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败笔中浅谈写作
王慧春
人不过是一粒宇宙微尘,经过直视之后,写作就是这平凡生活中最值得做的事情,也只有“她”或许能给三万多天的人生留下些许永恒的记忆,但写作中败笔也不免会遇到,今天不妨与大家说说。
信纸里的闪光点
上个世纪末,投稿还是用信纸写好文章通过邮局寄到报社,编辑老师们从全国各地“飞”来的、如雪片般多的稿件中、经细心地选稿、改稿、审稿后付印成我们手中的报纸,偏远的地方可能要在一个星期后才能见到报纸。我于1994年毕业后分配到中铁十二局,被施工一线火热的工作场景、被大家庭的和美生活、被并肩作战的兄弟姐妹的激情奉献等鲜活的人和事感动着……在夜深人静之时,就摊开那红色的信纸把所见所闻诉诸于笔端,趁着到镇上打印资料的空档投入邮筒。三、四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也没见一个豆腐块儿在报纸上出现。直到2001年在中国铁建建筑报社住勤学习时,偶然编辑老师说起:“在用那红色信纸写的很多的稿件中,能够看到你有写作的灵感,有不少的闪光点、有太多可以成文的素材,可是你不懂如何写作,不懂写作的方法,所以都没办法修改,但是你有一双慧眼会捕捉新闻,这太难得了”。
一语点醒梦中人
前年年初,我们单位参建西安外环高速公路,该项目环保要求高,此拌合站必须采取全封闭式建站、增加污水处理系统还配有检测系统,这是我们十二局四公司第一座绿色环保全封闭的混凝土拌合站。基础完工、水泥罐立好、全部封闭、液晶显示屏、加装标语、检测系统安装到位,最后一次性验收通过。我欣喜若狂,并且也想这应该是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连夜赶稿发稿,却被泼了一盆泠水。我开始改稿,第三次把改好的稿子发给中国铁道建筑报的编辑老师,老师的电话随即打了进来:“你全篇没有一点儿新的东西!”我不明所以,请教道:“第一个绿色环保全封闭的拌合站?”老师进一步讲道:“十年前,北京早就是这个样子了。”我恍然大悟:这在我们四公司是第一个是新闻,在十二局都不是新闻了,更不用说在整个中国铁建范围内了。说来也懂得,什么是新闻,什么新闻在哪一级的范围才能称之为新闻,但在实际写作中,有时会被自己的见识所限、被肯认的成就感一时蒙蔽,把早有的旧闻当作新闻来作文章。自此,自己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写新闻提笔前,必须弄清楚此事是新闻还是旧闻、在多大的范围内是新闻,这个首要问题。
最后再找5个“W”
回复:中铁十二局四公司冰天雪地施工忙;时间:2018年10月24日(星期三)下午4:32;内容:文内地址都没有,新闻要素不全。以上是陕西工人报的编辑老师给我的一份邮件内容。当天也刚好有点要事耽搁,我没有接到编辑老师打来的电话,更没有及时看到这份邮件,等我晚上回复了老师,我满心期待第二天在报纸上看到这则图片新闻,可是却没有。陕西工人报是日报,老师来电问询,没人接听,发了邮件,也不见及时回复,报纸要付印,哪能等你?!若这新闻发单位内部,大家都知道承揽的大项目在哪个省哪个市,还可以省略,若往其它报社发稿,新闻的五要素5个“W”,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因(why)必须全,这是新闻最起码的要求。自己也在懊恼自己,为何能发生这么低级的失误,回忆起当时在写稿时,一门心思在想如何让读者能尽量想象当时恶劣的天气状况和如何写出职工们想方设法不畏艰难的奉献精神,自己顾此失彼,造成了一图片新闻与读者失之交臂。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只有想办法如何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于是,自己给自己把好最后一道关:在发稿前,必须再找一次5个“W”。
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厘得清新闻的价值,用美的语言展现事情的始末,大体可成文,若再经过长时间的历练,幸许能进入下笔如有神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