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学伟
去年初夏,偶回老家,意外游览了第一名古刹-----嵩山少林寺。那时,恰逢清风细雨,且从袅袅的烟雾中,便可看到连绵起伏的峰峦,就能听到梵音绕梁的悠扬。或许,这就是禅意吧!
每个人对禅的理解,如同对生活的态度,大相径庭。易中天说:"禅很简单"。贾平凹讲:"禅无处在"。我认为,他们所言至简,是一种穿越复杂世界的坦然,也是一种洞悉诡谲风云的淡然。可谓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少林寺建于中岳的崇山峻岭,使禅宗的清静高远与嵩山的巍峨雄气浑然一体,堪称:天趣妙成、互为共谐。似乎,嵩山专为禅宗而立,禅宗即为嵩山而传。
据说,少林寺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唐朝时期就享有盛名,常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主旨是禅武合一,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走进景区,我踏着崎岖的山道,拾级而上、踏石而行,迎风看水、赏武听禅。身在其中,恰是一阵气势扑面而来,令人惊叹且仰止,依稀菩提达摩的身影在禅境中浮现。延绵的翠峦,林立的塔影,沉默、高耸、雾腾,犹似一副画卷挂在天地之间。还有眼前的两座山峰,并肩而依,仿若一位端坐的高僧,伸展着双臂,安祥地护佑着虔诚的游客。
我走在柳烟垂堤的池塘边,静逸空灵,忽然雨滴落入水面,漾起一圈一圈涟漪,宛如盛开的莲花,让人痴迷陶醉。听着那淅淅沥沥的声音,顿生了临山水间的禅境。栩栩然,近乎登仙矣......
远处的山坳,仿佛传来了优美而婉丽的《牧羊曲》。电影《少林寺》的场景,蓦然又呈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深刻体悟到了“真如自性”、“即心是佛”、“般若观照”等禅宗思想,也为僧侣们惩恶扬善的高尚情怀所感动。
空山梵音,禅意高远,木鱼声声,风幡心动。偶然发现,僧人所用的乐器,竞然是嵩山古石打制而成。36亿年的石头,历经岁月沧桑,也有了真性情。石乐的天籁之音,缥缈、空灵、悠远,倘若闭上眼睛,用心体会,便是禅意油然而生。庄严而舒缓,圆满而沉重,是对自然的咏叹,是对生命的诠释。此曲本应天上有,人间方得几回闻。让人体味到了一份世俗之乐。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在曲终的一霎那,余光幻灭,法相殆尽,戛然而止中,万物复于虚度。
心性驽钝。对禅的理解,爪言鳞语,不足挂齿。也许,禅,本身无所谓听懂与否。我们皆凡人,无论庙堂之高,抑或江湖之远,只求心静、自在、洒脱,已是禅意盎然了。正所谓:心中有禅,处处皆禅。
红尘三千丈,一念山水间。行走在秀美的峻岭里、茂密的丛林中,让山风轻抚,却也舒放、平淡、恬美,仿佛安放了踟蹰的心灵,找到了宿命的皈依。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翠微如黛,梵音萦耳,落霞与炊烟共飞。而我这个看客,在朋友催促下,却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