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旺
一座小院,一方净土。
晨曦,温暖的朝阳将金黄的光芒泼洒在农家小院里,小院的篱笆上,牵牛花娇羞的从篱笆缝隙里探出头来,就像一位位身材曼妙的女子各显其美。院落里小黄狗慵懒的趴在地上,一缕沁润着花草香的清风穿堂而过,轻抚着土培房那扇满是斑驳的大门,忽然,咯吱一声推门声,惊起竹竿上胆小的麻雀振翅而飞,奶奶手提竹篮穿着一件素白色上衣从屋里走了出来。
“旺伢子,采茶去!”
我好奇的眼光随着奶奶手指的方向停留在后山上。
听奶奶之前介绍:我们家后山是片茶园,上世纪70年代,生产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勤劳的乡亲们心怀种茶增收的朴素愿景,用锄头挖、用铁楸铲、肩扛手推、将贫瘠的山坡开垦成了富饶的茶园。我们家也分到了28棵茶树。正是这28棵茶树,每年都给我们家回馈大自然的恩赐。
采茶去啰!我提着小竹篮欢呼雀跃地跟在奶奶的身后,小黄狗也摇晃着尾巴跟了上来,屁颠屁颠地奔跑在山间小道上。来到茶园,漫山遍野生机盎然,一行行茶树就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浓密的伸展着。
最美人间四月天,被春雨滋润过后的茶园里,一颗颗鲜嫩的芽头随着春风扭动着纤细的小蛮腰,宛若初入凡间的小仙女,俏皮地嘻戏打闹,让茶园里顿时有了几分灵气。
时不时天上飞来一群白鹭,地上蹿出一群野鸡,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奶奶将翠绿的茶叶采到竹篮里,喊道:“旺伢子,快帮忙采茶叶”。我笑嘻嘻地采了一朵藏在茶树底下的白色蘑菇递给奶奶,奶奶打趣的说道:“你这调皮的小家伙”。
日出日落,星月交辉。深夜柴火灶台边,杀青、揉捻、碳焙、氤氲的茶香飘散在房屋里,昏黄的灯光映衬着奶奶满是皱纹的脸,奶奶耐心地一遍又一遍翻弄着茶叶,直到月高星疏,直到我睡梦香甜。
第二天,清风吹落一地樱花,点缀着小院里青青草坪,粉红色的花瓣上闪耀着晶莹的晨露,宛若昨夜未流干的眼泪,令人心生伶爱。我搬张小凳坐在樱树下把玩着刚用树枝做好的弹弓。奶奶笑容满面给我递来一个杯子,我伸出慵懒的右手正打算接。奶奶脸上立刻晴转多云说道:“做人要懂礼数,以后当有人给你端茶的时候,你要心存感恩尊敬,须起立双手接过茶杯并说谢谢!”看着奶奶认真的眼神,我立刻放下手中的弹弓,起立双手接过奶奶手中的茶。
很多年后回想,这是我最早学到的“茶礼”知识。奶奶虽然没有茶文化学者关于“茶礼、茶规、茶法、茶技、茶艺、茶心”的高深理论,但是朴实无华的语言里,是奶奶修己以敬的处世之道,更是要我对任何人事物都要心存尊敬和感恩的叮咛。人有人缘!佛有佛缘!茶有茶缘!而我和茶的缘分,就从奶奶亲手采摘制作的那一杯香绿茶开始延伸,带我走进了茶奇妙的乐园。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叶种类众多,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胜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为四大茶区,既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北茶区和江南茶区。茶叶品种以: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等六大茶类为传统茶。有时候茶缘真是件很奇妙的事情,没想到多年后我竟然会以茶商的身份,去往乌龙茶之乡,福建武夷山探寻大红袍的秘密。
外交部王毅部长曾盛赞武夷山“大红袍天下第一”。武夷山九龙窠悬崖峭壁上的六棵茶树被称为母树大红袍,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时,毛主席赠送他四两的大红袍母株茶叶,这六棵茶树现在已经禁止被采摘,现在中国茶叶博物馆现存的20克正岩大红袍,由国家级制茶大师,吴印茶业董事长吴东捐赠,吴东的爷爷正是六棵母树大红袍茶树当年的守护者。一次偶然的茶缘,经吴印茶业经理醴陵籍小宋的介绍,有幸结识了吴东老师。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谷雨过后,立夏之前,经过丰沛雨水滋养的茶叶肥嫩翠绿,是武夷岩茶采摘最佳的时节。在吴东老师热情邀请下,我一路舟车劳顿,终于到了武夷山北站,好友小宋早早的在出站口等候,异乡逢旧友,让我倍感亲切。乘车一路向北,驶往武夷山岩茶核心创业园。
武夷山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一路上吸引我眼球的不仅是奇山秀水,满山的茶园,还有马路上的一道奇观,到处奔跑着满载着青茶的皮卡车,一辆接一辆,前不见首,后不见尾,像极了湖南农村农忙时抢收水稻的样子,抢时间,抢收成。
约半小时车程,我们就到了武夷山岩茶核心创业园吴印茶业的茶厂,刚下车,一股沁人心脾的茶香扑鼻而来,厂门口停放着几辆豪车,奔驰、宝马跑车、玛莎拉蒂、和敞篷宾利等,小宋介绍道:“吴老师特别喜欢玩车,这些车都是他的”。早就听闻吴老师是一位实力雄厚的成功企业家,果真名不虚传,让我对吴老师又多了份好奇。
在小宋的带领下参观茶厂,巨大宽敞的茶厂映入眼帘,堆积如山的茶叶、翻滚的茶桶、几十位茶工在不同岗位热火朝天地忙碌着,阁楼上竟然还有茶叶带货直播间,传统手工与现代设备相结合,让我好奇的眼睛目不暇接。小宋边带我参观边介绍道:“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岩茶因此而得名。三百六十余年间,在武夷山生长的岩茶,吸山川之精华,蕴岩骨之坚韧,再历经一采二倒青,三摇四围水,五炒六揉青,七烘八捡梗,九复十筛分等繁琐的手工制茶工序,造就了岩茶岩骨花香的独有茶韵”。
茶厂内的温度很高,没一会就让我大汗淋漓,我好奇的问小宋:“吴老师在哪间办公室办公呢?”小宋笑了笑,指着不远处的炒青房说道:“他在那”。我定睛一看,还真是他,只见吴老师穿着一件灰色工衣,趴在地上抱起一大堆茶叶往炒青炉里投茶,炒青炉的高温热得他脸通红,豆大的汗珠布满了他的额头。我很是惊讶!很难想象一位“富豪”“企业家”“大师”身份的人,竟然在如此高温环境下还亲力亲为制茶,不禁让我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吴老师也看到我了,笑脸相迎,立刻拭去了额头上的汗水,放下手中的茶青,热情地把我带到了他的茶室喝茶。茶室摆放了很多他茶叶比赛的获奖证书奖杯,吴老师介绍他从小跟着爷爷在老茶树下长大,爷爷教育他“每一片茶叶都是一个生命,都需要用心去对待。”他12岁学习制茶,退伍后,没有去繁华的都市发展,选择留在大山,成为吴家第三代制茶传承人,以继承吴家制茶技艺作为毕生事业。吴东老师亲自给我泡了一泡自产的大红袍,茶汤色橙黄明亮,喝到口中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生津回甘,耐人寻味。大红袍天下第一实至名归,我能喝到如此好茶,亦不枉此行。
夜幕悄然拉上了黑色的垂帘,晚上武夷山气温骤降,茶厂却依旧灯火通明,因为岩茶是半发酵茶且有着工艺复杂的特殊属性,一般都是晚上通宵制茶。小宋说今晚手工制作一批天心岩肉桂,安排我今晚就住在茶厂的木楼上,要我早点睡,制茶的时候再叫我起来观摩学习。累了一天的我已经很疲惫了,倒床就进入了梦乡。感觉没睡多久,就被小宋拉起来了,我揉了揉惺忪的眼看了下手表,已经是凌晨三点半。我顺着楼梯而下,一个熟悉的背影坐在木凳上,头倚靠着制茶房的门槛边睡着了,小宋往嘴角竖立一根手指,示意我小声点,别打扰到吴老师休息。小宋轻声说道:“吴老师,基本上都是睡一两个小时就得起来把关每一道工艺,已经连续20多天都是通宵制茶了,就让他再眯会吧!”
墙上挂着一副书法写着:“愿把好茶印在心上”,我想这就是吴老师的匠人精神吧,对于吴老师来说不是简单的祖业与制茶技艺的传承,更是真真切切用心做好每一杯茶,是一份坚守!一份执着!一份对茶像对待生命一样的热爱!
天微亮,人未寝,心已感动……!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以茶为媒介的生活仪式,也是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茶人通过品饮茶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为茶道。
从武夷山回湖南不久,我有幸再次与茶结缘。受涤烦行茶事董事长刘彬女士的邀请,去长沙参加由湖南农业大学研究茶文化的专家唐和平教授主讲茶道文化的茶话会。茶空间设计师出身的刘彬对茶文化美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和国学功底,一步入涤烦行就感觉佛性禅心,来到了文化气息浓厚的美学空间,一处一美景,一花一诗意、一茶一涤烦。
伴着一曲清雅的古筝名曲高山流水,参加茶话会的茶友相互做了下自我介绍,有清华大学毕业的工程师、湖南大学的教授、企业高管、启心法师、还有爱茶的我。可能是大咖太多,现场有些凝重,弥漫着紧张的氛围,除了一直笑呵呵的启心法师,茶友们一个个正襟危坐,品茶的样子斯文极了,我感觉手心直冒汗很不自在,生怕一不小心把手中的茶杯磕碰出异响那就糗大了。
唐教授微笑着介绍道:“中国茶道讲究五境之美,既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之美。大家看我们今天的茶艺师美吗?”大家异口同声的赞道“美 ”!夸赞下的美女茶艺师满脸的娇羞,引来众人呵呵一笑,笑声最大的是坐在我旁边的启心法师,像尊弥来佛一样乐呵呵笑个不停的,笑声是可以传染的,让我们忍俊不禁的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启心法师笑着说道:“阿弥陀佛,茶道修习的重点不在于技而在于心,大家喝茶不要那么拘谨嘛!搞得像开追悼会一样!哈哈哈!”启心法师的笑声打开了我们拘谨的心门,都放松下来真正融入到茶事中。美滋滋的喝着茶,乐滋滋的听着启心法师说着,他在寺庙喝禅茶被师傅拿木棍打屁股的趣事……
禅茶一味,中国禅宗典籍《景德传灯录》说道“平常心是道” 以一颗平常心去喝茶,寻得藏在内心的那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我想这是很多人向往的茶生活吧。或许是在宁静的下午,翠竹生风,知了蝉鸣。邀三五好友席地而坐,取山间泉水,放柴火灶台煮沸,拿出收藏多年的精致陶茶具,细心沐洗,沏上一壶好茶与众友分享,谈笑风生间海阔天空。或许是在孤独寒冷的夜,窗外雪花似舞。尽管心头琐事愁上眉梢,但手心热腾腾的茶,让孤单的夜有了暖暖的温度。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亩茶园!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杯好茶!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段茶缘!
明月清风,海角天涯,我的茶缘,继续翻山越岭,跋山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