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存良的头像

王存良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7/26
分享

乡村记忆之《六月六,做大寿》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本来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可经查阅,这个日子却不寻常。这是一个传统节日——“天贶节”,此节起源于宋代。有一年六月六,宋真宗赵恒声称上天赐给他一部天书,乃定这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六月六晒红绿”之俗相传起源于唐代。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印度)取佛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在六月初六这一大好晴天将经文取出晒干。后此日变成吉利的日子。皇宫内开始于此日为皇帝晒龙袍,以后又从宫中传向民间,家家户户都于此日在自家院里曝晒衣服,以后此举成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贶节”早已失去原来含义,晒红绿的风俗尚存。

在我们鲁西北一带,六月六这一天“晒红绿”似乎并不是一个重要主题,只要是几天不下雨地上不潮湿大好的晴天,哪天有空都可以晒衣晒被,并不非要局限在哪一天。而感恩纪念上天恩赐的主题也有了偏移。很多符合条件的人家借这一天感恩父母感恩长辈,时兴起了为老人做寿。

选定这一天是有因由的。过去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活到六十多岁就算是长寿了。所以,借着六月六做六十六岁大寿就是理所当然的一种荣耀了。

既然是大寿,那就要做三年。在65岁这一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要小型的做一次寿,算是正式做寿前的操练罢。参加人员有老人的子女及侄孙辈,这天中午齐聚老人面前,摆酒席庆贺。

第二年的六月初六就要正式进行为老人做六十六岁大寿了。在过去,人们的生活还不够富裕,所以做寿的档次就没那么高。一般来说,老人跟哪个儿子过哪个儿子家就提前邀请宾朋好友,女寿星还要邀请娘家侄孙前来祝贺。请厨师,垒灶台,厨师按照来客人数列出菜单和数量,选派近支得力人员去集市上买肉买菜买佐料买酒买烟,借桌凳、杯盘碗碟、茶壶茶碗,准备宴席。其他兄弟尽力帮衬着忙忙活活,看到缺什么就补上什么。也有花多少钱兄弟们平摊的,还有由在外混个一官半职的或经商发财的兄弟一人承担的。

这一天,大部分是在家里举办图个红红火火的,后来也有在饭店里举办多花个钱贪图轻省的。地点选在哪里,以老人住在谁家谁就为主或者有亲兄胞弟主张并出钱。

这一天上午,等人到齐就开始“拜寿”。老寿星坐在堂屋正中太师椅上,接受叩拜。按照尊幼顺序,先有子辈按照伯仲排序,单人上前叩拜。接着孙辈按照亲疏关系排序,人少可单人,人多可结伙,上前叩拜。最后平辈的弟弟妹妹来在面前打躬作揖。待全体拜寿完毕,人们才能入座。

早年间还不时兴买蛋糕,乡下也没有做蛋糕的,大女儿要独自买或者几姐妹凑钱买六斤六两猪肉,做为寿礼献给老人家。据说前来为老人做寿的人们要眼看着老人把这六斤六两猪肉吃完,一点不剩。我没见到过这个现场。我觉得,平时平常人家吃不到肉,在这个日子让老人家多吃点肉解解馋未尝不可,但这都是象征性的。如果真的一次让这么大岁数的人吃掉六斤多肉,那绝不是真的孝顺,而是故意要把老人吃坏了。实际情况应该是像现在分蛋糕这样,先切给老人请老人尝先,然后把蛋糕分发给其他参与做寿的人们,大家都尝尝。

然后正式开席,畅怀开饮。在这个环节,一些比较富裕的大户人家还要雇来吹打乐,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后来,兴起了卡拉OK,人们为图个喜庆,就把喇叭安在屋顶上,音响放到最大音量,可着劲地恣意张扬“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家族的荣耀和子孙的兴盛。“咚咚嚓”的节奏鼓动得年轻人的心在激跳,不由自主离席在空隙里摇摇摆摆伸腿蜷脚抻脖摆臀扭起了大秧歌或者跳起了迪斯科。

饭当然是“长寿面”了。后来因为有了面条机有了卖面条的,烧开水下面就可以了。在以前都是手擀面,婆媳几个人在几个面板前甩开擀面杖“咔咔”作响,人大汗白流,面越擀越薄大圆,再折叠起来刀切成条丢进大火烧开的锅里。面熟后捞进几大盆凉水里,盛碗后加上黄瓜条、胡萝卜咸菜末、蒜末、香油麻汁等,喝进嘴里凉爽无比,咽进肚里沁人心脾,虽是炎夏酷暑但借着酒劲心神俱佳飘飘欲仙,那都是沾老寿星的光了。

村人们都互相攀比,随着人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手里有两个钱就胀包,做大寿的规格也就越来越高。人生一辈子就这么一回,咋不让老人可着劲地高兴?

67岁做寿就不一样了。谁家丢金银也不是就像丢坷垃块似的,老是那么使劲折腾谁都受不了。于是有的人家虽然还在六月初六这一天为老人做寿,但范围小多了,规格也有很大缩水。有的人家干脆就避开了轰轰烈烈闹腾的日子,在老人真正的生日那一天做寿,只让子孙辈参加,都是老人庶出的亲人,说话不隔墙,错了也无怪意,儿孙绕膝,天伦之乐,抹一把胡子,抿一口小酒,听听小孙儿唱的儿歌,看看小孙女跳的儿童舞,满屋子弥漫着欢乐的气氛,其乐融融,好不快哉!

再其后,除去做八十大寿还要隆重之外,其他生日都在小范围内举行,形式不拘一格,内容实在喜庆即可,不再赘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