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虎的头像

王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22
分享

关中道的麦客

八百里秦川,千万里江山,乡情道不尽,故事说不完。今天我们就说一下农忙时期特殊的群体--“麦客”。

所谓麦客就是帮助别人割麦子,用自己的劳动力换取一定报酬的人,根据记载最早起源于明清时期,主要体现在陕、甘及宁夏地区,麦客的出现可以说是当时西北地区的一种农业社会特点。

我对麦客的印象还要追忆至90年代初期,那个时期收割机非常少见,只有每年春耕时才偶尔能看到大型机械,大部分的农活还是要靠手动完成。每年的六月份,一些农村就会出现麦客的身影,他们身穿麻衣或者汗衫,肩搭汗巾,背着一个箩筐,箩筐里面放着两把以上的镰刀和磨刀石等一些东西,劳动力不足的一些家庭就会主动向麦客询问价格,谈好价格后麦客也就直接寄宿在主人家里,未来的几天麦客和主家就是同吃同住同劳动。能当麦客的人,都是能吃苦耐劳的人,而且对田里的农活都非常熟悉,用关中的话来说就是“老胳膊老腿老把式”,麦客只要站在地头随便看看地形地势,就知道从哪里开始割麦子,放在哪里,一天能完成割多少麦子,心里都有数,一个合格的麦客一整天时间就能割一亩多麦子,主家一般把地里的活交给麦客也是非常放心的,自己只需要做好麦客的吃住问题就行。

我小时候刚记事时,家里来了三个麦客,其中两人40岁左右,还有一个50多的小老头,而且这个小老头还有一口很重的南方口音,这个很特别,因为我们当地还没见过南方的麦客,大部分麦客都是陕北和宁夏一带。爷爷还是非常热情的招待着三位麦客,因为招麦客,主人家都有一个不成文的测试,就是吃,能干活的前提就是大饭量,如果有人说他吃得少干得多,基本是没人会信的,所以这第一课就是测饭量,主人家给麦客提供饭菜的同时必须注意民族习俗,回族的麦客都会带一顶小白帽子,除了习惯以外就是提醒主人家自己的民族习俗,不要闹出不必要的误会。奶奶准备了馒头、锅盔、面条和凉菜,最后还要来一小碗浓墨重彩的关中特色--油泼辣子。麦客们都开始默契的展示自己的食量。另外两个人干饭都很给力,那个南方小老头明显落后,不知道是吃不惯北方的饭菜还是饭量本来就小,油泼辣子更是动都不敢动,最后爷爷还是都留下了,当天晚上爷爷就和麦客们住在一起,他们放着“半导体”,听着秦腔,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开始正式下地干活,田间到处都是人们劳动的身影,麦客们把头深深地埋进麦浪里,一步一步向前。手里的镰刀就如同机器开动一般,似乎不知疲倦。当大家都干的热火朝天时,发现那个南方来的小老头站着不动,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经了解,原来那个小老头不会用镰刀,他的家乡也没有麦子,爷爷只能让他在田间等待其他人割完麦子,让他负责把麦子运送到家里,没想到农村的那种架子车,他也拉不动,等于第一天陪着大家晒了一天太阳,他自己也很不好意思。晚饭时,爷爷还是很热情的招待着大家,为了缓解疲劳,增加睡眠质量,还特地开了一瓶白酒,推杯换盏间,酒过三巡时,大家来回递烟,谈天论地,发现老头抽的烟是哈德门,那会大部分人抽的烟都是金丝猴,售价2块钱,老头抽的哈德门要3块钱一盒,贵一点,抽的人比较少,大家对老头的身份就比较好奇,老头也向大家说了,他是县里化肥厂一名会计,因为厂里现在没什么生产任务,放假了,所以他想趁着农忙时段出来挣点零花钱,没想到自己对北方农活这方面什么啥都不会,今天添了一天的乱,比较内疚,大家都没当回事,一边安慰着老头,继续聊着天。

次日早晨,老头还是操着那口南方口音对着爷爷说:“大哥,我走了,什么忙都帮不到你,呆不住了”,本来这种情况主人家不用支付任何报酬的,但是爷爷还是给他手里塞了15块钱,目送他离开。因为他选择了当麦客,只是自己能力不足而已,善待麦客又是百年以来不变的规矩,如果说哪家出现麦客吃不饱,休息不好的事情,那会被全村人说闲话的,如果这种事传到其他村子,来年麦客可能会因为这件事不来这个村子,后果比较严重,所以麦客在主人家里,又是雇佣的劳动力,也是家里的客人,因为不管到任何时候,劳动人民都是最光荣,他们离开的时候,主人家都会真心的说一句“明年再来,我屋欢迎你”。

时过境迁,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麦客们也逐渐凋零,但是他们见证了中国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用自己的劳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每当想起儿时农忙的场景,心中都会说一声“别了,麦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