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金罂粟的头像

金罂粟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6/12
分享

柳埠,有座四门塔(一)连载



柳埠,有座四门塔(一)

文/金罂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道、释三家是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佛教源于印度,自两汉间(约公元纪元前后)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逐步演绎为中国民族宗教文化之一。山东最早并形成规模,是在济南市历城区的柳埠镇,其代表栖息地,就是四门塔景区。

柳埠镇,位于泰山之阴,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文物荟萃,民风淳朴。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便劳动生息在这块美丽的土地。四门塔旁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石斧,还发现过战国时期齐长城遗址,并有唐高祖武德年间秦王李世民率军东征时操练兵马的跑马岭为纪念黄巢起义驻兵的黄巢村、黄瓜峪、菜峪、车子峪、裁缝峪。

四门塔景区就建在柳埠镇一个叫琨瑞山金舆谷的地方。琨瑞山,一名金舆山(金榆山),又名昆嵛山,地处锦阳川畔,它东侧的山叫青龙山,西侧的山叫白虎山。青龙山与白虎山之间的山峪即为金舆谷。金舆谷其形势俨然一座高背靠椅,坐北面南,藏风蔽气,实为一块风水宝地。

 景区内有东晋神通寺、隋代的四门塔、唐代的千佛崖和龙虎塔,唐以后的主要遗迹有元、明、清代的碑刻、故墓、塔林、涌泉、瀑布、竹林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神通寺:齐鲁第一寺院

神通寺,是山东地区最早的一座寺院遗址。

泰山佛教以禅宗为主,最早传入为汉代,至东晋朗公来泰山,佛教才开始兴旺起来。当时齐州泰山也就成为了山东最早的佛教中心。位于泰山北麓的神通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名刹,也成为了山东地区最早的佛寺了。

神通寺的前世今生,可谓命运多舛。原名郎公寺,约建于东晋初,前秦皇始元年(公元351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当时规模达"上下诸院,十有余所,长廊延袤,千有余间,三度废教,人无敢撤"。

该寺在金末已荒废不堪,元代由道兴禅师主持重建,后又毁于清末大火。可以说,神通寺的兴衰,凝聚的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

据《兴公菩萨道德碑》碑文记载:该寺创始人朗公以后,神通寺的开山祖师,是僧朗公禅师(京兆人,俗姓李)。其后还有海公(时代不详)、隆公(宋庆历年间)、雨公(金泰和年间)等高僧。

僧朗是东晋时期的和尚,曾经就学于西域来的高僧佛图澄。据说佛图澄很有些法术,除了精通佛法外,还能够役使鬼神、呼风唤雨、与天神交通,把香油胭脂抹到手掌上,就能够看到千里之外的事情。这自然是神化或者演义。也许正是因为僧朗和其师傅一样“硕学渊通”,所以他在卓锡山东之后,当即得到了统治者们的尊崇和重视,不但盘踞山东地区的南燕国主将其奉为神明,而且远在江南的东晋皇帝,入主长安的前、后秦国王以及异域他邦的高丽、昆仑等国家元首等等,也无不奉金赠银,支持其发展佛教事业。山东第一寺由此蜚声中外,僧朗也被尊称为朗公,其寺院也被呼为朗公寺,寺院的规模也因此而不断扩大,最终成为中国东部地区影响最大的佛教胜地。

时至隋朝,郎公寺再一次受到皇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隋文帝杨坚因出身的关系,对佛教极为尊崇。当他梦感母亲的故乡再济南,后来又果然在济南找到失散多年的亲戚时,坚信此缘来源于佛。遂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将“郎公寺”改名为“神通寺”,以应梦感的缘分。

此后,在神通寺的附近修建了四门塔,唐朝又修建了龙虎塔和千佛崖,元明清各代又留下了大量的碑刻、塔林、竹林等。至此,作为山东第一寺庙,神通寺成为了济南佛教文化兴盛的标志。

1999年,历城区人民政府投资500万元人民币,在神通寺遗址前,建设了神通寺遗址博物馆。这组建筑两进院,有山门、中殿、后殿和前后院的东西廊房组成,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这组建筑构件宏大、主次分明、变化有致,体现了盛唐的建筑特点,是齐鲁第一家仿唐建筑群。

除神通寺之外,朗公和尚还创办了被称为中国四大刹之首的灵岩寺。灵岩寺因“顽石幽灵,闻法点头”而得名。据《神僧转》记载:朗公和尚说法泰山北岩下,听着千人,石为之点头,众以告。公曰:此山灵也,为我解化,他时涅槃当埋于此。其寺内的十八罗汉,有“海内第一泥塑”之称。

俗话说,有寺必有庵。在这里也得到了验证。

在这里至今流传着一个“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孝女故事。据记载,明朝时期,一位官员因年事已高,且又不肯与当权者合流,遂愤然出家,在神通寺挂单做了和尚,其女为了照顾老父,也毅然随父剃度,在神通寺相邻的“涌泉庵”出家做了尼姑,并一边修行,一边照顾老父。因囿于时尚的限制,孝女给老父拆洗的衣物不能亲自送到寺庙里边,只好在寺庵交界处修造了一座石塔,定期把拆洗或缝补好的衣物寄存在塔内,由老父的弟子们取走。同样,如老父有脏或破了的衣物,也送至塔内,由孝女取走去浆洗缝补,直至老父圆寂归天。此后,该孝女仍长期定居于涌泉庵,并成为一代主持,她就是法号为“明喜”的庵主。

涌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泉水出自于白虎山山腰处的岩隙中,在暗渠中交汇后,从一方池壁上雕刻的兽头中喷涌而出,汇入长5米、宽4.5米的石砌泉池中(该泉池名为净池,建于明天启年间),继而自池南壁溢出,通过涌泉桥,依山就势三叠而下,形成“细水长流”、“锦上添花”和“悬崖飞瀑”三处景观,然后入锦阳川并最终汇入卧虎山水库。泉西侧的涌泉庵即因泉而得名,该庵初建于六朝齐梁间,今仅有三间北殿堂和七通古碑残存。

          (未完,待续)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