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万成的头像

黄万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01
分享

皇绩山顶秋云轻

历史拍着绚丽的翅膀从远古飞来,越过苍苍戴云山,掠过泱泱晋江水,展现泉州辉煌的历史,闪烁人类智慧的光辉,感召着泉州人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去热爱、保护和传承“海滨邹鲁”开放、多元和包容的城市精神。一千多年来,泉州鸿儒雅士灿若繁星,他们曾在历史上建功立业,对泉州乃至八闽的文明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当中有一位人物不能也不应该被遗忘,那就是长眠在凤山之麓、草邦水库西侧的武肃王—王审邽。

参加重阳节清源山老君岩前的经典诵读后,我们一行三人一路寻石问路,顺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穿过灌木小道和林间空地,找到了远离尘嚣、人迹罕至的武肃王陵。伫立墓冢前,一座四柱三开间石构牌坊凌空而起,坊前石鼓端立,秋风在王陵的树木之间飒飒作响,匾额镌刻“武肃王陵”大字在宁静的墓冢前灼灼生辉,增加了些许王陵的威仪气派。墓埕上,和暖的阳光洒在成双成对的文官、武士翁仲和石羊、石狻猊间。果不其然,自古英雄皆寂寞。如果不是眼前矗立的“唐武肃王王公审邽墓”墓碑,会以为是在公园玩耍,根本想象不到,这里竟然静静躺着一位文韬武略的八闽先贤,这个隆起的马鞍形墓丘下静卧着一位功勋卓著的开闽之王。

秋风寂寞秋云轻。透过牌坊,凤山之顶一朵白云徐徐飘过,像是在浩渺的空中闲情漫步,我的思绪也随着白云在遐想中弥散开来。

王审邽是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分水亭乡王堂村)人,先秦名将王翦的后代。公元885年,王审邽扶母随兄王潮、弟王审知率义军入闽,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攻占泉州,自领泉州刺史,命王审邽治州事。景福元年(892年),王潮征讨福州护军范晖,王审邽留守,权泉州刺史,三年后实授泉州刺史。

执政泉州的王审邽,奉行“招怀离散”的治泉政策,坚持儒家思想的执政取向,广施仁政,吸引战乱流离失所的乡民返回原籍,并借给牛犁农具,帮助修建房舍,鼓励百姓生产,制订合理负担,泉州一州四县在他的治理下,百废待兴的农桑经济迅速复苏,地方财赋得到有效充实,万户萧疏的泉州生机毕现。

中原许多公卿大夫、文人士子为了逃避战乱,纷纷南下投奔福建,迤逦跋涉到泉州驻足。天复二年(902年),王审邽遣子延彬在泉州西郊唐安乡修文里(今丰泽区北峰街道)修建招贤院,除馆舍之外,还筑有亭台、水榭等,专门接待和安置中原流亡人士,一时招贤院内人才济济,文事活跃。如李洵,王涤、王标、夏侯淑、王拯、杨承休、王倜、郑磷、韩偓、归传懿、杨赞图、郑戬、崔道融、翁承赞等,都受到王审邽礼遇优待。

右省常待李洵、翰林承旨制诰兵部侍郎韩偓、监察御史黄滔、秘书省正字徐夤、京兆府参军翁成赞和太学博士倪曙等诸多文人名士从中原来泉州后,在招贤院内切磋学问,创作了大量诗篇,有340余首被收入《全唐诗》及其他诗集,使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在泉州乃至八闽迅速传播,促进了福建及闽南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此期间,泉州人尚文好学蔚然成风,“童蒙诱掖,学校兴举”,泉州因此获得了“海滨邹鲁”的美称。这一风气的形成,奠定了泉州的文化底蕴,致使大批人才不断井喷。五代时,泉州中进士者6人,延至宋代,泉州中进士者就达862人(不包括特奏名480人),其中五代至宋代,泉州先后有4人中状元,有8人位居宰辅之位。这一现象,在全国各州府中是极为罕见的。这些人才的迭出,与王审邽倡办招贤院,使泉州形成尚文好学之风,有着直接的关系。

唐王朝倚重海外交通贸易,中唐时,定居泉州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日多,“船到城添外国人”。五代光大唐代海外贸易的业绩,王审邽为招徕海外蛮夷商贾,用铜铁、陶瓷交换蕃商的金贝、香料、珠宝,集聚力量推动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王审邽掌舵泉州十余载,其子继承其衣钵主政泉州,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前后历经数十载,泉州宋元时代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王审邽居功至伟。他兼容并蓄与豁达开放的思想,勤劳勇敢的泉州人仍在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泉州世称“海滨邹鲁”,山水钟灵毓秀,泉州人爱拼敢赢,血液中充溢着涛涛晋水般奔放的豪情,泉州人民有情有义,把最佳的山水奉献给那些为泉州发展做出贡献的俊杰。天祐元年(904年),王审邽因操劳过度,卒于任上,王审邽行使泉州刺史职责12载,功勋卓著,累封工、兵、户三部尚书授威武军节度副使,晋开国侯,卒谥武肃王,葬于泉州清源山东麓的凤山,因徐夤作王审邽碑记有“皇者天皇,绩者勋绩”,闽王王审知遂决定将凤山易名为皇绩山。

泉州人历来重视墓葬吉穴,视凤山为风水宝地,《旧谱》载“皇绩山发源于太圭山,分羽翼而翔其下为坟,右有甘露庄,左近棲神之祠乃清菓院(已废),其势峰隆,而左右起伏如翼。中自巅而下,奇石叠嶂,林木葱郁,传说‘丹凤朝阳穴’王审邽之墓即在其麓”。墓南临水,1958年拦坝筑为草邦水库。王审邽殁后283年,南宋状元拜相梁克家葬于水之南,梁墓山丘起伏似卧狮,美其名曰“金狮”,坟前有五座小山起伏并列,如五只老虎雄踞,四只正面朝狮,一只掉头他处,为此衍生出“五虎朝金狮,一只呼不来”的风水传说。在王审邽墓陵西,有新辟“皇绩山华侨陵园”,墓冢鳞次栉比,不少显贵死后亦葬于此,欲与王审邽为邻,无非是为了沾沾贵气罢了。

阳光躲进秋云里,一只不知名的鸟儿的喳喳叫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信步陵园,这是“开闽三王”中唯一未被盗墓者染指的陵墓,王陵墓长约百米,宽约百尺,占地约五亩。至今墓室未见天日,墓室陪葬物几何无人知晓。坟丘为砖石结构,墓丘呈马鞍形,环砌青砖,上部封土,墓屏为粗砖砌筑,基石均为三级石须弥座。墓前尚存花岗石条石铺砌埕地三级台座,墓碑书“唐武肃王王公审邽墓”。墓碑前建4个坪台,设58级台阶。第三墓埕建四角石亭二座,内竖墓道碑铭、重修碑记各一方。第四墓埕置石雕文官、武士各2尊,石狻猊(狮子)、石羊各1对,石望柱1对,石碑坊一座。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个人的功勋伟业不是天生的。有才干,识大体,顾大局,敢担当,这是躺在史书上的王审邽给人们的记忆,这何尝不是“爱拼敢赢”泉州人的精神特质?王审邽视泉州为第二故乡,对泉州乃至闽地经济繁荣倾注了后半生的心血。泉州人古道热肠,对于有恩乡土之人感念在心,南俊巷建有祭祀王氏三雄的祠堂——开闽三王祠。福州威武军节度使王潮临终前,不从四个儿子选择继承人,意欲三弟王审知继任,王审知谦让给二哥,王审邽坚辞不受,这与争夺王位自相残杀的侄辈相比,王审邽确实有政治家的气魄风度和宽阔胸怀,正如悬挂在武肃王纪念堂前的楹联:“武略文韬兴政教,肃清暴吏劝农桑”,便是王审邽人格精神的真实写照。

王审邽笃信释老之教,在着力发展泉州经济的同时,舍财倡建了不少寺院,比如城西南的清果院、晋江兴贤里(今紫帽)的上乘院等。当年王审邽随兄长王潮入闽时,眷属曾安置在开元寺,长子延彬也在此寺出生。乾宁四年(897年),王审邽割俸三千缗,重建佛殿、钟楼、经楼,又在大殿原来供奉的释迦牟尼佛的两侧,增塑四尊佛像,合称五方佛。招贤院的名士黄滔敬重王审邽的为人,把他的善举写入《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碑刻立在开元寺大门后,后来成为史学家研究海丝的重要史料。王审邽生前积极开拓海上贸易,为泉州这个“海上丝绸之路”东端起点城市的经济、文化和海交贸易立下不朽的功绩。

斜阳拉长了牌坊的背影,面对远离尘嚣的王陵,我不禁肃然起敬。王陵西侧的武肃王纪念堂墙壁上的影雕,定格着开闽先贤王审邽的辉煌片断。在肃静的壁雕前,思绪穿越历史烟云,我仿佛看见王审邽策马扬鞭,匡扶社稷,使泉州免受战乱之苦,百姓安居乐业;武肃王广施仁政,教学纳士,泉州尚文好学之风蔚然,人才涌现!

秋云在皇绩山顶自由飘荡,午后的秋声带来岁月深处的思索,仿若在传颂武肃王永恒的功勋和“海滨邹鲁”绚丽的华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