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凤仙的头像

王凤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8/11
分享

游赤城山遇雨

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临近大暑,意味着“蒸煮模式”开启。

近日濡景熏天,炎光折地,让人狂躁不安,即使学校放假,繁琐事还特多,被这些事羁绊得焦头烂额,身心困顿,苦不堪言。

如果长年累月这样,一定会累垮身体,不妨觅一点时间,寻一处避暑胜地,给自己放松一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给自己的身心来些许时间安顿,解解压。

天台山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享誉中外。夫妇俩和小叔子一家五个人,从杜桥出发,自驾小轿车一路飞奔,直抵天台山来避暑解压。

行至赤城山景区附近,路标上标着赤城景区是五A级景点,我们只知天台有国清寺、有石梁飞瀑、有寒山湖……却不知有赤城景区,先生提议:既然顺路,不妨就进去看看吧。于是车驶进景区,找了一个车位停靠,到赤城景点已是九点多了。虽骄阳似火,但车内开着空调,一点都感觉不到燥热。打开车门,一阵阵热浪迎面扑来,我的眼镜面可遭殃了,因一热一冷,瞬间热气爬满,小侄子阳阳就站在我跟前也看不清,只好拿张纸拂去。走出车外,才几分钟,汗珠便频频冒出,撑开遮阳伞,匆然找树荫地带。赤城景区检票口极不显眼,只用十几根铁杆制作成的栅栏拦着,明明是路标上写着四A级景区,怎么会这么破烂不堪?一时以为走错地方。一问售票员才知是没有走错,门票倒是不贵,只有15元一张,进去约几十米,古色古香的石牌坊傲然挺立着,牌坊正面额题“赤城栖霞”,背面额题“济公故里”,我不禁疑惑起来:“难道山上有红霞?济公曾居此地?倏地脑海中蹦出了李白《梦游天姥山》中一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难道李白梦游天姥山,说其势拔五岳掩赤城就是指天台山的赤城景区?于是我们便驻足在百度查找,果真如此,不止李白游过,许多名人都留下诸多诗作,李商隐也曾赞美赤城山:“只将沧海月,长压赤城霞。”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贾岛亦赞过。……这么有名的地方,身为台州人孤陋寡闻而自觉惭愧。

赤城山山体由水平的中生代红色砂岩、砾岩,层叠而成的。并不算高,约三百多米,山石有天然洞18处,大致呈上中下三层布列,大多坐北朝南,冬暖夏凉,是避暑胜地。远望此山如火烧之态,故又称“烧山”。此山“土色皆赤,状如云霞,望之如雉堞”,与周围诸山迥异,有“不与众山同一色,敢于平地拔千仞”之誉。因其山赤石屏列如城墙而发得名,是天台山中唯一的丹霞地貌景观。古人不知地质之产生过程,但见其山色奇异,晚霞映照瑰丽无比,就赞叹不止。东晋孙琸在《游天台山赋》中赞道:“赤城霞起而建标。”据说,如果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来此游更见其壮美。我们适逢艳阳高照,掩映在绿树丛中的褐红霞岩更加光彩夺目,红得哲人眼。难怪元邑人费文晦形容为:“赤城霞起建高标,万丈红光映碧寮,美人不卷锦秀锻,仙翁泻下丹砾瓢。”这“赤城栖霞”之称原来是这样得名的。据史料上记载,旧时台州称赤城郡,天台称为赤城,均因此山得名。

走着走着,便来到山脚下,开始徒步登山,上山要拾级而上,这里石级很陡直,只走了数十级,已汗流浃背了,道路两旁古木参天,不惹人眼的紫色、白色小野花散发出阵阵香气,我顾不得擦汗,任凭它直往下流,赶紧闭目深吸几口,只想让香气驱走浑身的热汗,这怎么可能呢?只好歇歇脚, 抹一下汗珠儿,又继续前行。没走几步,出现了分岔路,不知该往那条路?正范难之时,山上下来一位斜背着布袋的俩和尚,上前一问,才知这两条路均可到达顶峰。

大约走了几十分钟,九岁的小侄子阳阳一看都是陡峭的石级,就泄气了,游离在半山腰的小卖部摊前,小卖部卖些佛具以及和济公相关的工艺品,蒲扇啊,佛珠啊等。天台是济公的老家,这是真实的历史。据说赤城山曾留下济公少年时许多的足迹,也流传了许多美丽的故事。小侄子阳看看蒲扇想要,看看葫芦也想要,就这样要买这买那,磨蹭了许久,不肯挪移半步,我们左劝右劝,都不肯让步,不知他爸用了什么妙计?只耳语几句,他便妥协了,迈开小脚,小跑上山。我们不忘为他喊:“加油!”助力。一路行来,很少见到人影,只听见知了不知疲倦地长鸣不停,偶尔夹杂着几声鸟叫声,更显得此山幽静。

大概走了一个多小时,我们个个已大汗淋漓。湿透衣衫,歇脚片刻,拐过一个弯道,便是紫云洞。紫云洞相传是东晋高僧昙献籍洞而建,初名中岩寺,洞为三层楼那么高,依岩而建。岩石是褐红和黑色相间。我刚踏进门,只见满地是砖块、钢筋、沙等杂乱无章地堆放着,原来这里由于去年寒潮影响而正在修建中,几位尼姑进进出出爱理不理的,我们便没有进寺内。据说这里是华东著名的尼庵,曾经晨钟暮鼓,梵音不绝。

再拾级而上,拐过几个弯道,到达“济公东院”和济公院。“济公东院”和济公院在道路的左右两侧,穿过沾满斑驳青苔的石级,便到大殿,只见殿内坐着一尊全身滚着金色的济公塑像,慈眉善目,俯视仰慕他的善男童女,穿过大殿,后面又有一洞,也是依山而建,好似曰“白云洞”,由于匆忙,记得不清。洞内供奉100尊黑身济公百态像,或坐,或立,或凝视,或狂笑,或拿破扇,或双手合掌……个个形态各异,喜怒哀乐,惟妙惟肖。

由于同行四个都认为这里都是庙,殿,佛像,没有看头,没有进殿,我只好匆匆一瞥,匆匆一拜,愿济公菩萨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健康,也舍去济公院参拜,紧追上他们。一路上还经过道教第六洞天的玉京洞,法云洞……

快到山顶的时候,经过“餐霞洞”,这是一处比较醒目的山崖,岩石呈红褐色,没有建筑造起,只在崖洞里供奉着两个小小的菩萨,有七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洞,有的形似特大蘑菇,有的如张开圆圆的O型嘴巴,还有的似长长的窗口……岩石上题着“秋霜比洁”四个字,看着这几个洞,深不见底,突觉阴森可怕,先生几次要我上去拍照留念,我婉言拒绝。小叔子一家胆子比较大,他们在上面不停摆动作,留下许多有趣的身影。这时小侄子阳阳可能是走累了,站在原地,不肯走,他爸他妈想攥住他,他却像小泥鳅一样,甩开父母,向山下溜去,小叔子只好也紧跟追去。先生由于身上背着大相机,太沉了, 又看看山顶遥不可及,也泄气了,正好下来一位身穿汗衫的中年男子,上前询问离山顶还有多少路程?他告诉我们拐过一个弯,爬几分钟便是山顶,于是我又鼓动他们,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最美的风景在前方。我率先向上爬,他们也跟上来了,爬到山顶,偌大的空地上只矗立着一座七层楼高的宝塔,四周树木郁郁葱葱的,时不时有几只飞鸟掠过。石级右侧有一个铁皮做成的小卖部,可能是中午这里游人极少,半天不见人影,大约过了几分钟,才探出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的脑袋瓜,睁眼瞄了我们几眼,随即又缩了回去,悠哉游哉地躺在藤椅上看电视。山上其它便没有什么,先生见没有看头,转身就下山,我喜欢凡事爱探个究竟,小跑前进,围绕宝塔转了一圈,从右侧旁边不显眼的指示牌上获知,此塔叫梁妃塔,知道塔的来历和美丽传说。

上山容易下山难。有几个陡峭的石级,妯娌阿菊吓得扶助栏杆,一步一步挨下山。我们在山脚下终于和小侄子他们会合。偶发现山脚下角落里有一口大方塘,有点好奇,就又奔过去看,原来是种着一池荷花,这一池荷花正怒放着,几只小蜻蜓挨着水面低飞,我们拿起手机不停拍着照片,不知何时,天恍然间暗了下来,抬头看看天穹,一大片一大片乌漆八黑的云向赤城山狂奔而来,空中时不时想起了几声闷雷,先生大叫:“快跑,要下大雨了!”他边叫边往出口跑,我还没来得及拔腿,狂风倏地吹起,空旷上的细沙迎面扑来,脸嘴都粘了一些沙子,小侄子一家也跟着奔跑,唯有我慢悠悠走在这林荫道上,迎接这突如其来的雨,小雨飘在身上凉凉的,舒服着呢!回头望望远处的赤城山,烟雨朦胧中,更显出它的风姿卓越,褐红得迷人。老天似乎在眷顾着我,依然是毛毛细雨飘飘悠悠地斜飞着。

沐丝丝烟雨,浴习习微风,就这样闭目遐思,是何等地畅然。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