀抱,就能把忧愁释淡,把烦恼忘却,闻着花香入眠,梦中与吴刚对饮,此乐何极?对桂花情深有几许?读了此文的读者自知了。

作者善于展开想象和联想。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联想的升华。一个人想象能力的高低,是以他掌握的生活、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为基础的。作者对桂花的想象与联想,来源于对桂花的爱与痴。由爱而痴,于是就会产生很多联想甚至幻觉。这也是一种情到深处的表现。张开想象的翅膀,就可以任意飞翔。“花败一地的残香,化作了尘土,而我折回一枝尚存残花的桂花树枝,插在家中的花瓶里,愿有一抹馨香相伴,花香萦绕,把过去的岁月和往事,永藏心底。”文章最后这句话句话,又给人多少回味呢?但愿相思随花去,常留馨香在心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