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无价
尽孝是为人子女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孝经》开章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曾国藩说:“读尽天下书,无非一个孝字。”鲁迅先生也说过:“不孝敬的人是天底下最可恶的人。”
我出生在沭河岸畔的一个不足千人的村庄,从小耳闻目睹的村中人有孝子贤孙,也有打爹骂娘的不孝之徒;有的当儿子结婚成家后对年迈的父母不承担赡养的义务,让老人吃不饱穿不暖,甚至病死在屋里好几天都还不知道。娘是我的第一任老师,她总是教育我:“要好好地教育孩子们尽孝啊,谁也不是从石头缝里钻出来的,都是爹娘屎一把尿一把地拉扯大的,哪能当儿女的做打爹骂娘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呢!”
娘的教育、读过的书,让我始终坚信:尽孝是作为儿女天经地义的义务和责任,而这些年随着独生子女的成长、随着经济的高度繁荣,现实生活中孝道教育却大有缺失,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老年人被不孝之子无端遗弃、虐待,甚至有家不能回,无奈对簿公堂。作为一名作家,我总感觉有责任更有义务做孝文化坚定的传播者,而要做好孝文化的传播者,首先要做一名孝文化的践行者。
自2011年以来,我先后出版了四本亲情散文集。2011年出版的《静水深流》主要是写母亲的。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社会的反响,不时收到大家的反馈,其中,已故苗得雨老前辈在这本书作序时也给了我很高的评价,他说:
百善孝为先。一个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首先是一个有孝心的人,冯连伟对母亲的孝心不但是读者所要赞扬和学习的,更是沂蒙几千年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发扬。纵观整部作品,无处不在的是他对母亲的关爱、对母亲的真情:只要有时间就会回家陪母亲吃上一顿饭,天冷时给母亲买件紫色的毛线帽,春暖花开时陪着母亲去踏青,大雨天也要回家看看母亲,人在城里心却总是飘到乡村母亲的身边……字字句句都能触动读者的心,令人敬佩,这一点也是当代社会许多人所不能企及的。
其实这本散文集的106篇文稿主要收录的是2009年开始我在《临沂广播电视报》开设的“寸草心”专栏的稿子,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我撰写的《娘说不用惦记她》、《娘买的月饼香又甜》、《娘炒糊的菜也香》、《娘离城市有多远》、《问问母亲缺什么》、《养儿更念父母恩》、《我给母亲梳梳头》、《母亲的生日》、《母亲的手机》、《为母亲购新衣》等小文,都是生活的中的琐事、小事,和融在这些生活细节中的亲情和至孝,但事虽小,事虽平常,却都在读者中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在一定程度上,对孝文化的传承传播和教育的效果。
《诗经》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爱似海深,母爱比天高,当儿女的一生难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我们姊妹5人,我是家中的老小,生我的时代父母年龄大了,有老来得子的意思,所以对多格外疼爱,对于父爱亲情有了更多的体悟和感受,2012年开始,我在当时的《中国国土资源报》、《国土资源导报》、《临沂广播电视报》等分别开设了“咱爹咱娘”“游子吟”“寸草心”三个专栏,撰写以父亲为主题的稿子。
从《父亲的目光》《父亲的泪水》《父亲的手》《父亲的背影》《父亲的遗产》《父亲的棉大衣》到《父亲的手表》《父亲的旱烟袋》《父亲的小推车》;回忆了《父亲的春天》《父亲的夏天》《父亲的秋天》《父亲的冬天》;感悟了《父亲的经商之道》;重温了《父亲过生日》……2014年,18万字的《真水无香》由山东画报社出版。我的崇拜的两位大家苗长水老师和杨文学老师为这本书作了序。
苗长水老师在《父亲,是一座山》开头写道:沉甸甸的《真水无香》的书稿静静散发着墨香,放在我的书桌上,如同一座厚重的山……一位少语寡言、宽容勤劳、善良隐忍、乐天知命、如山般坚实的沂蒙父亲的背影就从这里走出,凸显在我的眼前,让我的心一次次生出无限感动来:一个人的心中得有多么浓烈、深重和赤忱的爱,才能够用绵绵不绝的真情,一次又一次叩问逝去的岁月,一次又一次用心打捞旧日时光里那些珍贝般的记忆和爱啊。
2015年6月2日凌晨,我的86岁的老娘突发脑梗,从那一刻起,我的慈祥可爱的老娘住到了临沂交通医院老年病科的10号病房,医院成了娘的新家。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失语的娘又会说话了,可是正在做康复治疗的母亲两个多月后又一次脑梗,一直到去世,娘没能再说一句话。
病床上的娘让我们整个家庭把孝道传播,在伺候老娘的人群里,有我的兄弟姐妹,有媳妇,有孩子,有外甥女婿……老娘的坚强和从鬼门关一次又一次地徘徊都让我每天激动着。2015年的6月25日夜里,在病房里我撰写了《娘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此后我一直没有停笔:《娘生病的日子》《娘的“病号饭”》《娘,您听儿说》《与娘相伴的日子》《有娘就有温暖的家》《陪娘一起过春节》《娘住院的日子》《给娘护理的日子》《娘病床前的儿女们》《母亲的花园》《母亲的马扎》《母亲的照片》……整整26万字的文稿最后收集在《似水流年》里。
杨文学老师在以《母爱子孝的生活版图》为题作的序言里写道:天下哪个母亲没有孩子?哪个孩子没有母亲?母亲该如何疼爱孩子?孩子又该如何孝敬母亲?慢慢读完《似水流年》这部纪实特征鲜明的叙事文集,在明快、简洁的文字间,在不加修饰的叙事里,在没有雕琢的情节里,就能轻松地找到结论。
《似水流年》出版的时候,娘已告别了这个世界,我把这本书在为娘守孝的“头七”放到了娘的遗像前。
我的母亲走了,爹在20多年前更早地走了,我伤心欲绝,在泪水中我撰写了《娘在尘世最后的日子》《与娘诀别的日子》《为娘守孝的日子》《娘还活着,串门去了》等56篇30万字,全都结集在《掬水留香》,这也是我写亲情散文的收山之作,近期,刚刚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文化是我们沂蒙软实力的核心体现,做为一名沂蒙文化工作者,我用行动,也用自己的笔在弘扬孝道、推广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行动着。相信这样的孝心传递,能汇聚成流,让爱生生不息,也会让社会更加和谐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