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得了闲暇,才能体会到心绪平静的好处。曾在王府仓胡同暂住,各项工作处理妥当,新的工作还没有开始,这个时候内心轻松愉快。窗前一棵高树枝繁叶茂,窗外绿萝匍匐半墙,胡同辟出一角瓦蓝的天空……看寻常事物也赏心悦目起来。此时,微风中传来钢琴声,不绝如缕。
夏日的傍晚,长觉初醒,打开半扇窗,这一刻,窗外飘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琴声很轻很慢,从不远处飘过来。那手指一个琴键一个琴键地按下来,像一阵风吹过草原,牛羊啃食着青草,牧人正生火做饭,远山衔弯月,暮色正降临。琴声陡然雄劲刚强,如同探险家穿过密林,来到瀑布近前。仔细聆听,那旋律是陌生的,随意的,有的段落自成曲调,而有的部分更像是片段,并不连贯。
是谁在黑白琴键上倾诉、沉思?或许是久疏弹奏的人沉浸在往事里,走近了钢琴,又一次打开了琴盖。就那么一小会儿,这些音符像小溪激起的朵朵水花,一路歌唱着奔向远方。
平时怎么就没有听到过琴声呢?这就是静生于闲吧!这种闲,是偷得浮生半日闲,而不是旷日持久赋闲在家。有闲的宝贵在于心灵安稳平静。所谓“人闲桂花落”,大概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心静下来了,才能看到桂花落,欣赏到桂花坠落的美。可不是嘛,如果整天心神不宁,哪还有心情去欣赏落花呢?静分两种,环境的安静和内心的平静,一外一内。静生于闲中的“静”,指的是内心的平静。
砖塔胡同附近有一个咖啡馆,有时我走进去坐一会,看会书,发会呆。一个僻静的角落,是优雅生活的标准配置。胡同的深处,咖啡馆的沙发,适合独处。断续的琴音,有人侧耳倾听。
心静时读书,或者读书时心静,在全书的某些章节段落里,总能偶遇令人醍醐灌顶的句子,不觉会心一笑,或击节长叹。宏大叙事在展开,曲折的情节在发展,节奏本来是紧凑的,作者偏在某个细节上做了一处闲笔。
读书是这样,旅行也是这样。旅行是闲时的安排。没有空闲,哪有时间去旅行?旅行又是静的艺术。不得不说,旅行的表现形式是动,是热闹,可是真正的旅行追寻的是内心的富足和平静。或许这不是旅行的全部意义,却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我们不能体悟闲与静的涵义,那么旅行也就成了一场凑热闹和空劳累。
闲与静,因缘际会时,总能唤醒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对于具备某种文艺表现能力的人,也许就会顿生灵感,作家会用文字、画家会用笔墨、音乐人会用旋律,创造出一种超然于物外的精神产品。
闲与静,是生活的养分,可是,过于休闲,却并不十分为人称道。无忧无虑的乞儿和富二代即是典型,难免招致诟病。因为过于休闲,或者使人精神散漫,或者使人行为浮夸,对内心的清静都有伤害而无补益。
罗素在探讨高品质生活时提出,贵族的优点来源于两大要素,一个是必要的经济保障,另一个就是闲暇的时间。“社会需要的是让贵族的优秀品格成为公德。”他在给出实现这一理想的技术路径时说道:“通过改善技术设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创造一个社会,使每个男女都有可靠的经济保障和足够的空余时间——之所以讲‘足够的空余时间’,是因为彻底的闲散既无必要,也不是人们所希望的。”他的言下之意,悠闲要适度。
巴尔扎克对这个话题也很感兴趣,曾精辟阐释罗素所说的“彻底的闲散既无必要,也不是人们所希望的”。巴尔扎克说,“文明生活和野蛮生活的目的是休息”“绝对的休息产生忧郁。”语出《风雅生活论》。我没有查过这本书的法语原文,也不知道译者是如何推敲“休息”一词的,不过从全书的语境看,似乎“休息”有拘束之感,而“休闲”更传神一些。
繁忙事务间隙的闲,喧哗世俗生活的静,就像蜂蜜和露水,等待我们捡拾和摄取,让闲和静从广阔的外在背景中扶摇升起。闲和静是散落在各处的精神营养,滋养我们的精神生活。
静生定,定生慧。精神境界细分为多个层次,其中,静比闲高一个等级,从忙碌与悠闲的对应关系中,可见闲是一种更加外在的形态,而静是内在的状态。定又比静高一个层次。定的意思是笃定,接近于思想成熟、镇定自信、收放自如。而静则是平静,倾向于自在无为、波澜不兴、守成内敛。由静入定,只有内心笃定,才能达到智慧这个最高的境界。
钢琴声止了,平静的内心却开阔敞亮了。此时,夜色渐浓,群鸟西飞,猫儿在胡同的墙角,仔细端详着回家的人。世界每天都沉浸在闲暇时光里,而内心平静与否,却需要我们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