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蓬莱即是仙
文/金罂粟
这个夏天,就只想寻一个“仙气”十足的地儿,比如蓬莱,听听香上梵音,看看潮起潮落,或者坐等一夜只为那亦真亦幻的海市蜃楼,亦或只是和那里的松柏、浪花上的海鸥说说话。
一
赶一个微雨初晴的大早,双脚终于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说它“神奇”,其实是来源于它的“仙气”。这“仙气”不仅因了那“八仙过海”的传说,更多的则是来源于它那秘而难宣得灵气和气度。
远远的,彩坊正中“人间仙境”四个大字就映入了眼帘,在晨风的轻抚下,宛若星盘,烁烁生辉,大气磅礴,令人心生敬畏。
继而拾阶而上,九曲回环,眼目旋即被淹没在两边葱郁的苍松翠柏之中。此时,一息若隐若现的乐曲之声不知从何方缥缈而来,淡淡的,柔柔的,似乎一下就让你闻到了仙人的气息。恍惚中,我看到了一朵莲花,那莲花一定是盛开在何仙姑的头上,它滴水含烟,它洁白无瑕,不由的让人闭目回味或放轻脚步,轻点,再轻点,生怕一不小心,就打破了这份“灵性”。
朋友说,这“灵性”是要悟的,只要心静了,神才能得以安放,这就是就是“心神合一”。想想,的确蛮有道理。
二
人说"登山北方第一阁,身在蓬莱即是仙",我信。其实,蓬莱的“仙”,主要体现在那个叫“丹崖仙境”的地方。
这丹崖山可不一般。它身高海拔只有50多米,因山石呈红褐色,又绝壁高耸而得名。蓬莱的丹崖山就因沾了个“仙”字,所谓“海中有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既为神山还有仙人,何以了得!正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道理。于是便引得齐威王、燕昭王派出探险家到海中寻求神山,秦始皇东巡求药、汉武帝御驾访仙。忙得不亦乐乎,甚至热闹。
据说,蓬莱城北海面常出现海市,散而成气,聚而成形,虚无缥缈,变幻莫测。那些好事的方士便以海市的虚幻神奇,演绎出海上三神山的传说,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一个令世人向往的神仙世界,更为蓬莱平添了几分神采。
后来,宋代登州郡守朱处约于丹崖山巅首建高阁,以蓬莱名之,是为蓬莱阁,使幻化的神山仙境有了依托。
蓬莱阁就坐落在丹崖山顶。
蓬莱阁,其实就是一个院落。周围被些个大大小小别具风格的楼、殿、亭、阁所簇拥,犹如众星捧月一般。正门建有一四柱冲天式单檐彩绘坊。彩坊正上方安放一牌匾,上书苏东坡题“人间蓬莱"四个鎏金大字,与里面董必武题"丹崖仙境"四字遥相呼应,可谓匠心独造、意通气和。
朋友告诉我,此牌楼即为仙境之门,游人入得此门才是神仙之游的开始,也就是进入“仙界”了。
于是乎,一种"丹崖琼阁步履逍遥,碧海仙槎心神飞跃"心情应景而生,于是乎,所有的期待和念想在这一刻突然膨胀到了极点。我想象着“仙界”的模样,盘算着与“八仙”见面时,是应该握手还是应该行礼,或者直接蹲下来与吕洞宾下盘仙棋,或者干脆就与曹国舅聊聊铁拐李的拐、张果老的驴,也不失凡人文雅之举吧。
此时,正赶上几滴细雨落下,朋友说,是海鸥衔来的问候,我说是海浪送来的祝福,反正我见到了八仙,只不过他们是泥做的,而我则是一活活的肉身,我不知道这礼物应该是我送给仙人,还是应该仙人送给我。
告别仙家,登顶扶栏。举目北望,列岛时隐时现,东北海疆碧波连天,阁南有三清殿、吕祖殿、天后宫、龙王宫等道教宫观建筑,均依丹崖山势而筑,层层而上,高低错落,与阁浑然一体。东南建观澜亭,为观赏东海日出之所,西侧海市亭,因为观望海市蜃楼之境而名,又因其三面无窗,亭北临海处筑有短垣遮护,亭外海风狂啸,亭内却燃烛不灭,故又名避风亭,亭内墙壁上嵌有袁可立《观海市》诗石刻九方。整个建筑陡峭险峻,气势雄伟,朱碧辉映,风光壮丽。
我记不得是如何飘入仙界的,只记得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的逼真而灵透,参差有秩的古建筑群,弥陀寺、显灵门、龙王宫、天后阁……座座飞檐画壁,苍老而不失神意。千年的古槐苍松宛若一位位守护神,见证并讲述着那些久远而尘封的历史与斑驳,随着时空的转换,在不时从海上飘来的薄雾中旋转、流淌开来。不知不觉间模糊了人间和天界,也迷失了自己。
三
醒醒神,朋友提醒:出了白云宫,咱就回到人间了。
我不知道,我是被推出来的,还是被扔出来的,也不知道应该是消沉还是应该庆幸。
我只知道我的思绪依然游走在那古刹、仙坊、丹崖、松柏、碧海之中。我在厅堂、碧草间的青石或石子小路上游走。是白云宫的七仙女,让我堆起了天上人间的美好与浪漫;我看到了黄海和渤海交汇于此的壮景,是两海的二龙戏珠分界坐标,使我体验了一把一脚踏两海的豪迈。是"碧海丹心"的石碑,让我一下又魂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我钟情于那远处浪花上的海鸥,我迷恋于那沙滩上的足迹,我拜倒在三清殿中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玉清元始天尊的脚下……
也许,我注定修不成正果,但能与仙境、仙人来一次这样的亲密接触,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