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元的头像

苏元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1/02
分享

美与丑的交锋 ——评电影《歌剧魅影》

《歌剧魅影》由乔·舒马赫执导,杰拉德·巴特勒、埃米·罗森、帕特里克·威尔森主演,改编自作曲家安德鲁·洛伊·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魅影》,讲述了十九世纪发生在法国巴黎歌剧院的爱情故事。一个毁容的音乐天才魅影,在爱上了可爱的年轻女演员克里斯汀之后,决定不遗余力的把克里斯汀打造为一位耀眼的明星。电影保留了音乐剧歌唱、舞蹈、语言、动作的创作手段,结合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将人外表与灵魂的美与丑交织展现,上演了一幕爱情悲喜剧。

正如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教授杨佳老师所说:“我们中国有句古话:‘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则舞之蹈之。’在音乐剧中,当情绪激动的时候,演员必定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电影《歌剧魅影》改编自音乐剧,且剧情发生在歌剧院,自然少不了音乐剧元素。

同时该片作为电影,也要有电影创作必备的蒙太奇。蒙太奇,在法语为“剪接”之义,但到了俄国,又演变成一种电影镜头组合的理论。当不同镜头拼接在一起时,往往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特定含义。该片以歌剧院拍卖为引子,引出女主人公克里斯汀与男主人公魅影的爱恨情仇。巧妙的是,克里斯汀与魅影的爱情故事本发生在过去,却以彩色镜头呈现;而歌剧院拍卖是“现在”发生的事,却只赋予黑白的镜头。在克里斯汀与魅影的故事中不时穿插歌剧院拍卖时和拍卖后的黑白镜头,使得过去与现在相交织,更加深了魅影爱情的悲剧意味。

在主题上,该片与法国作家维克托·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探讨了美与丑的话题。有趣的是,该片的蓝本即安德鲁·洛伊·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魅影》,正是改编自同为法国作家的加斯东·路易·阿尔弗雷德·勒鲁的同名哥特式爱情小说。

杰拉德·巴特勒饰演的魅影由于长着一张连生母见了都避之不及的扭曲的脸,命运多舛。在见到艾米·罗森扮演的克里斯汀后顿生爱意,企图将其占为己有,只为拥有从小残缺的爱。可是克里斯汀又爱上了久别重逢的青梅竹马,即帕特里克·威尔森饰演的英俊潇洒的劳尔。妒火中烧的魅影设计劫持了克里斯汀。为救克里斯汀,劳尔深入险境,最终被魅影绑在地宫的门上。魅影借机胁迫克里斯汀,使其在他与劳尔之间做选择,用自己的余生交换劳尔的命。克里斯汀最终给了魅影一个吻。这一吻唤醒了魅影潜意识里对真善美的向往,促使他放了克里斯汀和劳尔,独自远去。

这个故事看似是爱情悲剧,实则是美与丑的交锋。劳尔在某种程度上是魅影心中理想的自己。克里斯汀又是魅影所渴望的女性之爱的化身。魅影的外表丑陋本不意味着他灵魂的丑陋。但由于他屡遭不公,他的灵魂也跟着他的外表扭曲,使他彻底成为丑陋的人。魅影以劳尔的命威胁克里斯汀,从某种角度上讲,是在毁灭自己与追求真善美之间挣扎。所以当克里斯汀以上帝的名义给予魅影一吻时,魅影被压制的人性得以唤醒。他的外表并不能因此改变,但他的灵魂已经得到拯救。

与《巴黎圣母院》抨击衣冠禽兽的主题不同,《歌剧魅影》将劳尔和克里斯汀都塑造为真善美的典型人物,把魅影作为假丑恶的典型形象与二人对照,凸显了魅影人生的可悲。魅影最终放了克里斯汀与劳尔,是对自己的解放,也是对自己余生可能依旧孑然一身的命运的释然。真正的幸福,不在于自己能否拥有一副好皮囊,也不在于他人能否给自己需要的东西,而在于没有了别人,自己是否还能主宰自己的灵魂,不任其悲,亦不任其恶。

电影将音乐剧歌唱、舞蹈、语言、动作的创作手段,与电影的蒙太奇深度融合,探讨了美与丑的话题,抽丝剥茧,向观众打开了一颗孤独的灵魂。在美与丑之外,值得深入思考的,是幸福的定义,以及美丑与幸福的关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