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海云的头像

王海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25
分享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历史久远,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唯一一个节令兼节日的民俗大节。

清明节没有固定节期。因为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在春分后的十五日,节气“清明”是哪天,“清明节”就在哪天。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或六日。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汉魏以前,清明只是一个农事节令,时间在春分后十五日的四月五日前后。《历书》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而得名。”

清明衍化为一个祭祀节日,源于寒食节,而寒食节又沿袭于远古的“禁火节”。远古时期,人类依赖于火,又常遭火患,认为火有神灵,便开始祭祀火神。每年初春,人们将上一年储藏的火种全部熄灭,谓之“禁火”,再钻燧重燃新火,谓之“改火”,改火后焚烧稷谷,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此为最初的“禁火节”,后相沿成俗。春秋战国时,晋国内宫生乱,晋太子重耳遭追杀。重耳带着介子推、里凫须、狐宴等臣子逃难流亡,途中里凫须盗了重耳的金银盘缠逃走,重耳因饥饿晕厥,臣子介子推为救重耳,割下股肉煮熟了献给重耳食之。十九年后重耳归国做了君主晋文公。晋文公封赏功臣,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心灰意冷,携母归隐山西绵山。后文公知悟,入山召介子推受封,介子推拒不出山,文公遂烧山以逼之,介子推母子竟抱着一棵柳树烧死山中。晋文公感介子推之德,将介子推被焚的日子定为火禁日,晓谕全民不得举火,仅食冷食。因焚山之日正值清明节,便将清明节这天定为“寒食节”。后人为怀念介子推,每逢清明皆不举火,冷食一月,后逐渐减至三日,从此“寒食节”流传成俗。《淮南先贤传》载:“介子推以三月三日自燔,后成禁火之俗。”《荆楚岁时记》载:“冬至后一百五日,为之寒食,禁火三日。”翌年清明节,晋文公到绵山祭奠介子推,看到被焚烧的柳树复活,认为柳树乃介子推转化,遂赐柳树为清明柳,把绵山改为“介山”,山上建立祠堂祭奠介子推,令百姓家家门挂柳枝,扫墓栽柳,上山踏青,此为清明节踏青赏春之由来。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下令取消寒食习俗。三国归晋后,因春秋时晋国与晋朝之“晋”同音,出于对晋地怀念,禁火寒食之俗又恢复,逐渐成为全国性的汉民族节日。唐代之前,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清通礼》记载:“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因清明前两日便是寒食节,至唐时,寒食节归于清明节之下,并延续了寒食节中的祭奠之俗,始具有了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曰:“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宋元时,寒食节逐渐式微,清明逐渐取代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踏青、栽柳等所有习俗。明清时,寒食节基本退出消亡。

 

                                                                2024年3月22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