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韩少功是在大学求学时,23 年后才觅得见面的 机会。2011 年,和报社同仁去岳阳公干,顺道去汨罗江 拜访了这位大作家。
韩少功农村的家在汨罗江畔八景乡,下京珠高速后, 进入汨罗境内,一路向东,绿色逶迤而来,下车问路, 无论你是问韩少功还是韩主席,村民都会热情地指路, 大作家看来与当地村民交情不浅。
房子掩映在八景水库边的一片竹林内,一下车,就 看见韩少功从林荫道走来接我们,穿着布衣,趿着拖鞋, 满脸是笑,像一位憨厚的农村老爹。 沿着林中一段蜿蜒的小路步行没多远,就到了掩映 在树丛内的韩宅。房子门口对联 “ 笔底大块文章可圈可点,屋含无比风光宜书宜画”。韩少功告诉我们,这是岳阳市一位读者和他儿子送来的,原来一直不敢要,因为 太过褒奖觉得受之有愧,后来,那位读者不幸患了癌症, 这才勉强接受,读者的儿子爱好书画,曾获得过岳阳市书画大赛的冠军,对联写得颇有颜柳之风。
一落座,我便发现客厅摆设的沙发的独特之处,一长两短三座椅的沙发全是用当地梓树做的,树皮都未削去,极为原生态,便笑道:“韩主席 ,沙发土得彻底。” 韩少功笑着告诉我们,既然住在山里,免不了会就地取材,这套沙发材料全部来自周围山上,我特意要木工做时把沙发上能留的 树皮全部留下,总共花了 1500 元钱, 有位老板有次到韩家看到客厅中的沙发,出价 4 万元要买, 韩也不卖。
在安静的乡下家里,韩少功写出了在文坛影响极大的散文集《山南水北》。常德市一位姓欧阳的房地产商,是个文学爱好者,买到这本书后,如获至宝,在家日夜阅读,一口气读了 4 遍还不过瘾,觉得文章中的月亮写得太好了,便从常德开车跑去汨罗看月亮,恰逢当地学校校长也在韩家拜访,一起吃饭,校长讲起困难,要修围墙和学生食堂,欧阳二话没说,捐了 12 万元。韩说也是借助文学的力量为孩子们做了一点好事。
最先几年,少功住在乡下,也担心安全,但老百姓极为纯朴,格外照顾他这位文人。韩少功笑着告诉我们,当地有几个小混混,整天干些偷鸡摸狗的事,村里德高望 重的老者便警告说,别人家你们去得,但韩爹(村里人称韩少功为韩爹)家你们绝对不准去,小混混于是多年不敢造次,也是村里人对文学的另一种尊重和喜爱。
1968 年,韩少功在汨罗农村插队,这块与屈原联系在一起的土地让他不能释怀,情牵梦绕,最后他选择回到这里定居。妻子杨姐也夫唱妇随,在韩家,我笑问杨姐,在长沙和海南的城里生活久了,习不习惯乡下的生活, 韩少功抢着回答,她比我还习惯些。
住在乡下,韩少功笑谈要有五个必备之条件,一要没有小孩上学,二是没有老人要照顾,三是自己身体还行,四是老伴身体要好,五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做不到这五条,在乡下是呆不住的。
长沙一位书商到韩家看过后,被山水风情迷住,于是也在韩家旁边盖了一间房子,花了将近 100 万元,但前后只住了 60 天,书商的老婆实在忍受不了乡村的简单生活,卖了房子举家逃离农村,这件事韩少功当笑话讲了好多次。
“蔬菜外交”是韩少功告诉我们的另一个故事,韩少功去年 3 月正式卸去公职成为自由人后,在汨罗乡下住半年,在海南住半年,过着“半城半乡”的生活,乡下住久了和农民就有了交情,当地农民在山上寻得蘑菇等山珍便会给韩少功送些过来,而韩少功如果自己在水 库边垂钓有了收获,也便礼尚往来,给当地人送些鱼过去, 他说这种蔬菜外交在城里绝不可能发生,已经成为他乡下生活的最大乐趣之一。
夏天,八景水库的水好得不得了,韩少功经常和老伴一起在水库里游泳,他戏说比当年毛主席游泳时的水 质还要好,当地农民问他为啥这么喜欢游泳,韩回答, 游一次泳就是赚了一次钱,在城里游泳除了票价贵外,水质堪忧,水库游泳又不花钱,游一次就等于赚一次,感觉好得不得了。
除了游泳的水质好以外,用的水更好。他家里吃的水是从对面山上引下来的山泉水,清凉甘甜,城里的水 简直没法比。“冲厕所都是用的矿泉水”,韩夫人对此也很得意。
恬淡的农村生活对于韩少功来说历来是一种诱惑, 身居静谧的环境,他的文字变得更加真实和原生态,“文 学必须植根于泥土和生活之中”,韩少功说。就像寻根文学,没有功利,土得掉渣,但却引起了上世纪 90 年代的激烈思潮冲突。他说,文学就像是跑马拉松,总有跑不动的时候,要有一种毅力,这也是湖南很多作家不能坚守的原因。面对当下很多文人急功近利,去搞电视剧、 电影,专注于书画和到处演讲,虽然来钱快,但韩少功却不喜欢,有很多演讲被他推掉,在海南离职之前,有人建议他多写点字画换钱,并帮他在办公室配备了文房 四宝和书画桌,韩一张都没写,自然一张也没卖出去。 其实只要他写,凭他的名头,这些年下来,几百万早到手了。
不爱钱造就了韩的耿直性格,有一次他受邀为茅盾文学奖颁奖,作者问看过他的书没,韩老实回答,没看完, 湖南文人独立完整的性格跃然纸上。
魂断汨罗的屈原,其《离骚》被称为中华文化的根,同为楚人,与屈原一样,扎根汨罗的韩少功似乎也在寻根, 王蒙称他的寻根文学是人类灵魂的呐喊,相隔两千多年,韩少功在被余光中称为“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守候历史, 传承脉络,华夏文坛,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