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与玻璃画
在采访写作当地民俗的过程中,我进一步认识到玻璃画在我们这一带曾经风行一时,使当地人们审美观提高了一大截子。而在这个领域中,我父亲独领风骚近十年。人们一直把他当作玻璃画的化身。而我,平时见到农民家中尚存的玻璃画,每每睹物思人。
我父亲多才多艺,退休后还没回家安享晚年,就被聘到了公社宣传队编写文艺节目、导演、领队,报酬是十元钱的工资补差。那时正是拨乱反正时期,父亲在公社大院生活了几年,接触到的新文件精神、新政策就比较多。久而久之,就萌生了展示自己才艺为乡亲美化生活的愿望。
我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爱动脑筋,又有着敏锐的眼光,还有股韧劲。那一年春节在本村到各家拜年,他看到德成叔家的墙上挂着一套玻璃画六扇屏,是仿国画而作的,很有韵味。他就曲里拐弯地说了一通好话,并许诺再画好后给德成叔一套新的,才将那套六扇屏移到了他的桌上。他细细观赏,反复琢磨,怎样才能把颜料泼涂在玻璃上让它成为一幅好看的画。他在做了无数次试验取得感性认知之后,才带着他的一个小学生来到县工艺品厂,学习玻璃染色的技巧。他说,唯有在实践后方知道自己缺少哪些方面的技艺,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还记得那时玻璃上怎么也不好着色,后来把蒜瓣切开,用蒜汁涂抹在玻璃上,着色就很容易了。经过多方投师,很多原本摸不着头脑的技术难题就迎刃而解了。然后,从公社大院里搬出来,租了一间房,去振华玻璃厂拉来一车玻璃,申请刻了一枚公章,“张华公社工艺镜品厂”就开张了。
那时的农民刚刚从集体大呼隆的桎栲之中逐步解脱出来,由小承包到联产计酬承包责任制,手里有了俩钱,腰包逐年鼓,也就开始追求生活的丰富多彩,工艺镜品应运而生,于是,父亲和那小徒弟不分昼夜赶画,富起来了的农民络绎不绝前来定制、取,于是,农家在木制屋门木窗棂子变成玻璃门窗的同时,炕上摆了眼红了多半辈子的炕衾,炕旁站起了结婚都买不起的大立橱和酒柜,炕衾、立橱和酒柜上都镶嵌着美观的玻璃工笔画、年画、国画,花鸟草木、青山碧水、岸柳帆船,多姿多彩,琳琅满目,无不栩栩如生,令人心旷神怡。
开始,这些画有的是直接画在玻璃上的,后来就变了花样可以直接画在木板上,再后来创新了一种烙画,是用烧红的烙铁在木板上烙的。最后还琢磨出了立体的玻璃画,在两层玻璃的空间里粘贴上活泼的小鸟、行进的小船等模型,在后玻璃背景画的映衬下,更具特色,艺术效果也很突出,只是这种立体画制作难度大,成本高,小户人家可望而不可及,只能望画兴叹,所以这种立体画在当地凤毛麟角,没有大时兴。
在当时,橱柜装饰画风靡一时,风光了十几年,张华、王庙、腰站,高唐县的梁村等乡镇,几乎家家户户,甚至政府部门的文件橱上,都点缀着这种玻璃画。在这期间,有不少刚毕业的学生被其家长送来向我父亲学画,一拨又一拨,但大都因挣钱心切心神浮躁,没找到画画的真谛而没成气候。我父亲于1986年初夏因病去世,似乎也带走了玻璃画的风光,这时人们的审美观逐步发生了巨大变化,再回头来看这些装饰画,便觉得满屋子花花绿绿,有碍观瞻,都去追求高雅,追求时尚,购买比较淡雅的组合家具,比较古朴庄重的样式逐步代替了那些橱柜玻璃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