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刚的头像

王刚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2/01
分享

铃声飘来的时候

文/王刚

 

“同学们,下课时间到了,老师您辛苦了!”轻柔的音乐中伴随着温馨的话语,老师走下了课堂,同学们也从教室里欢快地走出,欢乐顿时洒满了校园,师生们开始了快乐的课间生活了。这样洋溢着温情的现代校园铃声,每每勾起了我对往日校园生活的回忆。

四十年前的我,当时在上小学四年级。那时父亲是一名民办教师,在离家二十余里外的一所偏远学校任教。因家里大人都要忙于农事,家庭经济也比较拮据,因此我便随父亲到其任教的学校就读了。那两年,我们每星期回家一趟,周六下午回去,周一早上到校,唯星期天才可以帮助家里人干干农活。每逢周一早上,天刚麻麻亮我们便早早起床了,父亲开始思量着如何到学校去。若天气晴朗,父亲会骑上他那心爱的老“飞鸽”,我跟随车后一蹦便串上车后座,喜滋滋地出发了。我们先是走上一小段平坦的砂石路,车会发出“呲呲——”的声响,很悦耳。,接下来便是凸凹不平的土路,车子虽然颠簸,但比起走路来还是舒服多了。即便这样还是能够准时到达学校的,这时会远远听见那“当,当……”上课的铃声,是那样的清脆、优美、动听,非常开心。若是天阴下雨的时候,我们只能穿上雨靴,徒步行走。父亲在泥泞的小路上行走看起来不费多大力气,而我却很艰难,有时父亲会背上我行走一段,到路面板实的地方再让我自己走上一段,一老一小,搀扶前行,就这样我们大约要在泥泞的小路上行进两三个小时才能勉强到校,自然会错过了那熟悉的上课铃声,难免会有一些小小的失落。我们学校仅有三排土坯墙灰瓦房,教室的墙上是砌上去的水泥黑板,四条腿的简易小条桌,桌子、凳子都是稀稀松松的,教学条件十分简陋。然而学校的小食堂让我难以忘情,中午伙食一般是大锅干饭和豆腐白菜,早晚便是稀饭咸菜,这样的伙食当时已经很不错了。记得父亲那时工资是每月七块八毛钱,交伙食费两元,工资最后也就所剩无几了,以此养家糊口是不可能的。

大约两年后,父亲调回本村的学校任教,我也随之回来就读了。那时的校园就像是慈祥的父亲,他每天注视着我们,看着这些懵懂的孩子们慢慢成长,然而我从没有细细打量过他。直到有一次偶然迟到,让我初识了这所学校。那是一个夏天的午后,我们在上学经过的田野水沟里捉小鱼,好奇心将大家的精力全集中在捉鱼上,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一切。忽然,“当,当,当……”一阵隐约的铃声随风飘来,忙得正欢的我们立即站起身,顾不上洗去脚腿上的泥,拔腿便跑,箭一样地飞向学校,气喘吁吁地跑到教室门口时候,还是迟到了。我们站在各自的教室门口等待老师发落,忽然目光定格在那悬挂在檐檩上还在微微晃动的铃上,那铃似在对我们发出得意的嘲弄,我气呼呼地朝这晃悠的铃白楞了一眼。那铃是一段铁轨做成的,上端有一小孔,用锈锈的铁丝麻花似的拧着,悬在屋檐下,在火辣的燥热中显得似乎很惬意。目光瞟向别处,学校的校舍非常简陋,这是一个四合院建筑,大门朝西,大门两边各有一个三间屋的教室。其他三方每方也都有两个教室。教室的建造都是土坯包青机瓦房结构,这与当时农村普遍的土坯房相比,算是条件优裕的。校园里沿教室四周铺设了窄窄的砖头路,大门通向后排房子有一条主路,都是捡拾的破砖头铺设的,虽然简单,但很硬实。小路旁边整齐地栽了一些杨树,杨树是有一些年头了,绿叶遮盖了大部分校园的天空,这些绿茵茵的树给校园带来了许多生机。

东方刚露出鱼肚白,大地沉寂在露水的浸蕴中,一切都润朗起来。那是1980年秋的一个早晨,我到镇上的学校上初中了。父亲又辗转在本乡的其他几所村小任教,早起要赶往所在的学校去了。当时民办教师的流动性大,每到暑期,乡里会根据各校的缺教师情况进行平衡调剂,那时的父辈们不会讲任何条件,哪里需要就去哪里。1986年我中师毕业后分配到乡中学任教,父亲又调回到本村学校任教。我每次回家总是要到父亲的学校去看看,首先要去看看记忆中的铃,然而学校的那个铃已经更换了,办公室的屋檐下挂着一个很“专业”的铃,样子像个吊着的葫芦,下面有篮球那么大,里面悬挂着一根椭圆形的铁棒,铁棒的下端系着绳子,小绳子常常在风中摆荡。我听出父亲在不同时间打铃的节奏有所不同,父亲说,瞎琢磨的,根据平时体验觉得应该这样:“当当--当当--当当……”,两次敲击一个节奏,中间略微停顿一下,声音紧张,听起来有催促上课的意思。“当--当--当……”,敲击一下一个节奏,声音舒缓,让师生的心情随着铃声而放松,这是下课的铃声。“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声音快速而急促,干脆利索,这是放学铃声。父亲能将打铃也解读为小小的艺术,确实是了不起。

海水与礁石的撞击,往往会激起美丽的浪花。1990年初的一个午后,父亲说,他们学校的有些教室墙体裂开已经很严重了,加之校园面积有些小,想要扩大面积进行重建。他只是说尚缺部分资金,看能不能向在外工作的人员筹集一些。我很支持父亲的想法。那时我刚刚走上教师岗位不久,月工资也就六、七十元钱,虽然是“公家人”,但粮油凭证购买,生活还是捉襟见肘,没有多少结余。因为是父亲所在的学校,又因为是自己的母校,重要的是父亲张了口,我还是倾其所有,凑了五十元钱送了回去,由于囊中羞涩没能多捐,至今仍有一些歉意。父亲和他的同事们更是南下北上,历经艰辛,多方筹措,大约在1992年的时候,学校终于建成了两排十八间教室,那时的教室建设标准相对较低,教室一般为砖瓦结构的平房,宽敞明亮,经济实惠。学校也修建了漂亮的大门,校园里大杨树换成错落有致、四季飘香的花草,一所朴实的花园式学校让人耳目一新。2000年前后,父亲和他的同事们相继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工资由过去几十元提升到了两千元左右。生活上有了保障,父亲搬到学校安营扎寨,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中,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我们县在1998年通过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这一年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父亲和他的同事们又积极张罗着兴建教学楼,同样是争取村级支持,多方筹措资金,建设一幢两层二十间的教学楼。这时,学校的铃也换成了电铃,样子像碗一般大小,挂在一个长方形的铁板上,外面有一细铁条,顶端连着个小铁弹子。只要一通电,铁条上的小铁弹子便剧烈地震动,敲击着“铁碗”,发出一阵连续而响亮的“钉铃铃……”的响声,只要设置好时间,它会准时地自动响起。学校条件大为改善,校园的面貌焕然一新。父亲和他的同事们更是勤勉工作,蓬勃向上的干劲让老师们又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010年后,像父亲这样的学校得到了国家项目的全方位支持,再也不用四处奔波筹集资金了,免于劳顿之苦,父亲和他的同事们可以静下心来专心搞好教学了。现在的学校软硬件设施设备得到全面优化,又建设一栋标准教学楼,一栋教师周转房,学校校园花草满园,四季飘香,教室布局错落有致。学校配备了标准学生课桌凳、教师办公桌椅,建设了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实验室、计算机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等,现代远程教育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连学校常用的铃也更换为现代音响,美丽的音柱发出美妙的铃声,温柔的韵律让师生倍感亲切。“同学们,上课时间到了,请准备上课!”这铃声的节奏不急不缓,又回荡在校园的上空,同学们欢快地进入课堂。这现代的铃声清脆美妙,富有神奇的音韵美,真好!

因为热爱,所以留恋。两年前,父亲退休了,但他一直还住在学校,这样我去看父亲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每当踏进校园,听到这熟悉的铃声,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