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志文的头像

唐志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11
分享

进军绿色荒原 建设美丽草湖

绿色,代表着春天,代表着希望。面对地球上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人们呼唤绿色;兵团人对绿色的渴望,更是一种执念。

荒原,即未耕种或无人耕种的地带,我们现在生活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四十一团草湖镇,在很多年以前是荒凉的原野。一代又一代军垦人向这片荒原进军,他们演绎的生态环保故事,发人深省。

这里为何叫草湖

四十一团草湖镇距古城喀什有20多公里,面积仅76平方公里,团场连队按植被生长的特点分为小草湖、大草湖和红柳戈壁三个片区,这里还有盖孜河及“九湖十八湾”,湖光灯影,蔚为壮观。草长莺飞的四月,能看到隐隐雪山、茫茫大漠;这时,年轻的外省游客卿朝林打开车窗往外看,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呼:“啊,太美了!天,蓝得纯粹;水,绿得深沉;花,百媚千红;草湖之美,可谓风情万种,生物与人文景观美不胜收。”于是问导游老王:“这里为何取名草湖?”

“你算问对人了。”老王是草湖第一代“戈壁母亲”,她解释道:“我们为什么把这里叫草湖,因为我们刚到草湖时,这里到处是一人多高的成片芦苇,风一吹如湖水般荡漾。我们很多人住在地窝子里,有房子的也是土块垒起的‘土窖’。”

“草湖那时候的环境好吗?”卿朝林接着问。

老王摇摇头说:“嗨!别提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浑,到处是垃圾。那时,我们日子过得紧巴,但个个是战天斗地的英雄,新中国的军垦第一犁,就诞生在草湖。”

卿朝林央求道:“能否带我去参观一下军垦第一犁?”

老王回答:“要看军垦第一犁呀,我可以带你去8连的连史馆。只要走进连部大门,你就能看到一座建于19世纪60年代的苏式建筑。长方形的平房,通体淡黄色,屋顶中间略高,两边略低。一副木门斑斑驳驳,很有年代感。门头上装饰有红色的五角星。五角星上方写着红色标语:‘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

老王接着说:“展馆内部,有一幅‘军垦第一犁’的巨型浮雕画,是根据二军原摄影员袁国祥将军拍摄的照片制作的。这张照片拍摄于1950年4月2日,二军教导团徒步进驻这片荒原的第二天。年轻的解放军战士从维吾尔族老乡那里借来了一张木犁,开始耕耘这方充满希望的土地。展馆里还展出了一些老照片,一些老物件,记录着兵团人从英勇战斗到艰苦生产的风雨历程。”

脆弱生态惹的祸

抵达连史馆后,老王指着一张自己捐献的照片说:“这是水稻状元刘效。”她眼含泪水回忆往昔发生的悲摧故事:“那是1958年6月,由于当时生态脆弱,一场罕见的暴风雨席卷着草湖农场。4连八百亩刚露出地面、扎根未稳的禾苗,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保护措施只有一个,尽快把稻田灌满水来抵御暴风雨的侵袭。

水稻班班长刘效披着一件军用雨衣,伫立在稻田边,看着浑浊的渠水分成无数个细流,流进每块稻田。暴风雨持续了三天三夜,他也在稻田边度过了三个不眠之夜。那时的稻田不能离人,一旦垮口子,后果不堪设想。其间,刘效的妻子三次托人给他带话,让他回去看看生病发烧的三岁女儿。

刘效戍马半生,中年得子,当然知道那孩子在他心中的分量。但八百亩柔弱的禾苗也需要人呵护,亦私、亦公,他毅然选择了后者。三天三夜,他默默地守护着禾苗,直到灌满最后一块稻田,他才堵好水口子,匆匆赶回风雨飘摇的家。

走到家门口时,刘效听见妻子一声声凄厉的哭嚎:‘孩子呀,你怎么就这样扔下我们走了!当兵的呀,你心咋就这么硬呢!’刘效知道,自己已经永远失去了那个女儿。于是默默地伫立在雨中,任凭狂虐的雨水和着泪水滚过他的双颊。”

经济与生态齐飞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古有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物无贵贱”,荀子的“天行有常”,孟子的“不违农时”;今有四十一团草湖镇积极探索创建的集产业转型升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资源保护于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

团镇将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与“幸福连队”建设、“厕所革命”等相结合,扎实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高标准实施绿化“扩面、补缺、提质”工程,全面提升城镇绿化标准、绿化品位、绿化效果,在保留团镇发展痕迹和历史记忆的同时,创建而成“生态草湖”“美丽草湖”“人文草湖”“活力草湖”“幸福草湖”“实力草湖”。

由于团镇地处南疆,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量大。为了处理好沙、水、树、草与土地和城镇的和谐关系,团镇党委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发扬“军垦第一犁”精神,把“绿色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理念贯穿于小镇建设发展之中,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着力打造生态小镇、活力小镇、幸福小镇,构建“经济与生态齐飞、文明共发展一色”的新草湖,使绿色荒原焕发出独特的军垦文化馨香与新时代新生活魅力。

2021年10月,四十一团草湖镇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全国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示范样本之一。

岁月如歌,一名退休后再次踏上草湖这片热土的知青深情回忆:“1976年隆冬会战期间,我所在的5连是当时全团生产生活条件最艰苦的连队,连队的周边是防风林环抱的条田,东西两侧各有一条河,东边横着‘大跃进’年代修建失败的大型引水渠清河,西边奔腾着汛期浊浪翻滚的盖孜河,由于“文革”中不少支边青年被打成“反革命”,我们已无心发展生产,在这片荒原上得过且过,陪伴我们的只有数丛树干纤细的红柳。想不到我们从戈壁滩上开垦出来的这片原野,在一代又一代军垦人的呵护下,变化这么大,变得这么美。”

知青突然转身,看到满头银发的“戈壁母亲”老王激动地说:“老嫂子啊!我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知青返城时你儿子接替你成为团场水管站职工,当时你的孙子也出生了,数十年沧海桑田,你孙子看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后,没有像祖辈一样继续扎根在团场,而是选择去了喀什做生意。他之所以不愿意留在草湖,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恶劣,土地盐碱化程度高,不适合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如今在援疆省市的支持下,这里建成了草湖产业园,有来自广东的近200家企业落户,草湖反而成了喀什人向往的热土。你看,陕北老汉张南真以前在喀什铁道上干活,收入不稳定,自从来到8连后,这种情况就得到很大改善。”

往事如烟,戈壁滩上开荒造田、暴风雨中守护禾苗、隆冬季节大会战的故事随着那片荒原的消失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现实中也不可能再发生这样的故事。但历史是不能忘记的,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怀一种家国情怀、抱一种奉献精神,把四十一团草湖镇这片绿色荒原建设成更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人间乐土,我相信,有了新时代兵团人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有了新时代援疆者的大爱之心,四十一团草湖镇这座生态大观园,明天一定会像喷薄而出的朝阳,充满生生不息的希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