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梅香半卷诗》之创作心法:
遣词、造句与炼字
试问泉间水上花,谁人缘客煮新茶?
亭台丝柳云缠月,碧水青荷雨吻纱。
落墨惊风千古句,抚琴醉意早春芽。
漏更无解孤夜冷,羞对瑶池梦天涯。
——本人拙作《七律.问花》
几句残诗吟罢,书接上篇。
在“内功心法”(一)中,和大家重点讨论了有关结篇之妙,着意之精,下面不妨再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唠上几叨。
清.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八中有云:“其用意,其造句,均以纤巧胜”。《文心雕龙》四中说:“造句也共同斟酌”,可见,“造句”的基本概念及机要。其实,遣词造句对近体诗、词至关重要了,一是因为,一篇近体诗,本来就是只有几句话的事,容不得我们加上过多的废词滥话。二是在不违背基本结句规则的前提下,在没有了一定的修饰、定语或注释之后,还必须让人知其物、明其意。所以,只有对其用心“斟酌、推敲、锤炼”,方能成就“以纤巧胜”。
一、诗之句法。
诗是文学的精粹,是文学中的文学。所以,诗的语言离不开基础的语法常识,但是又有自己独立的特点。简单的说,诗之句法,来源于基本的汉语语法。如果用基本语法都说不过去的违背语文常识的句子,那就不要强自解释这是诗的语言了吧。诗自有诗的法度,不是你自己想当然说了算的。
近体诗的常用句法:
1、连续式句法
我在《近体诗中的对仗》中说过一种“流水对”,就是上下句的意思,分开看,都不是完整的,需要连续用上下句共同来表达才可以的。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等。这样的上下句连续表达的,或递进的形式,我们称之为“连续式”句法。又叫“十字句”(五言)或“十四字句”(七言)。
2、问答式句法
就是以疑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念。上句问下句答,或者上句先立一“意象”,下句再就此发问。个人觉得,在七绝的转句,宜采用疑问句、否定句或否定之否定这类的句子,以使其转句突兀而吸引眼球。例如杜牧的那首《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看这后两句,就是一问一答。这样的句型,其实是很刺激人的。可引起读者注意。这个“问”有没有答案,或者答非所问,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个人建议,把“否定句”甚至“否定之否定”的句式,也划到这类句法当中。其实所谓的否定就是一种“答”,至于问不问,谁来问,也不重要了。所谓问答,不单纯的就是一问一答,问而不答,不问而答,答非所问,尽属文意与心意是也。
3、呼应式句法
所谓呼应,就是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比衬,对比,或者其他的有明显内在联系的。比如前面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的例子,就属于这种句法。“桃花、杨花”和“黄鸟、白鸟”有什么关系吗?当然有。在此,我们不妨看一下老杜的《曲江对酒》原诗: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刚讲的这句是它的颔联,其实他这联还属于“自对格”,写的是花落无声息,鸟鸣有色香。色、香、声、形样样俱全,桃花红杨花白,陪上黄鸟和白鸟,上下翻飞,上下句的结合才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景色。上下句之间既各自独立,又形成呼应关系。
二、遣词“炼字”
我这里所说的“炼字”,指的是虚字,也就是所谓的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等等这几类词性的字。因为很多其他的词性的字是被我们省略掉的,或者说被我们隐藏掉了。省略或隐藏不必要的词和字,就是诗有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重要的特点。通俗点说,这叫精练。字句精练,是诗的主要特点之一。省略了的字,不等于不存在,它不在字面上,而在字意中。如上例中: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意象选的是桃花、杨花,以及黄鸟和白鸟,怎么形容他们互动的场景才好?用白话来形容得说一大堆,那样什么词(性)都得上来了。但是,我们看老杜只用了几个动词“逐、落、兼、飞”,就干净利索地完成了描写,“细”是形容词这里有副词的作用,“时”是名词在这里也起副词的作用。
其实我们再去多阅读一下唐诗就会发现,古诗中所用的虚字就是以动、形、副为主的。其他的如助词、叹词、连词等等基本属于被忽略的,因为精练的文字组合是不需要那么多罗嗦的。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是语言功力问题,也是语言艺术问题。
1、一字传情
即用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句: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尽者:都也。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普遍,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2、以动衬静
如王维《山居秋暝》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写诗人所见:朗照的秋月,在松林间仿佛被过滤了似的,分外皎洁,投下了斑驳陆离的光影,境界显得更加宁静。后一句写诗人所闻:山泉格外清澈明净,它在山石上潺潺流淌,似乎还能听到它的叮咚的流水声。用清泉流淌反衬“空山”的清幽。可谓用意之妙。
3、化静为动
如王安石《泊船瓜洲》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个“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4、以动写静
如张先《天仙子》句: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5、以实显虚
如宋祁《木兰花》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顿时,整个场景便就“活”了起来。
6、以乐衬哀
如杜甫《春望》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一“溅”一“泪”,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7、一语显旨
如林升《题临安邸》句: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这些人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诗句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总之,“炼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的是选择最恰当的字眼来表情达意,我们鉴赏时须根据诗意仔细琢磨体会,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从而在创作上有所进步。
需要注意的是,诗句中最忌“字俗”。
诗中下字须有来历,尤以典雅为贵,否则即为字俗。古来诗人,亦有诗中用俗字者,如老杜诗云:“峡口惊猿闻一个”、“两个黄鹂鸣翠柳。”又“楼头吃酒楼下卧”、“梅熟许同许老吃”。诗中之“个”字“吃”字,均俗字也。今读之不觉其俗,而只觉其佳。此则在于善用之耳。若初学则功夫未深,终以不用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