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观静静的头像

观静静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12/13
分享

削足适履与作茧自缚

削足适履与作茧自缚

古人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即,人最大的毛病在于容易看到他人言行或思想中存在的问题。那言下之意,人自己往往很难发现或发现了也难于勇敢地揭开自己的问题。想来,而今恐怕还得再加上“削足适履”与“作茧自缚”两大毛病。

何谓“削足适履”?即,童话故事中灰姑娘的两个姐姐,为了穿上不是自己的水晶鞋而不惜把自己的脚都切了——写在这里不免有些血腥,那不妨退一步举例。中国故事里有个郑人,说他外出买鞋一定得参考曾经的记录。我说的“削足适履”也属于此,只知墨守陈规,将书本中的知识、先贤前人的言论奉为典籍,而不知“今夕何夕”。为了适应鞋子的大小,连自己身上的肉都可用刀子削去,可见其意志之坚如磐石。美其名曰“适者生存“,但恐怕不过是得过且过。现如今许多人动不动就“佛”,仿佛自己真乃参透“空门”之根蒂。其实,也不过是逃避生活实际中“自己意料之外的、难以应对的”事情罢了,其庄子《秋水》中井底之蛙是也,夏虫是也,曲士之谓也。

那何又谓“作茧自缚”?相对于“削足适履”,“作茧自缚”恐怕更要不得。“削足适履”,削的是足,足削完了,自然会寻思着再装个新的,但“作茧自缚”不同。“作茧自缚”是因为自己认定自己是一只漂亮的蝴蝶而不断地将食入的桑叶化作细丝,一根接一根,一层又一层地将自己严实地包裹起来。足削完了,也就完了,但丝是吐不尽的,至于破茧而出的究竟是彩蝶还是蛾子,谁知道呢。

古代妇女讲究“三从四德”,记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刘兰芝被遣送回家后与母亲有一段悲催的对话:“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子自归?(女答)“儿实无罪过”。兰芝的“妇德”的确无罪过,但婚姻生活的问题并不因为、或不只是因为女子“妇德”的情况。《诗经》中也有不少弃妇之诗,其中也不乏一些弃妇以自己的功德来劝说自己丈夫回心转意,但丈夫弃妻岂又只因其“妇德”?爱情也好,婚姻也罢,哪怕是学习、工作,若只知一个劲的“尽吾意”、“尽吾志”,恐怕最终也难以至于“险远之地”。

无论“削足适履”,还是“作茧自缚”,两者都缺乏对“足”、“履”、“茧”、“自”有全面的认识与深入的分析,因此,其结果免不了失意。

当然,以上说的是两种极端现象,而生活中大部分人介于两者之间:发现鞋不合适了,赶快去买新鞋;发现茧太厚了,立刻去寻求心理救助。但新鞋子究竟又能穿多久、茧子又到底要破多大则终不解矣。

我们是不是可以有更长远的思考与打算?是不是可以有更明确的目标呢?阅读来、阅读去,这彼此之间又有何关联?辨来辨去的,其最终的目的到底是何?庄子有言:“学海无涯苦作舟。”以前,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因此,弥足珍贵。而现在,当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时,我们的眼光则尤为重要。王介甫曾对花山仆碑发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警言,而现在,恐怕光有“深思而慎取”的思想也是不够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