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狂沙始到金
如今的时代,恐怕很难找到真正甘愿将自己看小、看轻、看低的人了。尤其自从霍华德多元智能的提出后,更加确信了我们人人皆有不可取代之价值的看法,我们不仅认为自己是珍珠、也认为自己是金子、是花朵、是树,我们坚忍着,等着花儿开,盼着树儿参天穿云,享受下高处的寒气。
佛家有三千大千世界之说法,认为每一粒沙中均有三千个大千世界,而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中又有沙子,沙子里又再有三千世界,如此而无穷无尽。可对于我们人而言,沙子就是沙子,沙子是石头、是矿物,或含有某些元素,淘尽沙子或许能得到金子、觅到宝石,把沙子换了或许能获得些钱——佛家想看的是事物的本质、真相,所以讲参禅悟道;而我们想看的是事物有没有实用的价值——这事物既包含自然,也包括我们自身,而这种实用价值其实都是针对我们人的社会性而言。所以,我们尽管感到自己会开出一朵花、变成一棵树、成为珍珠、成为金子、钻石——哪怕我们心甘情愿地把自己视为泥土,我们也会认为自己是一亩润土,或终将成为一条无人可取代的道路,但我们有时仍然、或时时感到自己的渺小——这既是人的自我追求——人对自我作为独立的个体在社会中生存的价值要求的体现,更是人作为万物之灵的维护尊严的体现。“身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几乎每个人都有成为英雄、成为救世主的企图——拯救世界、帮助他人、猫猫狗狗、花花草草、各行各业、衣锦还乡、扬眉吐气,胸前绑着大红花!然而,现实只是现实,它不会故意掀起阵阵狂风暴雨来破坏你的航程,也不会暗中指使群体大众践踏你的梦——现实是无言的:这个地方、这片土地孕育了你难以改变的文化观念,这个时代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价值观念,从你的衣食住行,到你的生存需求,情感的、心理的、意志的……以至于你看到一株花、一棵草在缝隙中的生长而感动不已;以至于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字就能将你击碎。
我们意识、行为思考早已习惯了以自我的认知、意志赋予外界一切事物的内涵与价值,然而这些所谓的“自我认识”、“价值观念”或是“意志”到底是谁的?是“我的”吗?
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价值,然而真正寻找到并守护住又有多少?陶潜、苏轼为其一、鲁迅、蔡孑民为其二,要实现自我的价值除了不断地发现丰富自己的社会意义外,更重要的是能否拨开迷雾找到自己的真淳——作为一种独特的生命的真淳,——它脱胎于尘世,通透而明亮。
无论珍珠也好,烂泥也罢,又或者能否被踩成一条道路,我们寻找的应该是真正的自我,而非其他外物的附加,这才是人类真正的无可取代、也无法被埋没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