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慧春的头像

王慧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11/27
分享

每个战士,骨子里都是祖国

每个战士的心里,都想着祖国

王慧春

听着《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的歌曲,一遍遍观看《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感受着铁道兵35年的历史和中铁建近30年的辉煌。心中思绪万万千,却怎落笔都不对,用怎样的语言囊括铁道兵身上所有的优秀精神都觉苍白无力,用何种笔法都无法讲清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的内在高贵品质。

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铁兵精神要永远传承。影片中有着“登高英雄”称号的杨连弟,他以过人的胆识和毅力创下单面脚手架,攀上45米高的桥墩,并连续实施爆破百余次。在铁道兵里像杨连弟的英雄模范人物很多,他们心里永远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铁道兵用双手构架起新中国崛起的框架,用年轻的肩膀挺起了新中国不屈不挠的脊梁。鹰厦铁路、成昆铁路、青藏铁路、引滦入津工程等等,已经成为铭记铁道兵功勋的丰碑。他们脱下军装,却没有脱下军人作风,摘掉帽徽领章,却没有丢掉铁道兵精神。同时铁道兵的灵魂仍是我们中铁建这个兵改工企业的发展之基,港珠澳大桥,海外工程等至今仍续写着铁道兵传奇。我们铁建员工将继续传承和发扬铁道兵精神,忠于国家、服务人民,以小我服从大我,在血与火的冶炼中,历练忘我奉献、吃苦耐劳的品格,在祖国的建设中再创辉煌再续佳绩,为实现美好的中国梦而永攀高峰。

吃苦耐劳,志在四方的优良传统须一脉相承。解放前,铁道兵是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工具的战士,敌人来了拿枪打,敌人退了修铁路,他们天当被、地当床,用手抓,用肩扛,修筑了一条又一条的“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解放后,修建“大三线”时,虽然铁道兵对成昆线修建的工程难度早有耳闻,但他们从五湖四海奔赴施工现场,还是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群山都像刀砍斧劈,根本没有行人立锥之地,更别说施工机械进场开工建设了。可这没有吓倒铁道兵,他们硬是依靠肩扛人挑、跋山涉水,顺利贯通了成昆铁路“生命之线”。316公里的黎湛铁路只用了9个月修通了,697公里的鹰厦铁路也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再从贵昆、成昆到襄渝、南疆,他们所受的苦和累是我们这些和平年代里成长的铁建人无法想象的。无论走到哪里,他们没有任何的怨言,只要国家需要,他们必先勇往直前。面对这些超乎真实的镜头,心中想到我们铁建人一定要以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铁的作风,不折不扣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任何环境下,我们都要保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气概,让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铁道兵优良传统在我们身上耀耀生辉。

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伟大情怀必永驻心间。青海省格尔木市烈士陵园,埋葬着修建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而牺牲的年轻生命,18岁、19岁……几乎全是生命的花季。我身边的铁道兵最年轻的现在也已五十多岁了,每当他们讲起年轻时,还穿着军装时,表情中透出那发自内心的自豪感,让我至今难忘。有一位铁道兵领导,讲起他们在南疆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段的施工时,就有战友因抢救无效倒在自己身边,他讲得泪如雨下,他们一边掩埋战友的尸体一边加劲干活,把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失去战友的那种痛苦化为全身的力量,一把汗一把泪地拼命干。铁道兵战士以为祖国做贡献为荣,以修好路,打好隧,架好桥为最高荣耀,他们的荣耀体现在这些铁路上、隧道里、石桥上,他们用青春、用健康、用生命换来了人类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其实,铁道兵这种不怕牺牲、保家卫国、无私奉献的情怀,是每一个当过兵的人都具有的,甚至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具有的。在今年初到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每一位白衣战士面对随时的生命威胁后退过半步?在后来的援外抗击疫情中每一位医护人员随时都要面临多方面的安全而退缩过?没有,没有一个!只有一份份的请战书,只有一个一个的红手印,彰显着每一个中国人深植在血脉里根深蒂固保家卫国的民族情怀。

历史的画面,承载文化,弥足珍贵,一脉相传;惊险的镜头,彰显精神,质朴厚重,敢为人先;铁道兵故事,平凡真实,斗志昂扬,触动人心。我们铁建人早已把铁道兵精神一脉相承,把铁道兵的好传统深植于心,把铁道兵的伟大情怀化为行动,抓住时代的机遇、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修路建设。永远的铁道兵,如今的铁建人,披沙沥金苦中甜,苍茫大地写诗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