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小明的头像

刘小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2/13
分享

桃花姑娘

                                         

       初秋时节,太阳从桃花山巅朝霞中喷薄而出,将一抹七彩阳光洒在寂静的桃花湖上。乳白色的晨雾笼罩着湖面,老山门、九曲桥、仙亭阁在晨雾中忽隐忽现,恰似海市蜃楼,虚无缥缈,更显“世外桃源”的神秘。

乳白色的晨雾刚刚退尽,清新的空气迅速弥漫着整个桃花湖,湖水碧绿,波光粼粼,清澈见底,鱼虾争相逐食,微风拂煦,水波泛出阵阵涟漪。

桃花湖畔,高大挺拔的水杉整齐地排列在小湖周围,水杉枝叶繁茂,就象婷婷玉立的少女,株株身材修长,飘逸婀娜。聪明的桃花源人在小湖周围修起了一条休闲柏油小路,小路洁净而幽长,精致、高雅。时尚的九曲桥横跨在湖中央,放眼望去,美丽的桃花湖依山傍水,朵朵白云和株株水杉倒影湖中,天上地下连为一体,美不胜收,不是天堂,胜似天堂。

中午时分,太阳热辣辣的,把夏日的余威洒在迷离的九曲桥上。桥的东侧,一位红衣女孩时而托腮沉思,微闭双眼,神态悠然;时而把刚买下的一枝菊花放到鼻端,深深吸气,脸上浮现出陶醉的表情。她叫陶华,是桃花源镇青山村人,今年芳龄21,江南大学旅游系毕业,择业时自愿回到家乡桃花源旅游管理区当了一名职业导游,其原因是父亲早逝,只有母亲一人在家。她是独生子女,又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乖女孩,读书期间每天一个电话问候着妈妈的安康,在家乡工作也就顺便天天可以照顾亲爱的妈妈了。由于她美丽的面容和亭亭玉立的身材,犹如天使降临人间,当地群众都非常喜欢她,爱称她谐音“桃花姑娘”。

陶华在大学被公认为“校花”。她秀雅绝俗,肌肤堆雪,双目犹似一泓碧绿的桃花湖水,水旺旺亮晶晶。鹅蛋形的脸蛋,精至挺拔的鼻子,好看的樱桃小嘴,说多美有多美。穿一件紧身时尚的红衣马夹,顾盼之际楚楚动人,站在九曲桥上,就象一位美丽的仙女下凡。在大学期间她爱好广泛,琴棋书画精通,在旅游专业中她学习刻苦,有着深厚的旅游专业知识,在选修课时她选择了英语,并考试过了英语五级。决定回桃花源工作前对桃花源上下千年的历史研究颇深,甚至对每个景区、每个景点、每个名人甚至每幅楹联,她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特别是一副银铃般的嗓子,讲解起来就象百灵鸟唱歌一样,悦耳动听。自然,在众多导游中鹤立鸡群,成了众多旅游团队点名的“抢手货”。

她到九曲桥上小憩,因为下午有一个外事团队接待,团队里面全是清一色的外国人,有欧美人、非洲人、韩国人。旅游管理区领导打电话点名要她接待,并再三叮咛一定要把此次接待任务完成好。她理清了一下自己思绪,让微微秋风吹拂着飘逸瀑布般的秀发,秀美的大眼专注凝视着湖面,神态就象一尊美丽的维纳斯雕塑。

下午,一辆奔驰牌大客车呼啸而至桃花源老山门门前,车上下来二三十个黄头发、白头发、黑头发,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陶华笑盈盈地走上前去,一 一和他们握手,并用流利的英语作了自我介绍。详细清点了团队的人数后,谦恭地对老外们说:“尊敬的各位朋友,在下午游览的过程中,由我给你们当全程导游,你们可以叫我陶华、陶导或桃花姑娘均可,我会尽力地为你们提供最优质服务”。老外们看了象仙女一般的美丽女导游,一个个对着陶华伸出大姆指连呼“ok”。有的甚至拥上前去争着和陶华来个第二次握手,陶华不卑不亢,热情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带着旅游团队从桃花源老山门出发,老外们忘情的欣赏着桃花源美丽自然风光。看罢菊圃,走进千年名胜方竹亭,摸着方竹,老外们对着这古老的建筑和奇特的竹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个围着陶华追问:“这竹子看起来圆,摸起来怎么是方的,而且都这么小并整齐划一呢?”陶华微笑着用英语娓娓说出了方竹亭的缘由:传说东晋年间这里住着一对夫妻,他们有个儿子,很聪明,却调皮贪玩,不爱读书。父亲买来纸、笔和字帖,让儿子读书练字。每天他上山干活时,就把儿子倒锁在屋里。母亲溺爱儿子,每次丈夫一走,就把儿子放出来;丈夫回来之前,又把儿子重新锁进屋里,并在丈夫面前夸奖儿子如何如何用功。时间久了,父亲却未见到儿子写好一个字,便起了疑心。一天,他佯装上山干活,走到半路转身就往家赶,正好看见儿子象匹野马似的在外面玩。他沉着脸叫回儿子,关进屋里,让儿子写字给他看。儿子找不到笔,母亲急忙买来一大把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毛笔,悄悄从窗子里塞进去。儿子接过笔,左写右写写不好字,怪笔不灵,干脆从身边摸出小刀,削起笔杆子玩。一刀两刀,笔杆子削成扁的了,三刀四刀,笔杆子削成方的了,一会工夫,一大把笔全变成一把方杆子。这时候,父亲进来,看到这一幕,火冒三丈,气得他抓住笔杆往窗外狠狠地甩去。哪知道笔杆子落到窗外的湿地上,就象长了根一般,一根根直竖。不一会,就一节一节长高,抽出了枝条,长出了绿油油的叶子,长成了一片竹林!父亲和儿子都惊呆了。父亲说:“儿子啊,我们这桃花源是仙土,读书人的笔落到地上,都能长出竹子来,你不好好读书写字,就辜负了养育你的这块好土地啊!”。从此以后,儿子真的用功了,他起早摸黑,勤学苦练,后来成了个很有学问的人。儿子成名之后,把自已家里那间茅屋拆了,在这块地方修了个亭子,因为亭后有丛方竹,这亭子就取名叫方竹亭。只是这方竹因为是笔杆子变的,所以永远只长得笔杆子那么粗。

老外们一个个听得呆了,惊奇地摸着方竹,惊呼道:太神奇了!太奇妙了!又看看导游,佩服之情油然而生。有些年轻的游客,则把更多的眼神和注意力停留在陶华身上,仿佛是欣赏一件出色的艺术精品,为她秀美漂亮的面容、出色的外语口才和深厚渊博的历史知识而深深倾倒。

走出方竹亭,沿着崎岖的山溪小道攀登,马上望见了遇仙桥。桥上楼台亭阁在云雾缭绕中飘浮,几个着古秦国服装的年轻女子,伏在古筝上用灵巧的双手,弹拨出浑厚深沉悦耳的乐曲。那曲子婉转悠扬,如泣如诉,穿透力极强。似乎在诉说桃花源上下千年的古今苍桑。一个稍懂中文的西班牙老外指着古筝用很鳖脚的汉语说道:“陶导:这是什么乐器,声音怎么这样好听?”陶华指着乐器微笑介绍道:“这叫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战国时代在秦国民间就有这种乐器。距今有2500多年历史。古筝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十分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陶华说着伏下身去,接替另一个“秦国女孩”弹起了一曲《高山流水》,那娴熟的弹技,纤纤灵巧十指在古筝二十一根弦上飞快拨动,行云流水的乐曲声时而舒缓缠绵、时而泉水叮咚、时而春暖花开、时而万马奔腾,听得老外们一个个目瞪口呆,纷纷对陶华竖起大姆指,连呼“ok”。

陶华领着老外们钻进秦人古洞,古洞幽深漆黑,他们猫着腰,一个个低着头微闭着双眼往前走。快到洞口,一丝光线射进洞内,老外们连喘三口粗气。钻出古洞,豁然开朗,良田美景,秀丽山水,使人目不接瑕。其中一个略懂中国古诗的美国留学生里查德脱口叹道:“真是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啊”!

沿着千丘田拾级而上,爬上碧水盈盈的千丘水库。水库绿水倒映青山,绿茵茵的,两只水鸟忙着在水面嘻戏,荡起了阵阵涟漪。几个着古秦国服装、穿红着绿的女孩打着花纸伞,划着小船,乘着“仙雾”,游哉悠哉。老外们边听着陶华讲解,边欣赏边拍照,仿佛要把桃花源每一处美景都摄进他们的镜头,带回他们的国家,供他们的家人朋友欣赏。有一个名叫约里逊的英国小伙,是一个留学中国、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的学生,等陶华讲解完,他红着脸,腼腆地对陶华说:“陶导,你是一个非常漂亮的中国女孩,也是我梦中向往的那个美丽桃花姑娘,如果你能答应和我一起照几张照片,则是我这一辈子最大的幸福和梦想”。陶华思索了片刻,歪着头忽闪着美丽的大眼对约里逊点了点头。接着,旅游团队里另一个叫杰西的美国人接过查里的照相机,随着查里和陶华在千丘水库各最佳景点处“嚓”“嚓”“嚓”照了很多精典合影照。查里高兴得不行,握着陶华手连呼谢谢。其他老外见查里和陶华照了很多合影照,跑过来跟陶华提要求:“陶导,我们都想和你照张合影啊?”陶华笑容可掬大方地回答道:“行啊”。于是和他们每人都照一了张合影。老外们抛着帽子打着口哨,高兴之状难以述说。

晚霞布满了天际,落日的余辉洒满了桃花源,郁郁葱葱的青山笼罩在一片美丽金色光环之中。老外们走一步望三步,为桃花源美丽山水而深深迷恋,更对他们的导游而深深喜爱和佩服。临上返程车前,一一过来和陶华握手致谢道别,更有几个年轻游客拿出小本本,要陶华给他们签名留念,陶华迟疑了一下,从随身携带的小包包里拿起钢笔在他们的小本本上潇洒地签上了她的芳名。

“笛—笛”一声长鸣,旅游客车启动了,老外们从窗外伸出双手,有的手里拿着帽子挥舞着,难舍难分的神态溢于言表,他们用生硬的汉语大声叫道:“再见,桃花源,桃花姑娘,我爱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