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啟泽的头像

王啟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1/04
分享

我们能做点什么 ——写在2022元旦前夕

2021年的最后几天,因为西安突发疫情,我们似乎回到了2020年初。所不同的是彼时学期已经结束,大家已经回到家中居家隔离;而此刻我们都还在学校,应防疫要求,全省高校实行封闭管理,我们只能在宿舍学习生活,在就餐时间轮流到餐厅打饭返回宿舍就餐。

对于我们2019年秋入校的研究生,两年前疫情爆发的寒假是我们读研的第一个寒假,而现在我们正要迎接的则最后一个寒假。具体到我们文学院学子的身份,对于我们而言,现在正是学位论文写作的关键期,因而对于假期,乃至过年,早已没有了放松和娱乐的期待。这些天困在宿舍昏天黑地,没日没夜的写论文,身心疲惫之际,偶然翻到王小波的文章《工作与人生》,看到令人共鸣良久,遥想深远的一句话:“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

我比同班同学普遍年长两三岁,因为本科毕业那年考研失利后我选了参军入伍,服役两年退伍返乡后再次考研才顺利上岸,还得益于针对退伍大学生的士兵计划专项政策。更有趣的是研一26岁入校时,我研三的同门师姐才22岁,那时老师同学都鼓励她考博,她也有学术功底和英语能力方面的优势,但她有自己的打算,最终没有继续求学,而是回家开始投入有条不紊的工作;我现在研三,离而立之年仅有一步之遥,却还一边被学位论文的压力控制,一边在备考希望有机会继续在文学领域继续接受教育。

读书这么多年,算是一直跟文学有着不解之缘。选文理科、报高考志愿、考研、入伍退伍、读研,所有的选择都是以文学为中心的,直到现在晚我两级的女朋友都已经进入工作第四年,我还在自己的文学世界徜徉。不同阶段的同学都说过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鼓励我坚持的话,但对于我来说,有时候却感觉这种坚持也是一种自私。

我是什么时候决定要走文学之路的?

这个问题可能没有具体的答案,但是要追溯,立马就能想到教了我们小学六年语文的班主任老师在讲到《秋天的怀念》时突然哽咽,跟我们道歉说自己感情脆弱;想到忙里忙外的爸爸在家里总是杂乱无章的货架最上层整齐地摆放着的精装版四大名著,并且每次再读之后都重新规规矩矩的归于原位;想到中考前夕校长亲自带我们语文时,在全班表扬我的一篇作文,推荐大家来找我读一读那篇文章;想到恬静温婉的高中语文科代表跟我讨论徐志摩的诗;想到读大学时排演由我们老师改编自柳青文学奖获奖作品《小芹的郎河》的话剧;想到大三时大胆的报了文学创作类毕业论文,成为李春平老师的学生,最终写出三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想到当兵第一年下连队后每天中午战友午休时,我坐在床边拿着小本写小说,在第二年时完成了一个军旅青春题材的中篇;想到读研之后老师们教我们做学术,带我们参加学术会议,认识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了解学科最新的研究动态……

那么我们学文学的能做点什么?尤其在疫情持续影响人们生活,被称为后疫情时代的当下,文学对于生活在平凡的世界中平凡的我们而言,有没有具体的作用?从事文学和文学研究工作的人们如何通过文学帮助到大家?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也在今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前不久,在“文代会”开幕式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把文艺事业、文艺战线称为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重要战线。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都清楚作为生命体的我们需要物质基础以维持生存,但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发展进步,除了大脑的发达、生产力的发展这样的物质和经济基础,恐怕还需要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思考和尊重,一种在生活中发现自己,在理想上超越自己,在价值上认同自己的惊喜和洞见,否则生活便会成为无涯的机械的劳作,人与人之间也缺少了生命体验的对话,我想那样的生活不仅是不值得过的,甚至是可怕的。

我们并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只是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为文艺工作者提了五点希望,它们的目标恐怕不仅在于推进国家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还在于坚守我们文艺战线的堡垒,保证我们的人民始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评判者。在疫情面前奋不顾身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之所以能够冒着个人风险站出来;在洪水中勇救陌生人的普通人之所以能够挺身而出;以及看到这些真实发生在身边的事例之所以会被感动,会在心里默默为他们点赞的我们,正是因为有自己的价值观,有我们对生存的思考,对生命的崇敬,对长度有限但宽度无边的生命的敬畏,才会如此无畏,如此孤勇。我们的国家,也正是因为对人民的离不离弃,对充满艰难险阻但始终在指引我们的民族复兴理想的追求,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存与发展之间关系的正确把握,才能够不惜一切代价抓住一切希望挽救每一个生命个体,也只有这样的国家,才是人民的国家,生活在这样的国家的人民,才会发挥自己无限的创造力把国家建设好,国家也才能够得到永续发展。国家这个大家,就是靠大家的力量才得以存在,来自每一个小家的我们都是这个大家的主人。

文学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了吗?

当然发挥了。文学是用形象说话的,无论是抒情作品中潜在的形象主体还是叙事作品直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人物形象,都是表现某种具体生存体验的方式。每个人的现实生活由于各种或优或劣的具体条件制约,而表现出具体的特征,加之生命的有限,人在一定时间内只能用有限的精力、注意力去做一件事,坚持一个选择,无论结果如何,这个过程就是生命的意义。在文学作品中,具体的形象同样是在特定的条件制约中,正如现实生活中作为生存主体的我们,只能表现出一种生存状态。我们不仅能够在文学作品中发现自己,也能通过共通的价值观在作品中与作家和其他的读者沟通,产生共鸣,还能受优秀作品的感染,树立自我超越的理想信念,增强我们作为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喜有忧,有灵魂与底线的个人的生存意志。只有当个人的尊严被尊重,主体的情感被温柔的对待,人,才能作为人而存在,也才能做出绽放人性光辉的举动和选择。文学是人学,文学尊重人,强调人的尊严。对于个人,尊重文学就是尊重自己,尊重生命;对于社会,尊重文学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存,人的情感。今天我们能自由的阅读各种文学作品,进行文学创作和研究,是社会对文学的尊重,对人的尊重。我们的国家与我国的文学在尊重人这一点上到达了契合,同样,只有这样的文学才能在充分发挥个人创造力的一代代文学家的努力下持续发展,只有这样的国家才能培养出能够书写优秀文学作品的人,让优秀的文学继续照耀和指引人性的光辉,让平凡而伟大的人民在现实生活中作出尊重生命的行动和选择。

对于我们年轻人,如何解决王小波指出的困扰,以及如何在后疫情和疫情后的时代做点什么,实现生命的意义?

其实,任何事情都值得去做,都能给人带来快乐,让人收获生命意义的实现,因为做那件事的是我们具体和活生生的人,我们在用我们有限和独一无二的生命去做它。只要我们去做,我们所做的事就被赋予了我们自己生命的价值。所以文学在生活中给我们的启示大略可以总结为两个关键:一,勇敢的按照自己的意愿作出选择;二,做下去。

2021年12月31日于陕西理工大学13号公寓楼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